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 | 米亞、言寺
采寫 | 米亞
“正義或許無聲,但震耳欲聾。”在競爭激烈的國慶檔,檀健次主演的電影《震耳欲聾》憑借現(xiàn)實意義與細膩的情感表達收獲不俗口碑,成為后半程跑出的“小黑馬”,也以7.5評分位列國慶檔新片第一。
作為國內(nèi)首部揭露 在做客1905電影網(wǎng)《對話》欄目時,檀健次表示李淇的“灰度”是最吸引自己的地方,“他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角色,但也正因如此更立體,更有張力,也更真實。” 怎樣由表及里接近CODA(聾人父母的健聽子女)律師李淇的內(nèi)心世界,如何為李淇“辯護”,陪他走過戲中的幾次人性“審判”;回顧表演之路,又有怎樣的體悟和收獲,聽檀健次講述與李淇有關(guān)的故事。 1 《震耳欲聾》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首次將鏡頭對準聾人群體的反詐困境,讓這個在信息壁壘中艱難生存的群體走進大眾視野。 談及影片的社會意義,檀健次直言這是吸引他接下角色的原因之一:"這個題材非常新穎且大膽,它敢于觸碰大家鮮少關(guān)注的灰色地帶,不只是講詐騙故事,更藏著人在困境中的掙扎與救贖。" 為貼近CODA(聾人父母的健聽子女)律師李淇的身份,檀健次在開拍前做了全方位的準備。法律專業(yè)上,他特意前往"律所" 體驗生活,跟基層律師一起在法院門口“趴活”,觀察律師的工作狀態(tài),并嘗試寫訴狀,沉浸式感受市井律師的生存狀態(tài)。 另一邊,手語學(xué)習(xí)同樣是不小的挑戰(zhàn),他不僅要在開機前掌握所有手語,還要區(qū)分專業(yè)手語與自然手語、南北方手語的差異。"我給自己立了個KPI,手速必須趕上語速,因為李淇從小在聾人家庭長大,手語對他來說就像母語一樣自然。"檀健次回憶道。 最讓他記憶猶新的,還要數(shù)和聾人群體的直接接觸。在北京郊區(qū)的一家聾人咖啡廳,他和聽障員工一起學(xué)做咖啡、烤餅干,還聽他們分享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他們用手語集體為我 ‘唱’歌時,我整個人都被震撼了,那一刻我更明白了這部戲的意義?!?/p> 在檀健次眼中,這段經(jīng)歷改變著他對聾人群體的認知:"他們每個人都非常陽光,積極向上,會讓你感覺聽障不是缺陷,而是一種特征,甚至因為能屏蔽掉不好的聲音,他們的世界更純凈更美好。" 而影片最后一場法庭戲,堪稱檀健次在手語上的"終極考驗"——這場戲中,李淇嘴上說的臺詞與手上的手語表達毫無關(guān)聯(lián),這種“左右腦互搏式 ”的表演難度,連專業(yè)手語老師一開始都直言"不可能做到"。 檀健次只得轉(zhuǎn)換思路,利用自己的舞蹈基礎(chǔ),把手語當做舞蹈動作來記先通過肌肉記憶掌握手語序列,再逐步匹配口語內(nèi)容,才慢慢找到突破口。然而,更戲劇性的是,臨近拍攝時,劇組臨時通知手語詞需要修改,這讓他此前的準備幾乎歸零。 最終,在導(dǎo)演、編劇與手語老師的建議下,檀健次參與到手語詞的創(chuàng)作中,"因為我已經(jīng)跟著李淇走了這么久,知道他此刻最想對聾人群體說什么"。憑借這份對角色的理解,他僅用一兩天就完成了新內(nèi)容的消化,最終呈現(xiàn)出那場情感飽滿又極具沖擊力的法庭發(fā)言,那是李淇的心聲,也是檀健次對人物的共情。 2 李淇并非傳統(tǒng)影視劇中的"完美主角",他渴望擺脫聾人家庭的標簽,在名利場中追逐尊嚴,卻又在良知拷問下逐漸覺醒,是充滿人性復(fù)雜度的 "灰度律師"。談及對這個角色的理解,檀健次認為正是這種復(fù)雜讓人物更有生命力:"他不是簡單的好人或壞人,只是在欲望與抉擇中掙扎的普通人,這種真實的張力最吸引我。" 為駕馭角色的多重面向,檀健次選擇深入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探尋李淇的行為動因,“因為他的出身、成長過程中的承受的屈辱,才讓他最終變成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人。" 