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改得好,招生沒煩惱
提到江蘇的大學,大家先想到的是南大、東南這些 985,或是蘇大、南理工這些 211。
但有一所學校,僅憑一次改名,就從 “聽著像地方二本” 的普通工學院,搖身變成 “自帶重點大學氣場” 的高校 —— 它就是江蘇海洋大學。
以前叫 “淮海工學院” 時,不少人覺得 “土氣又普通”;現(xiàn)在換成 “江蘇海洋大學”,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剛升級的 211,甚至有人誤認成 “985 分?!薄?/p>
這場改名,堪稱江蘇高校里 “最成功的逆襲”,背后藏著校名對學校發(fā)展的巨大影響,也給其他想改名的高校上了一課。
一、以前叫 “淮海工學院”,聽著像 “地方二本”,沒人多看一眼
在 2019 年改名前,“淮海工學院” 這個名字,實在沒什么 “記憶點”。
“淮?!?是地域名,范圍涵蓋蘇魯豫皖交界,聽起來不夠聚焦;“工學院” 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 全國叫 “XX 工學院” 的學校一抓一大把,大多是地方二本,讓人很難聯(lián)想到 “實力強?!?。
那時候的淮海工學院,其實已經(jīng)是老牌本科,有碩士點,機械工程、計算機、生物工程這些工學專業(yè)還挺有底子,在連云港當?shù)乜诒诲e。
但架不住名字 “沒氣場”,外地考生填志愿時,看到 “淮海工學院”,大概率會覺得 “就是個普通工科院?!保謹?shù)夠的寧愿選名字更 “洋氣” 的同類學校。
用人單位招聘時,也容易先入為主覺得 “實力一般”,哪怕學生專業(yè)能力不差,也得多費口舌解釋。
可以說,“淮海工學院” 這個名字,就像給學校戴了個 “普通標簽”,明明有實力,卻難被看到。
二、2019 年改名 “江蘇海洋大學”,三個字換出 “985 既視感”
2019 年,教育部批準淮海工學院更名為 “江蘇海洋大學”,這一改,直接讓學校 “氣質大變”。
“江蘇” 是經(jīng)濟大省,自帶 “強省背書”;“海洋” 是熱門領域,中國海洋大學是 985,上海海洋大學是雙一流,一提 “海洋大學”,大家就會聯(lián)想到 “特色強?!?。
再加上 “大學” 二字,比 “學院” 聽起來高了一個辦學層次。
這三個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妥妥的 “重點大學既視感”,不知情的人真會以為是江蘇新增的 211,甚至誤認成 “985 分支”。
不過,這次改名也引來了爭議。
因為當時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是機械、計算機這些工學專業(yè),和 “海洋” 關聯(lián)不大。
為了契合 “海洋大學” 的定位,學校合并了連云港水產(chǎn)學院 —— 這所學校有百余年海洋水產(chǎn)歷史,在水產(chǎn)養(yǎng)殖、海洋生態(tài)領域有積累。
合并后,學校才算真正有了 “海洋基因”,也讓改名顯得 “名正言順”。
有人覺得 “為了改名硬湊海洋屬性”,但現(xiàn)在看,這次 “破圈” 的操作,恰恰讓學校跳出了 “同質化工科院?!?的競爭,找到了獨特的發(fā)展賽道。
三、改名后 “脫胎換骨”:專業(yè)升級、排名飆升、分數(shù)看漲
改名不是 “換個招牌就完事”,江蘇海洋大學用實際成效證明,這次改名是 “借名發(fā)力” 的成功嘗試。
首先是專業(yè) “脫胎換骨”。
改名當年,測繪工程專業(yè)就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2020 年船舶與海洋工程、2021 年水產(chǎn)養(yǎng)殖學也先后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這些新增的海洋類專業(yè),就業(yè)率基本都在 90% 以上,直接對接江蘇的海洋產(chǎn)業(yè)需求。以前學??抗W “單打獨斗”,現(xiàn)在變成 “工學 + 海洋” 雙輪驅動,專業(yè)特色一下子鮮明起來。
然后是排名和分數(shù) “雙上漲”。
2019 年改名前,學校軟科排名還在第 405 名;改名后第二年就飆升到 324 名,幾年下來穩(wěn)中有升。
錄取分數(shù)更是肉眼可見地漲:2023 年在江蘇物理類 489 分,2024 年漲到 516 分,2025 年繼續(xù)保持在 517 分,比很多同類工科院校高出不少。
這說明 “江蘇海洋大學” 的名字,確實吸引了更多分數(shù)不錯的考生,生源質量上去了,學校的發(fā)展也進入了 “良性循環(huán)”。
四、為啥能改成功?踩中了 “江蘇海洋產(chǎn)業(yè)” 的風口
江蘇海洋大學的改名能這么成功,不只是名字 “好聽”,更關鍵的是踩中了江蘇發(fā)展的 “風口”。
江蘇靠著黃海,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產(chǎn)業(yè)(比如船舶制造、海洋化工、水產(chǎn)養(yǎng)殖、海洋新能源)是未來重點發(fā)展的領域,但以前江蘇沒有一所專門的 “海洋大學”,這個空白一直沒人填。
江蘇海洋大學的改名,正好契合了省里的戰(zhàn)略需求 —— 學校成了江蘇唯一以 “海洋” 命名的本科高校,自然能拿到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海洋類科研經(jīng)費、校企合作項目、人才引進名額等。
舉個例子,江蘇計劃發(fā)展海上風電產(chǎn)業(yè),學校就及時開設了 “海洋能源工程” 方向;連云港要打造海洋經(jīng)濟示范區(qū),學校就和當?shù)氐拇捌髽I(yè)共建實驗室,學生實習、就業(yè)直接對接產(chǎn)業(yè)。
這種 “校地聯(lián)動”,讓學校不再是 “閉門辦學”,而是真正融入地方發(fā)展,名字帶來的 “關注度”,也變成了實實在在的 “資源和機會”。
江蘇海洋大學的改名,堪稱 “學院升大學” 的典范 —— 它不是單純換個 “好聽的名字”,而是借改名找準了 “特色定位”,對接了地方需求,最后用實力撐起了新名字。
從 “淮海工學院” 到 “江蘇海洋大學”,不只是三個字的變化,更是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的升級。
對其他想改名的高校來說,這也是個啟示:改名不是 “趕時髦”,得先想清楚 “改了之后能帶來什么”“自己能不能撐起新名字”。
畢竟,名字再好聽,沒有實力支撐,也只是 “虛有其表”;但如果能像江蘇海洋大學這樣,借改名實現(xiàn) “特色突圍”,那就是真正的 “改名成功”。
你覺得江蘇海洋大學的改名算不算 “最成功”?還有哪些高校改名讓你覺得 “改得值”?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