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吃外賣的苦,估計每個打工人都懂——打開軟件翻來覆去就那幾家,點份蓋飯30多塊,菜要么咸得齁,要么淡得沒味,吃兩口就想扔。
這時候特想念家里的飯:媽媽燉的湯、老婆炒的菜,哪怕是簡單的番茄炒蛋,都比外賣香十倍。
你是不是也幻想過:要是能把家里的飯直接送到公司,中午打開飯盒就像坐在自家餐桌前,該多爽?
一百多年前的印度人,早就把這事玩得明明白白,他們的“家庭外賣配送”,甚至比現在我們用的平臺還靠譜。
01.
這群印度人有個專門的名字——達巴瓦拉。
“達巴”是飯盒的意思,“達巴瓦拉”直譯就是“送飯盒的人”。
跟現在的外賣平臺不一樣,他們不做飯,只負責“傳送”——把家里做好的午飯,從客戶家里送到公司,下午再把空飯盒送回去。
你沒看錯,這行從1890年代就開始干了,到現在已經125年。
清朝末年我們還在靠馬車運輸的時候,印度人就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家庭外賣體系”,而且這套體系,至今讓哈佛商學院的物流專家都得上門拜師。
最讓人佩服的不是歷史久,是他們的“零失誤”。
現在孟買有5000多個達巴瓦拉,每天要送20萬份飯盒。
不管孟買的天氣多糟——下暴雨、刮大風,還是交通多亂——馬路堵得水泄不通、火車擠得能掛人,他們的配送從來沒斷過。
他們不用GPS,不用手機地圖,全靠“人肉導航”,但出錯率低到嚇人:每600萬次配送才會錯一次。
現在的外賣員偶爾還會送錯地址、遲到,而一百多年前的達巴瓦拉,靠最原始的方式做到了“極致精準”,這你敢信?
大部分達巴瓦拉文化水平都很低,有的甚至不認識字,但他們自己發(fā)明了一套“祖?zhèn)髅艽a”——用不同的顏色和數字在飯盒上做標記,每個標記代表不同的區(qū)域、客戶地址。
這套系統(tǒng)簡單又高效,比現在的電子訂單系統(tǒng)還接地氣,完全是靠一代代人摸索出來的“土方法”,卻用到了極致。
達巴瓦拉的配送流程,分五步走,一天下來像流水線一樣絲滑,時間卡得比上班打卡還嚴。
第一步是“取餐”:早上10點前,客戶家里的妻子會把做好的午飯裝進專門的飯盒里,等著一號達巴瓦拉上門。要是哪戶人家經常晚做飯,耽誤了取餐時間,一號達巴瓦拉會直接把這戶“拉黑”
第二步是“第一次分揀”:一號達巴瓦拉取完自己負責片區(qū)的所有飯盒后,會送到附近的火車站,交給二號達巴瓦拉。二號的任務很明確:根據飯盒上的“顏色+數字密碼”,把要送到同一個區(qū)域的飯盒歸到一起,比如要送進南邊金融區(qū)的放一堆,送進東邊工業(yè)區(qū)的放另一堆。
第三步是“運輸”:分揀好的飯盒會交給三號達巴瓦拉,由他們帶上火車。孟買的火車是南北向的,正好連接北邊的住宅區(qū)和南邊的辦公區(qū),這是當時最高效的運輸方式。
第四步是“第二次分揀”:火車到達對應的車站后,四號達巴瓦拉會接手,再做一次更細致的分揀。
第五步是“送餐”:最后由五號達巴瓦拉,把飯盒準時送到客戶手里,保證在下午1點前讓客戶吃上熱飯。等客戶吃完,這套流程會反過來走一遍:空飯盒被收回,沿著“客戶→四號→三號→二號→一號→客戶家”的路線送回去,方便第二天再用。
整個過程從取餐到送完,嚴格控制在3小時內,一百多年來幾乎沒出過岔子。
現在的外賣平臺靠系統(tǒng)調度都做不到這么穩(wěn),而他們靠人工就實現了,這效率放在現在都算頂配。
02.
可能有人會問:為啥印度人這么麻煩?
中午在公司附近吃份快餐不行嗎?
自己早上帶飯不行嗎?在孟買,還真不行,達巴瓦拉是打工人的“救命稻草”,背后全是現實原因。
首先是孟買的“地理死局”:它是個長方形的城市,北邊全是住宅區(qū),房租便宜,適合打工人??;南邊全是寫字樓、公司,是就業(yè)中心,但房租和物價高得離譜。
一套小公寓的租金,可能比打工人一個月的工資還高,沒人住得起。
所以打工人只能每天從北邊擠火車去南邊上班。
印度的火車有多擠?
