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1928年,徐志摩在旅歐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再別康橋》。面對眼前洶涌的大海,他想起夕陽下的水波瀲滟、垂柳成行,這是剛剛作別的康橋,也是記憶中的“北洋”。
1916年秋,徐志摩被天津北洋大學法科錄取。一路沿京杭大運河北上,對自小長在江南的他來說,這所北方的大學實在陌生,只能靠錄取資料了解一二。史料是這樣記載的:“校園廣闊,建筑宏偉,峨軒曲廊,花木掩映。前臨北運河,后帶桃花堤,柳岸桃林,相夾成蔭,蔚為津沽名勝之巨擘”。
柳岸桃林之側,1895年,我國第一所現(xiàn)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于此成立,數(shù)易其名、其址,幾經拆分、重組,最終成了今天的天津大學。今天是天津大學130歲生日,百卅光陰,于歷史長河只是短暫一瞬,但對天津大學而言,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業(yè)史、成長史。
(圖源:天津大學)
一聲驚雷,創(chuàng)無數(shù)“第一”
從建立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大學開始,“第一”便成了天津大學的風向標。百年來,天大用一個又一個“第一”,印證著“興學強國”的辦學精神。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北洋大學堂的學生王寵惠收到了學校發(fā)給他的畢業(yè)證書,這張由當時清王朝皇家頒發(fā)的第一號文憑,也是中國的第一張大學文憑。王寵惠從北洋走出,遠赴歐美深造,30歲歸國時,已是蜚聲中外的法學名家。1912年,經孫中山提名,他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1923年,他以首位中國籍法官的身份出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在國際法學的最高殿堂發(fā)出中國聲音。
(圖源:天津大學)
從這第一張文憑起,成千上萬的天大人走出校園,在企業(yè)舞臺、科技前沿、醫(yī)療高地書寫屬于自己的“第一”。
2021年,天津大學元英進、王樹新、王成山、趙華4名教授同時當選院士。84屆校友孫朝陽于2003年發(fā)起成立高意科技集團公司并擔任總裁,推動高意實現(xiàn)全球光電子產業(yè)超百億美元規(guī)模,現(xiàn)已成為全球光通訊、激光、AI網(wǎng)絡與半導體領域具有核心主導技術的龍頭企業(yè)。87屆校友陳寶潔帶領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xiàn)了國內首個超大型平臺整體浮托安裝,引領中國海洋工程高端裝備制造模塊化、國際化、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93屆校友吳長富深耕新型人工器官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憑借“推動患者早期獲得尖端心血管醫(yī)療器械”方面的卓越成就當選2025年度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自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2017年首次發(fā)布以來,天津大學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始終蟬聯(lián)全國第一。這一輝煌成就的背后,既是今日科研實力的體現(xiàn),也彰顯著深厚的歷史積淀。
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定名天津大學。之后,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工作全面展開,八大名校化工系匯聚于天津大學,汪德熙、汪家鼎、余國琮、張建侯、丁緒淮等一代宗師來到天津大學任教,全國最為完整的化工專業(yè)體系在“建設新中國”的號召中迅速構建。
20世紀50年代,我國煉油工業(yè)剛剛起步,蒸餾(也稱精餾)技術是其中關鍵。當時,已在天大任教的余國琮抓住這一重大需求,在天大化工機械教研室建立了我國第一套大型塔板實驗裝置,為化工精餾奠定基礎。他帶領團隊攻克重水分離技術難題,并在1965年形成我國自主重水生產工業(yè)技術,成功生產出符合要求的重水,解決了國家的燃眉之急。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重水生產不僅能自給,還實現(xiàn)出口,成為重要的重水輸出國。
只因周總理一句“不能使我們這個反應堆停下來!”天大化工持續(xù)邁步向前。王靜康院士團隊聯(lián)合企業(yè)打造享譽全球的“天大結晶罐”,徹底解決了我國青霉素純度低、易過敏、穩(wěn)定性差、能耗高的難題,讓“救命藥”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鄒競教授帶領團隊研制的彩色民用膠片,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彩色膠卷的歷史,開創(chuàng)了天大化工新的學科方向……
“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边@首校歌所凝聚的實干精神與學術追求,早已化為一代代天大人的內在驅動力。在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天津大學共有36個學科上榜,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醫(y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4個學科排名全國前3%,儀器科學與技術、建筑學等9個學科位列全國前7%。
三度西遷,播火種
百卅風雨歷程,不僅留下輝煌成就,也沉淀著無數(shù)艱難卓絕的故事。在時代巨變、家國動蕩的背景下,天津大學的師生們用堅韌與智慧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1937年暑假,一名北洋大學的學生回家探親。在家鄉(xiāng),他參加了抗日救亡宣傳隊。途徑武漢時,驚聞七七事變爆發(fā),母校北洋大學已被日軍侵占,師生遷往西安,于是他毅然奔赴陜西,不遠千里追尋母?!@是原天津大學校長史紹熙的真實故事。那年夏天,無數(shù)北洋師生和史紹熙一樣,在山河淪陷中,踏上了“西遷播火”的興學之路。
(圖源:天津大學)
