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總有人聊“日本會不會沉”,畢竟它四面環(huán)海,地震火山?jīng)]斷過,還總被說“200年內(nèi)東京可能被淹”。可很少有人知道,咱們中國也有兩個地方正慢慢“往下沉”。
一個在南海,縮得越來越快,眼看要沒了;另一個在黃渤海,雖沉得慢,卻有不少民生難題。這兩個地方到底是哪兒?它們現(xiàn)在變成什么樣了?
全球海平面上升:不是“遠(yuǎn)慮”,是“近憂”
可能有人覺得“海平面上升”是噱頭,每年就幾毫米,有啥好怕的?但2024年的真實數(shù)據(jù),真讓人沒法不當(dāng)回事。
NASA去年底發(fā)了報告,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已經(jīng)到了0.59厘米/年,比之前預(yù)估的0.43厘米快了快四成。
更關(guān)鍵的是,以前主要是冰川融水導(dǎo)致的,去年三分之二居然是海水“熱脹”來的,就像水燒開會膨脹一樣,海水變熱了,體積自然變大。
咱們國家的情況更直觀,自然資源部的公報里寫著,202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比1993年那會兒高了快10厘米,夏天的海水溫度更是創(chuàng)了有記錄以來的同期最高。
別小看這幾厘米、十幾厘米,沿海的低洼地、小島,本來海拔就低,海水一漲,威脅就直接貼到家門口了。
日本就是例子,它不光要扛海平面上升,還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富士山這種活火山隨時可能“鬧事”。
就算日本早早就修海堤、升級排水,國土還是一點點縮,但比起日本這種“慢慢熬”的情況,咱們國家南海有個小島,消失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羅斗沙島,400年小島快沒了
在廣東湛江徐聞縣前山鎮(zhèn)外海9公里處,有個叫羅斗沙島的地方,它是湛江最大的無人島,從清朝康熙年間形成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400年了。
前山鎮(zhèn)的老漁民都記得,幾十年前上島,腳一踩就能碰到鳥蛋,300多畝木麻黃樹長得密不透風(fēng),像給小島撐了把綠傘,沙灘上開的鱟藤花,能把沙子染成桃紅色,海鳥在樹上筑巢,嘰嘰喳喳的特別熱鬧。
可現(xiàn)在再去看,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衛(wèi)星拍的圖顯示,從1973年到2020年,這島的面積沒了快40%,2009年的時候就只剩1.6平方公里,以前的木麻黃林,現(xiàn)在只剩不到100畝,剩下的全被海水沖沒了。
島上那座給漁船指路的燈塔,變化更嚇人,以前離海邊老遠(yuǎn),現(xiàn)在站在燈塔底下,都能聽見海浪拍著腳邊的聲音,燈塔的底基裸露了3米多。
海事部門早貼了告示,說“有倒塌危險,別靠近”,早就不用了。
這島為啥縮得這么快?一是人禍,二是天災(zāi)。
人禍就是早年的非法采砂,最瘋狂的時候,每天有十幾艘采砂船在島周圍作業(yè),夜里都不停,燈光在海上連成一片,直接把島的“根基”掏松了。
天災(zāi)也沒手下留情,中國海監(jiān)的專家說,島西邊的外羅水道,水又深又急,常年沖刷著島。
再加上每年臺風(fēng)、東北季風(fēng)一刮,島上的沙子被吹得亂跑,岸線慢慢“往南移、往西縮”,島就越來越小。
更重要的是,這島是前山鎮(zhèn)的“天然防波堤”,2005年臺風(fēng)“達(dá)維”來的時候,海水就漫進了村里,要是這島沒了,沿岸的村莊、千畝養(yǎng)殖塘,就得直接對著風(fēng)浪,損失不堪設(shè)想。
好在2021年起,有人試著在島上種紅樹林,這三年種了差不多100畝,中間雖遇到過病蟲害,但現(xiàn)在紅樹林已經(jīng)能固定十幾厘米的泥沙,給這快消失的小島,留了點希望。
長島,慢慢“退”的海島
如果說羅斗沙島是“急著消失”,那山東的長島,就是在慢慢“往后退”,還牽出不少老百姓的生計問題。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長島早就不是“長島縣”了,以前它是山東唯一的海島縣,后來改成了生態(tài)功能區(qū),辦事的部門砍了56%,說白了就是把精力都放在護生態(tài)上,別的先往后放。
