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攥著皺巴巴的五毛錢沖進小賣部時,貨架最顯眼的位置總擺著娃哈哈——礦泉水標簽上的“娃哈哈”三個字磨掉邊角,AD鈣奶的吸管要轉著圈才能戳進去。那時候沒人會想,這個陪著一代人長大的品牌,有一天會因為“少東家”宗馥莉的辭職,讓大家想起“家族企業(yè)里的難”。
宗馥莉剛回娃哈哈的時候,不少人等著看“公主接班”的戲碼,可她沒走捷徑。
為了推新品牌“娃小宗”,她帶著團隊跑遍了全國二十多個城市的便利店,貨架怎么擺、包裝顏色調深還是調淺,都要自己蹲在店里跟店主聊。據娃哈哈內部員工提及,她辦公室的燈常亮到后半夜,桌上攤著三版“娃小宗”的包裝設計稿,鉛筆標注的修改意見密密麻麻,連瓶口的弧度都畫了圈。那時候大家說,宗家姑娘是真的想把這事做好,不是來“掛個名”的。
可家族里的聲音沒那么簡單。叔叔宗澤后公開提起她時,總說“少了點什么”,話里話外的批評比建議多。有人把這些話遞到宗馥莉面前,她沒急著反駁,只是把桌上的“娃小宗”樣品往旁邊挪了挪,繼續(xù)改手里的營銷方案。
后來再有人問起,她只說“先把產品做好”——沒說叔叔的不是,也沒替自己辯解,倒像把委屈都揉進了那些沒賣出去的樣品里。
直到她辭掉娃哈哈董事長、總經理的消息傳出來,大家才后知后覺:原來那些沒說出口的話,早就在她心里堆了不少。有人可惜“娃小宗”剛起步就停了,也有人替她不值,覺得她在家族里受了委屈??稍倏此o職后的狀態(tài),沒有聲討誰,也沒有抱怨什么,據參會者描述,曾在行業(yè)會議上見到她,手里拿著新的產品調研表,跟供應商聊得認真,眼里的光跟當初推“娃小宗”時沒差多少。
其實宗馥莉從來不是“躲在父親光環(huán)里的人”。她在國外讀商科時,就自己做過飲料市場的調研,回國后沒直接進總部,先從子公司的基層崗位做起,連生產線的流程都能背得滾瓜爛熟。這次辭職,或許不是“輸了”,而是她終于看清:有些關系比改產品配方難,有些束縛比跑市場累,與其在家族的拉扯里耗著,不如把精力放回自己能掌控的事上。
現在超市貨架上的“娃小宗”少了,可沒人會忘了,那個敢在老牌企業(yè)里推新品牌的姑娘,曾為了一瓶飲料的口感,嘗遍了十幾版配方。憑她這些年在行業(yè)里攢下的人脈,還有對產品的那股較真勁,再闖一條路未必是難事。說不定某天,我們又會在貨架上看到熟悉的設計感——可能不是“娃小宗”,卻是宗馥莉帶著她的想法,重新站在了自己想站的地方。
畢竟,真正有能力的人,從不需要靠“少東家”的頭銜立足;而看清關系后的選擇,從來都不是妥協,而是給自己找一條更透亮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