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了一圈,今年的帶娃出行小長假是相當別開生面?。?/p>
辦公室@Molly媽 預訂了山林間的靜謐民宿+民宿老板免費帶娃自然探秘昆蟲,一整個把娃和老公外包出去,自己獨享酒店大床,漫步山野;
@妮妮媽 就更厲害了,直接給一家三口報團發(fā)配到了西雙版納,帶娃深入熱帶雨林,體驗超刺激的雨林秋千和榕樹攀爬;
還要去亞洲象保育基地,參觀熱帶植物園;吃菌子、探訪原生態(tài)族村落……
還有@大格媽和@桃子媽,雖然沒有出行的打算,但是在家周邊也是安排了個遍:
離家半小時的郊區(qū),小河潺潺,岸邊野花星星點點,還有一群可愛的小鴨子在趕路......簡直是童話里描寫的世界!
不用堵車和吵架,在家附近就能暢游山水、追鴨遛狗,和兒子一起重返童年的“游樂天堂”。
不知道姐妹發(fā)現(xiàn)了沒?這一屆國慶親子游的含“自然”量那是相當?shù)母撸?/strong>把娃和自己放逐于藍天和草地之間,主打一個靠自己的雙手追求反璞歸真的快樂。
因為不少媽媽們吐槽,平時城市里安排的琳瑯滿目:
打卡網(wǎng)紅親子餐廳、親子樂園;
各種游樂場、兒童樂園都盡在掌握;
還有眼花繚亂的玩具城,娃一個喜歡就買了......
不知不覺竟然把娃養(yǎng)成了“白眼狼”!
@阿雯 深有同感:
平時上班累成狗,放假就一擲千金帶娃去各種游樂場!
但凡有哪天太疲憊不想出去,孩子就會一直哭鬧“無聊”、要看平板,真的太難伺候了!
@小金 也有同款苦惱:
每天下班一回家,娃撲上來,不是喊想媽媽了。
而是翻包問:“今天給我?guī)裁礀|西了嗎?”沒有就會很失望。
不禁反思:是不是咱平時總是把“都是給你賺的”“聽你的”“依著你”寵著娃的話掛在嘴邊,還讓他們那么便利就得到了一切,竟讓他們變成了“白眼狼”!
說起來,咱這屆老母親, 可能小時候物質不太豐富,總想著 “自己小時候沒啥玩,不能再讓娃受同樣的苦”。
但這種補償心態(tài),把握不好“度”,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頻繁的外出、無節(jié)制的玩具......這些都屬于“消費型”快樂,每一次“加碼”都是在給娃的快樂設置更高的 “門檻”——
一旦“斷奶”,孩子就會一直哭鬧“無聊”、要看平板,長此以往,危害太大了!
這種短暫、膚淺的“多巴胺”快樂,會讓娃的快樂閾值越來越高:
外部刺激 → 分泌多巴胺 → 娃感覺很興奮;
外部刺激結束 → 多巴胺驟降 → 娃感覺很空虛 → 渴望新的、更高強度的快樂填補。
習慣了用“被動刺激”滿足心理需求的孩子,一旦新花樣沒有及時續(xù)上,就會無所適從,特別愛煩躁、發(fā)脾氣,活脫脫一個“快樂癮君子”!
高強度的刺激,讓娃的大腦已經無法適應“平淡”了,稍微“無聊”一點就感覺像“酷刑”。
難怪現(xiàn)在物質越來越豐富,很多孩子內心卻越來越貧瘠、越來越難感受到快樂。
新玩具換著花樣出,新奇小視頻刷起來沒完,游樂園里的項目眼花繚亂……娃能接觸到的感官刺激,實在太多了!
總是有這么多“現(xiàn)成”的外部強刺激 “喂” 大腦,娃不費勁兒就能得到快感,哪還會主動琢磨 “怎么自己找樂子” ?
創(chuàng)造力和專注力,根本沒有生根發(fā)芽的空間啊!更別提自己沉下心來,從一朵花、一片云中獲得快樂了......
@阿白 說,她現(xiàn)在感覺和兒子之間,就是“交易關系”,自己對娃來說像個沒有感情的“提款機”:
下班剛到家就問"今天給我?guī)Я耸裁春贸缘???/p>
放假起床第一句話就是 “今天去哪玩?”
走進商場就是“我要這個、那個”
連吃飯、刷牙都要獎勵.....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在依戀關系構建的關鍵期,本來媽媽的擁抱、陪伴,就可以讓他們感受到 “無條件的愛”,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那樣自然。
但當“消費型快樂”成了常態(tài),孩子會慢慢模糊 “愛” 和 “物質” 的邊界,把關愛和物質劃等號。
親子之間的溫暖互動、自然流露的愛,硬生生變成了“一手交錢(物),一手交貨(好行為)”的量化交易。
“被動消費型”快樂,以高頻、過度分泌的多巴胺為指揮官,膚淺、短暫、還成癮。
想要對抗它,就得用“主動創(chuàng)造型”快樂,喚醒內啡肽。?
