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門診遇到個讓人心疼又無奈的患者:
56 歲的老鄭,上腹劇烈疼痛了 3 天,吃了胃藥沒緩解,我建議他做胃鏡排查潰瘍或腫瘤,他卻把頭搖得像撥浪鼓:“胃鏡太難受了,我不做!能不能先做個 CT 看看?”
拗不過他的堅持,開了上腹部 CT,結果顯示 “腹部未見異常”。
本以為是普通胃炎,開了藥讓他回去觀察,可次日他疼得直冒冷汗,不得已同意做胃鏡 —— 鏡頭剛探到胃竇,我心里就一沉:
胃竇部有個 3 厘米的巨大腫塊,表面破潰形成深潰瘍,質地硬脆,一看就高度懷疑胃癌,后續(xù)病理結果果然是腺癌。
老鄭拿著報告蹲在診室門口嘆氣:“早知道 CT 也會漏診,我昨天就該聽你的做胃鏡?!?/p>
其實門診遇到過不少像老鄭這樣的患者,要么把 CT 當成 “萬能檢查”,覺得做了 CT 沒事就安全;要么覺得查體時的腹部 B 超 “沒用”,查不出問題就是白花錢。
今天就從這個案例出發(fā),跟大家深度聊聊三個關鍵問題:
為什么 CT 會漏診胃癌?腹部 B 超或 CT 查體真的沒意義嗎?到底哪些人必須做胃鏡篩查?
作為消化內科醫(yī)生,這些問題不聊透,很容易讓大家在 “檢查選擇” 上走彎路。
一、為什么 CT 會漏診胃癌?腹部 B 超又為何常 “查不出問題”?
老鄭的案例不是個例,臨床中約 15% 的進展期胃癌、30% 以上的早期胃癌,可能被 CT 漏診;而腹部 B 超在胃癌篩查中,漏診率更是高達 80% 以上。
很多人疑惑:“CT 不是能看清楚內臟嗎?怎么連這么大的腫瘤都可能漏?”
這背后不是 CT 或 B 超 “沒用”,而是它們的成像原理和檢查優(yōu)勢,本就不在 “發(fā)現(xiàn)胃黏膜病變” 上。
先說說 CT 漏診胃癌的核心原因 ——CT 對 “黏膜層病變” 不敏感。
CT 是通過 X 線斷層掃描成像,主要看的是 “器官結構的宏觀變化”,比如胃壁是否明顯增厚(一般超過 1 厘米才容易識別)、是否有腫塊突出到胃腔外、是否有腹腔轉移。
但胃癌早期,尤其是局限在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的腫瘤,胃壁厚度可能只增加了 2-3 毫米,CT 的分辨率根本捕捉不到這種細微變化;就算是進展期胃癌,如果腫瘤向胃腔內生長(而非向外侵犯),且胃在檢查前沒充分充盈(比如老鄭沒喝足夠的造影劑,胃壁皺縮在一起),腫瘤就會被皺襞遮擋,CT 自然查不出來。
再看腹部 B 超,它在胃癌篩查中 “形同虛設”,主要是因為胃腸氣體的 “干擾魔咒”。B 超靠超聲波成像,而氣體對超聲波的反射極強,會形成 “偽影”,把胃、腸這些空腔臟器的細節(jié)完全掩蓋。
我們做腹部 B 超時,常讓患者空腹,就是為了減少胃腸氣體,但即便如此,胃內仍會有殘留氣體,加上胃壁本身是軟組織結構,B 超很難分辨出黏膜上的潰瘍或小腫瘤。
我曾遇到過一個患者,B 超提示 “胃壁稍厚”,沒當回事,半年后做胃鏡發(fā)現(xiàn)是胃癌 ,悲催的是已經(jīng)轉移了。
后來追問才知道,當時 B 超醫(yī)生已經(jīng)覺得有點異常,但氣體干擾太嚴重,沒法明確判斷,只能模糊描述,最后還是被患者忽略了。
更關鍵的是,每種檢查都有 “專屬優(yōu)勢領域”:
CT 擅長看 “深部結構和轉移情況”,比如判斷胃癌是否侵犯胰腺、是否有肝轉移;B 超擅長看 “實性臟器”,比如肝臟有沒有囊腫、膽囊有沒有結石;而胃鏡擅長看 “黏膜表面和淺層病變”,能直接觀察胃黏膜的顏色、形態(tài),甚至能放大幾十倍看細微的腺體變化,這是 CT 和 B 超永遠比不了的。
用 CT 查早期胃癌,就像用望遠鏡找螞蟻 —— 不是望遠鏡不好,是它本就不是干這個活的工具。
二、腹部 B 超或 CT 查體,真的沒有意義嗎?別走進 “非黑即白” 的誤區(qū)
很多人因為 “B 超沒查出胃癌”“CT 漏診了腫瘤”,就覺得這些查體項目 “沒用”,下次體檢直接跳過 —— 這其實是走進了 “非黑即白” 的誤區(qū)。
在消化科醫(yī)生眼里,B 超和 CT 在查體中的價值,從來不是 “替代胃鏡查胃癌”,而是 “排查其他消化系問題,為后續(xù)診療鋪路”。
先說說腹部 B 超的查體意義。
每年體檢做的腹部 B 超,雖然查不出早期胃癌,但能及時發(fā)現(xiàn)肝膽胰的問題 —— 比如發(fā)現(xiàn)脂肪肝、膽囊息肉,能提醒我們調整飲食;發(fā)現(xiàn)胰腺回聲異常,能提示進一步做 CT 排查胰腺炎或胰腺癌。
對普通人來說,B 超是 “低成本的初篩工具”,花幾百塊錢就能排查肝膽胰的常見問題,就算查不出胃癌,也能避免其他疾病被耽誤。
再看 CT 的查體價值。
雖然 CT 漏診早期胃癌常見,但在 “胃癌分期” 和 “其他腫瘤篩查” 中作用巨大。
比如一個患者胃鏡確診胃癌后,必須做 CT 評估:
腫瘤是否侵犯胃壁全層?胃周淋巴結有沒有轉移?肝肺有沒有遠處轉移?這些信息直接決定了治療方案 —— 是能做手術,還是只能做化療。