長島夾在黃海和渤海中間,四面環(huán)海的位置,讓它成了有名的漁業(yè)重鎮(zhèn),以前漁民靠出海捕魚,日子過得還行。
可也正因如此,它成了臺風(fēng)、海浪的“靶子”,每年一刮大風(fēng),海邊的房子、碼頭都得遭殃。
這些年海平面一升,情況更糟了,海灣里的水位肉眼可見地漲,不少老房子的地基都被泡過,有的甚至被海水淹了一層。
當(dāng)?shù)匾矝]閑著,海堤加了又加,還不準(zhǔn)上新的工業(yè)項目,連公交車、觀光車都換成了新能源的,就怕污染環(huán)境。
可全球變暖是大趨勢,單靠一個島的努力,根本擋不住海水慢慢往上爬。
比“下沉”更明顯的,是島上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一是島上機會少,掙不著錢;二是心里沒底,因為島在慢慢沉,誰也不想一輩子住在“可能被淹”的地方。
過年的時候,村里回來的年輕人,看著鄰居家鎖著的門,都忍不住嘆氣。
不過最近幾年,長島也慢慢找到點出路,它搞起了“生態(tài)養(yǎng)殖”,不搞大規(guī)模捕撈了,養(yǎng)的海參、鮑魚因為水質(zhì)好,賣得特別好。
還試著做“藍(lán)碳經(jīng)濟”,就是靠海草床吸收二氧化碳,去年還拿到了全國第一筆“海草床碳匯貸”。
生態(tài)好了,游客也回來了,2023年進島的游客,比2019年多了24%,大多會住上一晚,人均花1400多塊錢。
島上的鳥也多了,從333種漲到377種,近岸的海水全是一類水質(zhì),站在海邊能看見小魚游??杉幢氵@樣,長島“慢慢下沉”的風(fēng)險還在。
搞新能源、垃圾分類這些事,能延緩衰退,卻沒法讓海平面不上升,未來有一天,島上的人可能還是得面臨“要不要搬”的問題。
破局:別等“淹到家門口”才著急
不管是羅斗沙島快沒了,還是長島慢慢退,說到底,大多和咱們?nèi)祟惖幕顒用摬涣岁P(guān)系,海平面上升的根兒,就是咱們排的溫室氣體太多了。
平時燒煤、開車,工廠排煙,這些二氧化碳、甲烷,在天上越堆越多,把地球“裹”得越來越熱。海水一熱就膨脹,兩極的冰川一熱就融化,海平面就往上漲。
同樣面對危機,不同的做法,結(jié)果差太遠(yuǎn),日本一邊修海堤擋水,一邊卻往海里排核廢水,完全不管對海洋的傷害,這是“拆東墻補西墻”,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而咱們國家的這兩個地方,已經(jīng)在試著“主動救自己”了,羅斗沙島種紅樹林固沙,長島搞零碳發(fā)展,這些事看著小,卻是實實在在的希望。
但要注意,環(huán)保不能走極端,現(xiàn)在有少數(shù)人,借著“環(huán)?!钡拿x亂扣帽子,比如把秸稈焚燒的問題全怪到農(nóng)民頭上,其實農(nóng)民也有自己的難處。這種做法只會制造矛盾,耽誤真正該干的事。
真正的環(huán)保,得是“長期活兒”,我們得建監(jiān)測站,盯著海平面、島的變化;企業(yè)得少排點污染,別光顧著掙錢;咱們普通人,少開一天車、做好垃圾分類,這些小事湊起來,就是大力量。
別忘了,廣東有預(yù)警說,如果海平面再升30厘米,要是不設(shè)防,近55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會被淹
這可不是某一個地方的事,是所有沿海人的事,甚至是全中國人的事。
結(jié)語
現(xiàn)在的羅斗沙島,紅樹林剛冒出新芽;長島的海邊,每天能看見更多海鳥飛過。這些細(xì)微的變化告訴我們,“下沉”不是定局,只要動手,就還有機會。
但我們更得清醒,這兩座島的困境,是地球給全人類敲的警鐘。日本的火山、咱們的小島、沿海的養(yǎng)殖塘,都在說同一句話:生態(tài)經(jīng)不起“折騰”,一旦破壞了,想補回來就難了。
以前有人說,羅斗沙島能建成“湛江版馬爾代夫”,長島的“和美海島”風(fēng)光,能吸引更多人來。這些美景能不能留住,不取決于“運氣”,取決于我們今天怎么對待這片海、這座島。
畢竟,守護這兩座小島,不只是守護一塊土地,更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家園。要是等海水漫過家門口才想起著急,那可就真的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