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城市越來越冷漠,高樓多了,人也忙了,好像連笑容都被壓縮在了時間表里。我們每天穿梭在擁擠的公交和街道,為工作和生活奔波,精力像手機電量一樣消耗得很快。于是我們學會了在公共場合“省電”,減少不必要的寒暄,久而久之,城市就給人留下了“冷”的印象??沙鞘姓娴木瓦@么不近人情嗎?
國慶期間,我在清遠清城穿街走巷,想找些這座城市的老故事。走著走著,就到了“鳳城”名字的發(fā)源地——鳳凰臺舊址。這里地勢高,靠近北江,傳說中無論洪水多大,都淹不到它??滴跄觊g它還被列為“清遠八景”,是文人雅士觀星賞月、憑欄望江的地方。關(guān)于“鳳城”的由來,有個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清城遭遇洪水,漁家青年張易冒險救下一只小鳳凰。鳳凰媽媽為報恩,投身水中擋住洪水,拯救了百姓。為紀念張易,人們把他住過的巷子取名“起鳳里”;為紀念那只鳳凰,清遠也被稱為“鳳城”。
就在這片有故事的巷道游走的時候,我遇見了一家提供“免費午餐”的愛心餐館。它不大,十來張方桌,干凈整潔,桌上還擺著幾盆綠植。一邊是開放式廚房,義工們正忙著切菜、炒菜,廚房前的小白板上寫著當天的素食菜單:芋頭燜南瓜、紅燒茄子、三絲炒黃瓜苦瓜、炒芥菜,還有一鍋杞子艾草湯。我到得早,還沒到11點的開飯時間,店員很自然地和我打招呼,提醒我再等等,那種語氣就像家里人在說“飯快好了”,讓人心里一下子就暖了。
這家餐館是一家非營利的素食小館,所有經(jīng)費來自社會捐助,從采購、做飯、打菜到洗碗、清潔,全靠義工們出力。聽說來這里用餐的大多是附近的老人和一些有困難的人群。對他們來說,這里不只是一個吃飯的地方,更像是一個可以歇腳、可以被惦記的“家”。我沒有留下來吃飯,但短短十幾分鐘的停留,已經(jīng)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暖。
其實,城市里像這樣的溫暖并不少見。便利店門口的免費熱水、雨天里陌生人遞來的一把傘、公交車上主動讓出的一個座位、社區(qū)里定期的愛心義診和舊衣捐贈……它們都不張揚,卻在悄悄為城市升溫。我們常常抱怨城市太“冷”,也許只是因為走得太快,沒有來得及看見這些細小卻真實的善意。
清遠的這家“免費午餐”小店,恰好坐落在“鳳凰臺”舊址上。一個是傳說中鳳凰救人的地方,一個是今天人們用一餐飯傳遞善意的地方。這究竟是巧合,還是這座城市精神的一種延續(xù)?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歷史給了清遠“鳳城”的名字,而今天的人們用行動,讓這個名字有了溫度。
下次路過一條老街,不妨放慢腳步,也許在某個不起眼的拐角,你也會遇見一家有故事的小店,一碗熱氣騰騰的飯,一句簡單的問候。當我們愿意停下、看見、并參與其中,城市就會變得不那么“冷”。它可能依然繁忙,依然快節(jié)奏,但在鋼筋水泥之間,會有更多柔軟的角落,讓我們在奔波之余,也能被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