1937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以北洋工學院等幾大院校為主體,成立國立西安臨時大學(簡稱臨大)。許多北洋師生趕到西安時,囊中已經一貧如洗。開學一個多月后,山西臨汾淪陷,炮火逼近,臨大不得不再次遷移。1938年3月,400余名師生背著“大鍋盔”和咸菜,由西安遷往陜南漢中。在漢中安頓下來后,教育部下令將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教室是泥房,夏雨成泥潭,冬季手生凍瘡,但北洋師生自勵苦讀,在黑暗中點亮一束束燭光,這被后人稱為“七星燈火”,成為激勵天大師生至今的寶貴精神財富。
(圖為北洋學生結伴向城固邁進,圖源天津大學)
向西,再向西!1939年,為在大后方培養(yǎng)農林與工程人才,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提議成立國立西康技藝??茖W校,將籌建任務交給北洋大學校長李書田。李書田率領學校教師攜帶大量圖書與儀器,翻山越嶺,在大涼山建起“小北洋”。建校后的11年間,學校累計培養(yǎng)學生3000余人,涌現(xiàn)出陳明義、楊仲謀等一批知名工程人才,為攀枝花巨型磁鐵礦的發(fā)現(xiàn)及西南工業(yè)建設做出卓越貢獻。在這片偏遠凋敝的土地上,“北洋”,再一次創(chuàng)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
烽火中點燃的“七星燈火”,不僅照亮了彼時求知的道路,也化為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天大130周年校慶標識中,數(shù)字“3”勾勒出衛(wèi)津路校區(qū)主樓的輪廓,正是這座主樓見證了毛澤東主席發(fā)布高校辦學治校的歷史性方針。
(圖源:天津大學)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大學,走到學校的硫酸廠、鹽酸廠、磚瓦廠等小型工廠時,他說,“以后要學校辦工廠,工廠辦學?!?。此后,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校視察,為學校發(fā)展注入了持續(xù)的關懷與力量。
(圖源:天津大學)
〇到一,再到∞
那些在西遷中點亮的火種,化作天津大學厚重的學術與精神積淀。如果說從〇到一,是創(chuàng)造的起步;那么到∞,則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宣言。從“北洋大學”到“世界一流”,站在130年的節(jié)點,一個屬于天大的無限未來,正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
2017年4月,天津大學攜手61所高校提出了“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天大行動”)。改革呼喚創(chuàng)新,工程改變世界,面向未來,天大的回答永遠是“行動”!
未來人才培養(yǎng),行動!今年6月,天津大學發(fā)布未來戰(zhàn)略領軍人才培養(yǎng)新政,提出以“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通過打破專業(yè)邊界、打破固定學制、打破傳統(tǒng)課程的“三大突破”培養(yǎng)模式,為即將到來的時代儲備人才。天津大學聚焦“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tǒng)”和“儲能科學與工程”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與人類發(fā)展需求成立未來技術學院,培養(yǎng)具有前瞻性的未來技術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天津大學學科交叉中心布局儲能技術、智能建設與安全、醫(yī)工融合等6大分中心,持續(xù)深化醫(yī)工交叉融合?!霸笧橥瑢W們架起一座‘未來望遠鏡’,助力每一位天大人更早、更清晰地看到星辰大海。”天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前沿科學研究,行動!就在校慶前的9月26日,天大新能源化工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在Science(《科學》)上發(fā)表。該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原子抽提”策略,將貴金屬鉑原子全部抽提到表面參與催化反應,使其利用率接近100%,為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催化劑的設計與制備開辟了新路徑,助力化工生產更加低碳、高效、可持續(xù)。
這樣的前沿探索并非孤例。石化中心團隊開發(fā)并大規(guī)模應用國際領先的醋酸乙烯成套生產技術,持續(xù)深耕綠色化工前沿技術研發(fā)與工程轉化;智能焊接與評價團隊研發(fā)智能自適應焊接設備,顛覆傳統(tǒng)焊接模式,為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注入強大動力;神經工程團隊片上視覺腦機接口,在人體外創(chuàng)造“類腦器官”,探索新一代生命體-非生命體融合交互……
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水利工程智能建設關鍵技術在兩河口、黃登、雙江口等200余座國內外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中得到成功應用,實現(xiàn)水利工程從數(shù)字化施工到智能化建設的跨越;作為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為提升水利、土木、交通等重大工程抵御自然災害、減輕災害風險的能力提供了極限研究手段,對保障重大工程安全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天津大學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2016年以來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8項,獲批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182項,共有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142個。
(圖源:天津發(fā)布)
“一”的起點,“三”的播遷,“〇”成無限,串起這130年的光陰長卷。代代北洋人、天大人,以堅韌與熱忱,用執(zhí)著與擔當,把夢想化為現(xiàn)實?!澳钸^去之艱難締造,愿一心一德共揚校譽于無窮?!苯裉?,是天津大學的生日,祝這所百年學府,弦歌不輟,華章日新,在新的征程上,繼續(xù)托舉起一個又一個“彩虹似的夢”!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