多巴胺:像游樂園的過山車,來得快,一啟動就讓人尖叫興奮,可車一停,那種快感就沒了,心里還空落落的,總想著再坐一次更刺激的。
內啡肽:像娃努力拼了一下午的樂高,過程可能有些累和挫折,但當看到辛苦的成功,心里會涌起滿滿的成就感。
最近我們看到一條熱搜,就覺得里面的老人帶娃相當有智慧!
用 5 塊錢買了 3 條小魚,順手淘了一個舊魚缸,還認真地給每條魚起了名字,和娃商量好了分工,一個人換水,一個人喂食。
從那以后,娃每天回家第一時間就沖到魚缸前念叨:我的小魚什么時候能長大?
老人還喜歡鼓搗花草,買回來花盆、種子和土,帶娃一起種,教娃培土、澆水,娃也是天天盯著她的種子有沒有發(fā)芽;
下樓玩帶點食物喂小區(qū)的流浪貓,看它們打架女兒能咯咯笑看半天;
有一天女兒說貓咪沒有家,老人直接拿出一個紙盒子,兩個人一個剪,一個畫,竟然真的做成了“豪華貓窩”。
回歸生活回歸自然,靠雙手創(chuàng)造快樂,不得不佩服這位婆婆的智慧了~
不過咱也不用上來就這么卷,今天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平時、周末花點時間就能立馬做出的改變,積跬步以至千里,也能慢慢帶娃養(yǎng)成好習慣:
? 限制屏幕時間
假期千萬別讓電子保姆,成為帶娃主力!
小學階段的娃,每次非學習使用屏幕的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包括動畫片、小游戲),每天總時長最好控制在 1 小時以內。
? 把物質獎勵換成愛的表達
娃表現(xiàn)好,不要著急獎勵“旅游/大餐/買東西”。
可以換成“一個擁抱”“擊掌慶祝”“真誠具體的夸獎”,用這些充滿愛意的肯定表達,代替物質。
讓娃知道,物質的好壞不等于愛,找到內在的成就感,才是最好的獎勵!
? 放棄“有意義”的執(zhí)念
很多家長,會希望孩子每時每刻都要有意義,能學到點什么,把孩子周末安排的滿滿當當。
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自己被安排,喪失自主性,會導致孩子以后,一旦離開了爸媽,沒有事無巨細的被安排,會變得不適應,不知道做什么。
建議增加一個“擺爛日”——不做安排,沒有電子產品,給孩子一些“無聊”放空的時間,讓他們學會自己找樂子、安排時間。
一開始孩子可能各種喊無聊,但慢慢就會自己想辦法找樂子、認識新朋友。
? 帶娃多去大自然里探索
糕媽一家發(fā)瘋日,就是帶著孩子去大自然里放風。無論娃去撿屎、還是挖蟲子,都隨他們自由探索——
在沒有天花板的大自然里,在與各種生物的深度互動中,娃的體能、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到了極大滿足。
所以每次瘋玩回來,孩子們的情緒都很好,而且晚上入睡也特別快,還睡得很香。
? 給娃培養(yǎng)一個興趣愛好
培養(yǎng)愛好,不意味著雞娃——不一定要給娃報班、逼娃考到某個等級證書。
有一個愛好,可以讓娃建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港灣。
就像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里講的那樣:當你的人生中有一項愛好,你永遠不會孤單,不會絕望。
愛好,真的是讓娃取之不盡、受益一生的真財富:游泳、籃球、畫畫、手工……
只要能讓他們主動投入熱情,就像給快樂安了個 “充電樁”—— 不用靠外界刺激,自己就能給生活 “發(fā)電”。
? 給娃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務
讓孩子們參與家務,不僅能培養(yǎng)對家庭的責任感,也是很好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機會。
年糕就會自己洗襪子,出門還會幫糕媽帶米糕,發(fā)糕也有哥哥樣了;
這些日常小事里,娃能感受到 “我能改變和創(chuàng)造東西” 的能力,這種創(chuàng)造帶來的成就感,比買玩具扎實多了。
真正的富養(yǎng),從不是把全世界的熱鬧都搬到孩子眼前,而是讓娃在平淡的生活里,也有能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
如果你家也有個 “嫌快樂不夠刺激” 的小祖宗,不妨試試咱們的辦法,說不定也會發(fā)現(xiàn),娃的快樂,可以和咱們小時候一樣便宜又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