相信大家都見過照片:車門掛著人、車頂坐著人,能擠上車就不錯了,根本沒地方放飯盒——稍微不小心,飯盒就會被擠翻,或者干脆擠丟,帶飯等于白搭。
其次是“飲食規(guī)矩太多”:印度有很多宗教,不同宗教的飲食禁忌完全不一樣。
印度教信徒不吃牛肉,覺得牛是“神圣的動物”;穆斯林不吃豬肉,認為豬肉不潔;而最高等級的婆羅門,只能吃純素食,連雞蛋、洋蔥都不碰。
外面的快餐店根本滿足不了這些需求:要么菜單里全是牛肉,要么沒有純素食,一不小心就會冒犯別人。
比如給婆羅門送了帶肉的快餐,可能會被投訴;給穆斯林送了豬肉,甚至會引發(fā)沖突。
所以大家寧愿吃家里的飯,至少安全、合口味,不用擔驚受怕。
還有一個原因是“家庭習慣”:在印度,女性每天要花3個小時在做飯上,從早到晚圍著廚房轉,準備一家人的三餐;而印度男人早就習慣了吃妻子做的飯,覺得外面的飯又貴又不衛(wèi)生,哪怕是簡單的咖喱飯,也覺得家里做的更對味。
這么多需求堆在一起,達巴瓦拉就成了孟買打工人的“剛需”——沒有他們,大家中午要么餓肚子,要么吃不合口味的飯,根本沒法好好上班。
03.
達巴瓦拉能做125年,不光是因為需求大,還因為他們的運營模式太靠譜了,甚至比現在的很多公司都先進。
他們不是零散的“外賣小哥”,而是一個“合作社”——所有達巴瓦拉都是平等的伙伴,沒有上下級之分,只選一個叫“mukadams”的主管來協調工作。
這種平等的關系,讓每個人都很珍惜這份工作。
而且他們的收入也不錯:每個月能賺12000盧比,差不多相當于140英鎊,在印度算是中高收入了。
孟買市民看到達巴瓦拉都會主動禮讓,比如在路口會讓他們先過,在火車站會幫他們遞一下飯盒,覺得他們是“靠譜的人”。
這種尊重不是憑空來的,是靠“信任”堆出來的——百多年來,達巴瓦拉不光送飯盒,還幫客戶帶鑰匙、零錢、火車票,只要能放進飯盒的東西,他們都能安全送到,從來沒有過丟東西的情況。
現在印度的外賣平臺,比如Swiggy、Runnr,想在孟買做配送,都得先跟達巴瓦拉“取經”——畢竟孟買的路況、火車線路,達巴瓦拉比誰都熟。
Runnr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就公開說過:“我們一年前把業(yè)務擴展到孟買時,專門找達巴瓦拉問建議,還簽了200多個達巴瓦拉做兼職,讓他們送完午飯再幫我們送外賣。他們比我們的配送員更懂孟買的路,也更懂客戶的需求?!?/p>
甚至有平臺想跟達巴瓦拉競爭,推出“預定午餐配送”服務,想把“家里飯”的生意搶過來,但達巴瓦拉一點都不怕。為啥?
首先是“效率優(yōu)勢”:在孟買擁擠的街道上,火車和自行車比汽車、摩托車快多了——汽車堵在路上動不了的時候,火車能準時到站;自行車能穿小巷子,不用找地方停車,配送時間比汽車快一半。
更關鍵的是“核心優(yōu)勢”:達巴瓦拉的核心不是“送外賣”,而是“連接家里的飯和打工人”。
他們送的不只是一份飯,還有“家的味道”——客戶打開飯盒,看到的是妻子早上剛做的菜,聞到的是熟悉的香味,這種情感鏈接,是現代外賣平臺學不來的。
有個達巴瓦拉說:“他們(外賣平臺)能送好吃的,但送不了‘家里的感覺’。我們送了125年,客戶跟我們就像家人一樣,這種關系,不是靠折扣能換來的。”
結語:
想想現在我們的外賣:要么遲到,要么送錯,要么飯菜涼了,偶爾還會遇到衛(wèi)生問題;想點份“家里味”的飯,要么沒有,要么貴得離譜。
再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印度達巴瓦拉:他們的“外賣服務”,不光是送一份飯,更是送一份安心。
就像我們想念的家里的味道一樣,靠譜、溫暖,不會讓人失望。
有時候真的會羨慕孟買的打工人:一百多年前就能每天吃到家里的飯,而我們現在還在為外賣難吃發(fā)愁。
他們用最“土”的方法,做到了最“暖”的服務,這或許就是最好的“外賣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