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來到清遠清城的旅行的人,總會被這座城市無處不在的"鳳"元素所吸引:駕車穿行,鳳翔大道的路牌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漫步街巷,起鳳里的青磚黛瓦藏著市井煙火;登高遠眺,鳳城大橋橫跨北江如長虹臥波。鳳凰崗、鳳鳴路、鳳翔小學(xué)、鳳鳴戲院……這些以"鳳"為名的地標(biāo),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lián)起清城的城市脈絡(luò)。而"鳳城"這一別稱,更為這座嶺南小城增添了多一層神秘韻味。
不少初來乍到的人聽到"鳳城"名字時,會不自覺就以為這名字是源于聞名遐邇的清遠雞,畢竟清遠是國宴食材,是清遠的味覺名片。但聽到這說法的老清遠人總會笑著糾正:這實在是個美麗的誤會。清城與"鳳"的羈絆,并非始于餐桌,而是源于一段流傳千年的悲壯傳說,以及兩處承載著城市記憶的老地方——鳳凰臺與起鳳里。
這個國慶假期,珊姐姐循著清城老城的煙火氣息,在南門街口找到了起鳳里的入口。這條老街藏著清城的歲月密碼:北宋端拱元年便已因鳳凰臺的存在而得名"鳳凰街",明洪武十六年城隍廟建成后才更名城隍街,雖曾在1966年改稱立新街,卻終究在1981年恢復(fù)了古名。沿街向從前的清遠工人文化宮走去,老店鋪的吆喝聲與行人的腳步聲交織,轉(zhuǎn)角處"雨花敬老家園"的慈善標(biāo)語溫暖醒目。這次來到,發(fā)現(xiàn)原來的工人文化宮建筑已沒有了,但仍能辨認在雨花敬老家園前面那片高起的臺地,便是傳說中鳳凰棲息的所在——鳳凰臺。從臺地拾級而下,繞過一堵墻,上面的海報及介紹赫然在目:起鳳里,正是解鎖鳳城傳說的鑰匙。
原來,遠古之時,清遠清城突發(fā)罕見洪災(zāi),烏云如墨遮蔽天空,暴雨連下兩日兩夜。第一日,洪水便淹沒了大半房屋,人們紛紛逃向高地或爬上屋頂;第二日,水位持續(xù)暴漲,許多房屋相繼沒頂,災(zāi)民們抱著斷梁在水中掙扎,孩童的哭喊聲與洪水的咆哮聲交織,景象慘不忍睹。
住在如今起鳳里的打漁青年張易,水性極好,人送諢名"潛水易"。洪水漫到自家屋頂時,他本已準(zhǔn)備游向高地避險,卻聽見不遠處傳來老婆婆的呼救。彼時他已空腹一天,救人至第九位時早已疲乏難支,卻突然瞥見水面的樹丫上,一窩未長毛的小鳳凰正吱吱哀鳴,洪水即將漫過巢穴。張易動了惻隱之心,拼盡最后力氣游過去,小心翼翼托起鳳巢,將小鳳凰護送到高地上。
就在此時,一只巨大的鳳凰掠過云層,在清城上空低低盤旋,焦急地尋找著幼雛。當(dāng)它看到張易舍身救人、護住鳳巢的身影,又望見水中掙扎的萬千災(zāi)民,悲憫之心油然而生。盤旋一圈后,這只鳳凰突然振翅俯沖,徑直撲入洶涌洪水中。它的頭顱化作了如今的三碼頭,雙翼伸展成為上廓街與下廓街,寬厚的脊背鋪展在舊縣府(今城市廣場附近),長長的尾羽延伸至松崗路(今清遠市第二中學(xué)足球場)。
鳳凰竭力隆起身軀,在洪水中構(gòu)筑起生命通道。被困的人們紛紛攀爬至"鳳翼"與"鳳背",順著"鳳尾"抵達松樹崗高地。這只偉大的鳳凰在洪水中堅守了整整一夜,直到所有災(zāi)民脫險,才力竭而亡。洪水退去后,清城慢慢復(fù)蘇,幾個月后,一群小鳳凰飛落在起鳳里的合歡樹上,久久不愿離去——它們既是來感念張易的救命之恩,也是來悼念犧牲的母親。
為了紀(jì)念這段人鳳互救的傳奇,人們將張易居住的小巷命名為"起鳳里",在原來工人文化宮前(雨花敬花家園)的高地上筑起高臺,定名"鳳凰臺",并賦予清城"鳳城"的雅號。
作為傳說的物質(zhì)載體,鳳凰臺自建成后便成為清城的文化地標(biāo)??滴跄觊g,它被列入"清遠八景",因其地勢最高,成為歷代文人雅士觀星賞月、憑欄望江的風(fēng)雅之地。老人們代代相傳,無論北江洪水如何肆虐,這座高臺始終未被淹沒,仿佛那只鳳凰的靈性仍在守護著這片土地。只可惜歲月流轉(zhuǎn),周邊的拆建改造讓古臺風(fēng)貌漸失,如今唯有臺地的地勢起伏,還在默默訴說著當(dāng)年的榮光。
與鳳凰臺的滄桑不同,起鳳里在時光洗禮中煥發(fā)著新的生機。這條曾見證張易義舉的小巷,如今保留著完好的青磚屋墻與麻石路面,修鞋店、車縫店的老手藝人與新潮咖啡店的年輕店主和諧共處。十余家風(fēng)格各異的獨立文藝小店扎根于此,老物件裝飾的店面與復(fù)古氛圍吸引著年輕人前來打卡,讓這條古巷在新舊碰撞中迸發(fā)新活力。午后陽光斜照進巷弄,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駁光影,坐在咖啡店門口的藤椅上,仿佛能看見千年前張易救起小鳳凰的身影,與如今的閑適時光重疊交融。
如今,鳳凰臺的基址仍在,起鳳里的煙火依舊。那些以"鳳"為名的地標(biāo),從古老的鳳凰崗到現(xiàn)代的鳳城大橋,延續(xù)著千年的文化基因。當(dāng)市民行走在鳳翔路上,當(dāng)學(xué)生走進鳳翔小學(xué),當(dāng)旅人駐足起鳳里的巷口,他們或許未必知曉完整的傳說,卻已然成為鳳文化的傳承者。
這次的探訪,讓我更清晰,清遠清城的"鳳",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符號,而是藏在臺地的泥土里,刻在古巷的磚縫中,活在市民的生活里。若游客來到清遠清城,想讀懂這座城市,不妨來城隍街走一走,在鳳凰臺憑吊懷古,到起鳳里感受新舊交融。當(dāng)指尖觸碰到明代的青磚,當(dāng)耳畔傳來古巷的鳥鳴,你便會明白:鳳未遠去,它早已與清城共生,成為這座城市最生動的注腳與最溫暖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