上周陪朋友給娃檢查作業(yè),她盯著數(shù)學卷上的紅叉發(fā)火:“這道題講過 800 遍了還錯!你是不是上課沒聽?” 孩子攥著筆小聲說 “我粗心了”,朋友更氣:“每次都粗心,你就不能認真點?”
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會把“成績差和不努力” 劃等號:娃語文閱讀總丟分,就逼他多讀書;數(shù)學計算總錯,就罰他抄 10 遍;英語單詞總忘,就罵他 “記性差”。我們天天喊 “你要努力”,卻從沒想過:孩子可能也想學好,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到底在哪—— 就像一個人走路總摔跤,不是他不想走穩(wěn),而是他沒發(fā)現(xiàn)鞋底有個坑。而 “學科診斷”,就是幫孩子找出那個 “坑” 的辦法。
我表姐家的兒子以前數(shù)學總在70 分徘徊,罵也罵了、補也補了,沒用。后來她聽了老師建議,把兒子半年的數(shù)學作業(yè)、試卷全找出來,和娃一起分類錯題:發(fā)現(xiàn) “應用題錯了 12 道,其中 8 道是‘行程問題’;計算題錯 5 道,全是‘小數(shù)除法’”。再細問才知道,兒子五年級學 “行程問題” 時請假缺了課,后面一直沒補,所以每次碰到都錯;小數(shù)除法總忘點小數(shù)點,是沒掌握 “先看除數(shù)有幾位小數(shù)” 的步驟 ——找到根源后,針對性補了兩周,下次考試就考了 89 分。
錢學森曾說過,“正確的結(jié)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jié)果的高座?!?/strong>
其實學科診斷不難,按孩子年級來就行,關鍵是“別嫌麻煩,沉下心找規(guī)律”:
?小學階段:把一個學期的作業(yè)本、散頁作業(yè)全匯總,按“錯題類型” 分類 —— 比如語文分 “字詞錯、閱讀理解錯、作文跑題”,數(shù)學分 “計算錯、應用題錯、單位換算錯”。我鄰居家女兒三年級,分類后發(fā)現(xiàn) “字詞錯里,80% 是‘形近字混淆’(比如‘辯’和‘辨’)”,后來每天練 5 個形近字,下次聽寫就全對了。
?初中階段:讓孩子攢5-10 套試卷,不光看錯題,還要標 “錯誤原因”—— 比如 “這道物理題錯,是沒記住‘浮力公式’”“這道歷史題錯,是時間線搞混了”。有個初三孩子攢了 8 套數(shù)學卷,發(fā)現(xiàn) “二次函數(shù)的應用題錯得最多”,后來專攻這類題,中考數(shù)學多考了 15 分。
最怕的是孩子自己分析只停在“表面”:問他為啥錯,只會說 “粗心、沒看清題”—— 這些都是現(xiàn)象,不是根源。比如 “沒看清題”,可能是 “審題時沒圈關鍵詞”;“公式用錯”,可能是 “沒理解公式怎么來的,只會死記”。這時候最好找老師幫忙分析,但別硬逼孩子去問 —— 可以找自己朋友圈里當老師的朋友,把錯題分類表發(fā)給人家,讓老師幫忙看 “是不是知識斷層了,還是能力沒跟上”。
別再跟孩子說“你只要努力就行” 了 —— 沒有方向的努力,就像在迷宮里瞎跑。下次娃再錯同一類題,別罵他,陪他翻出以前的作業(yè)、試卷,一起找找 “到底卡在哪”。當孩子說 “哦,原來我是這里沒學好” 時,你會發(fā)現(xiàn):幫他找到問題根源,比罵 10 句 “你不努力” 都管用。畢竟,孩子要的不是 “你催著他跑”,而是 “你幫他看清路”—— 這才是家長該給的真正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