另外,胸部 CT 能篩查肺癌,腹部 CT 能排查肝癌、腎癌,這些都是胃鏡做不到的。就像老鄭,雖然 CT 漏診了他的胃癌,但如果當時 CT 發(fā)現(xiàn)了肝轉移,也能更早提示病情嚴重程度,避免后續(xù)的誤判。
更重要的是,查體是 “組合拳”,不是 “單選題”。
沒有哪種檢查能 “包打天下”,比如胃癌篩查,需要 “胃鏡 + CT” 配合 —— 胃鏡發(fā)現(xiàn)腫瘤,CT 評估分期;肝癌篩查,需要 “B 超 + 甲胎蛋白” 配合 ——B 超發(fā)現(xiàn)病灶,甲胎蛋白輔助確診。
如果因為某一種檢查漏診了某個問題,就否定它的全部價值,就像因為雨傘擋不住臺風,就說雨傘沒用一樣,忽略了它在日常防雨中的作用。
三、哪些人必須做胃鏡篩查?別等 “疼得受不了” 才想起檢查
老鄭的案例還有個值得反思的點: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上腹劇烈疼痛” 的癥狀,卻還抗拒胃鏡,直到疼得沒辦法才同意 —— 這其實是很多人的通?。河X得 “沒癥狀就不用做胃鏡”“做胃鏡太難受能躲就躲”。
但胃癌早期幾乎沒有癥狀,等出現(xiàn)疼痛、黑便、體重下降這些癥狀時,80% 已經(jīng)是中晚期,就像老鄭那樣,腫瘤已經(jīng)侵犯肌層,雖然還能手術,但復發(fā)風險比早期高很多。
作為消化內科醫(yī)生,我必須明確:以下幾類人,哪怕沒有癥狀,也強烈建議做胃鏡篩查,而且要定期做 ——
第一類:年齡 40 歲以上的普通人。
根據(jù)《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40 歲是胃癌篩查的 “起始年齡”,因為 40 歲后胃癌發(fā)病率會顯著上升,尤其是 50 歲以上,發(fā)病率是 40 歲以下的 5 倍多。我見過最年輕的胃癌患者只有 28 歲,但那是有家族史的特殊情況,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40 歲開始第一次胃鏡,之后根據(jù)結果決定復查頻率,是最科學的。
第二類: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胃癌患者,尤其是確診時年齡小于 60 歲,那么你屬于 “胃癌高危人群”,第一次胃鏡篩查年齡要提前到 35 歲,之后每 2-3 年查一次。胃癌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中如果有病例,說明可能存在共同的遺傳易感性或生活習慣,更需要早篩查。
第三類:有 “癌前病變” 的人。
比如幽門螺桿菌陽性 + 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這些病變雖然不是癌,但發(fā)展成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 10-20 倍。我有個患者,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 + 中度萎縮性胃炎,沒做胃鏡復查,5 年后再查就是早期胃癌 —— 如果他每年做一次胃鏡,早就發(fā)現(xiàn)病變,及時干預就能避免發(fā)展成癌。
第四類:有不良生活習慣且持續(xù)多年的人。
比如長期吃腌制食品、熏烤食品,長期吸煙(煙齡超過 10 年)、飲酒(每天喝白酒超過 2 兩),或者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這些習慣會持續(xù)損傷胃黏膜,增加胃癌風險。我接診過一個開燒烤店的老板,煙齡 20 年,每天都吃自己烤的肉,45 歲做胃鏡就查出了早期胃癌,好在及時切除,沒有影響生活。
還有一類人,出現(xiàn) “報警癥狀” 必須立刻做胃鏡,比如上腹疼痛持續(xù)超過 2 周、黑便或大便潛血陽性、體重半年內下降超過 10 斤、吞咽困難或反酸燒心加重 —— 這些癥狀可能是胃癌的信號,別像老鄭那樣,先做 CT “繞圈子”,直接做胃鏡才是最直接的排查方式。
最后想跟大家說:
CT 漏診胃癌,不是 CT 的錯,是我們把它的 “能力范圍” 想錯了;腹部 B 超查不出胃癌,也不是 B 超沒用,是它的 “擅長領域” 不在胃黏膜。
每種檢查都有自己的 “適用邊界”,就像醫(yī)生看病需要 “望聞問切” 結合,查體也需要 “多種檢查配合”。
漏診癌癥的鍋,不能讓 CT 背,更不能讓 “對檢查的誤解” 背。
對胃癌來說,胃鏡是目前唯一能早期發(fā)現(xiàn)它的 “金標準”,該做的時候別猶豫 —— 難受一時,換的是幾十年的健康,這筆 “賬” 怎么算都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