在檀健次看來,李淇的轉(zhuǎn)變伴隨著多次的"內(nèi)心審判",這幾場重頭戲也成為他塑造人物的“抓手”。 比如,與助手小湯在電梯的決裂,看似是李淇“黑化”的開始,卻也是他在面對內(nèi)心良知與正義的拷問;面對聾人女孩張小蕊的怒斥"你才是真的啞巴"。李淇積壓多年的委屈徹底爆發(fā),一句 "我想活得好一點有錯嗎" 的嘶吼,道盡了他對 "被聽見" 的渴望。 還有和潘斌龍飾演的老馬那場無聲的“對話”,一句 "我不想死在家里" 成為擊垮李淇心理防線的關(guān)鍵?!澳菚r他真正感受到了聾人被世界‘遺忘’的孤獨感?!?/p> 當然還有吳阿姨的離世與金松峰的威脅。當一個鮮活的生命因為自己的"不作為" 逝去,當他和聾人群體一樣被金松峰的打手羞辱欺負,李淇終于完成了最后的覺醒。 “很多事情只有你親身經(jīng)歷了,才知道別人的痛苦,我們經(jīng)常說李淇是個天蝎座,他那一刻他全部的斗志,都被點燃了。” 戲里的幾次審判串聯(lián)起李淇的成長弧線,也讓"灰度" 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成為可感可知的人性軌跡。 很多人會說李淇乍看上去和大眾印象里的檀健次反差感十足,但檀健次認為,對人物的理解與共情是突破所謂反差感的關(guān)鍵:"當你真正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就不存在所謂的反差,你只是在呈現(xiàn)他本就有的樣子。" 3 從最初入行的懵懂到憑角色收獲認可的實力演員,檀健次的演員之路已悄然走過17年。回望這段歷程,他坦言最大的成長是"學(xué)會傾聽角色、理解角色、成為角色"。 2018 年,綜藝《我就是演員》中評委一句 "這才是偶像" 的評價,讓檀健次的表演潛力被更多人看見;2020 年《鬢邊不是海棠紅》里,他為戲份不多的京劇名伶陳紉香潛心學(xué)習(xí)戲曲,那場平靜卻孤獨的舞臺自刎戲成為經(jīng)典。 2022 年《獵罪圖鑒》的熱播,則成為他職業(yè)生涯的重要轉(zhuǎn)折。在之前與1905電影的對話中,談到沈翊之于自己的意義,檀健次曾說:既讓更多人認識了他,也讓他感受到表演的信念與價值。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檀健次又遇到了《長相思》里的相柳,他把角色外表的冷酷決絕與內(nèi)心的隱忍深情詮釋得入木三分,讓觀眾看到他駕馭古裝復(fù)雜角色的能力。到了愛情電影《被我弄丟的你》中,他又將都市男女在情感里的猶豫與遺憾演繹得細膩動人。 回顧檀健次的各路角色,鮮少有重復(fù)和雷同,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選擇標準,不在意戲份的多少,也不刻意尋求反差和突破,而更在乎它是否足夠立體和豐富,“不能是一個很片面的角色,希望它能住到我心里,也能住到觀眾心里。” 《震耳欲聾》里,李淇經(jīng)歷著“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艱難抉擇,檀健次直言自己也會面對這樣的“核心掙扎”,如何在高峰和低谷時,都能不忘記自己的初心,這是檀健次的心得: “如果你像李淇一樣想要得到名利,過程中一定會經(jīng)歷很多痛苦,因為人總有失敗、不得利的時候,但如果你只專注在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上,每天離這個目標近一點,心態(tài)就會不一樣。” “其實我也在不停地告訴自己,到底什么是所謂的好,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好的定義從外界的評價重新拉回自己的內(nèi)心,自我價值可能不是一定要達成某一個目標,而是我要離這個目標近一點,再近一點?!?/p> “對未來的檀健次,我希望自己能踏實本分,好好地沉浸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里。” 你想對檀健次說些什么? 轉(zhuǎn)發(fā)本文或點擊“在看”并截圖發(fā)送至后臺 即有機會獲得電影《震耳欲聾》兌換碼 / 開獎 / 恭喜 I;春天;醉夢星 獲得《浪浪人生》兌換券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