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飛傳奇:草根鑄脊梁
1958年,成都黃田壩上建起國營132廠,條件苦哈哈的,設備還得靠中蘇合作湊齊。六年過去,1964年11月,第一架殲-5甲戰(zhàn)斗機飛上天,這可不是小打小鬧,直接拉開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的序幕。殲-5系列接著批量生產,不僅裝備自家空軍,還出口好幾個國家,換回外匯幫廠子擴建。
后來呢,殲教-5和殲-7接棒上場。殲-7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搞,改進型一波接一波,空軍訓練和作戰(zhàn)都靠它撐著。出口量大得很,外匯賺了不少,廠子也越建越大。到80年代,技術升級跟上趟,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風洞測試啥的都玩起來了。殲-7的國際訂單源源不斷,成飛的名聲漸漸傳開。
轉眼90年代,自主研制成了主旋律。1986年殲-10項目立項,歷經十幾年,1998年3月原型機首飛,2004年正式服役。這款第三代戰(zhàn)斗機,鴨翼布局、機動性強,直接打破國外壟斷。空軍列裝后,成飛的生產線忙得不可開交,自動化設備上馬,產能穩(wěn)穩(wěn)提升。殲-10不光打仗用,還拉動產業(yè)鏈,周邊企業(yè)跟著沾光。
最亮眼的還是殲-20。2011年1月11日首飛,第五代隱身戰(zhàn)機,全球矚目。中國能獨立搞出這玩意兒,成飛功不可沒。批產加速,隱身材料、矢量發(fā)動機這些高精尖技術,全靠他們啃下來。成飛不只軍機,還參與C919大飛機機頭和AG600水陸兩棲飛機的民用項目,軍民融合玩得溜。
可好景不長,發(fā)展快壓力也大。2023年財報一出,總資產1216.76億元,營收749.68億元,凈利潤24.23億元,聽著亮眼,但資產負債率89.32%,高得嚇人。每100塊資產,89塊是借來的,資金鏈繃得緊。
研發(fā)上,2022到2023年砸了22.12億元,新型戰(zhàn)機預研和殲-20產能提升,兩頭燒錢。軍工企業(yè)融資難,政策審批層層關,貸款撥款跟不上趟兒。雙線作戰(zhàn),擴產還得搞創(chuàng)新,成飛這脊梁骨,扛得有點吃力。
其實軍工這行,本來就不是賺快錢的買賣。核心資產國家管得嚴,想上市借錢,得過五關斬六將。成飛的困境,不是個案,整個行業(yè)都面臨類似問題。正因為底子厚,技術儲備足,才有重組的底氣。成飛從草根起步,鑄就航空脊梁,現(xiàn)在遇瓶頸,也得想轍往前沖。
重組玄機:低價藏深意
成飛重組這出戲,2023年1月11日拉開帷幕。中航電測扔出公告,要發(fā)行股份買下成飛100%股權,作價174.39億元。停牌那天,市場炸鍋了。中航電測市值才60多億,總資產超1200億的成飛,怎么就174億成交?蛇吞象啊,這低價聽著像白菜價。
先別急著喊冤,里面門道多著呢。成飛股權評估240.24億元,扣掉65.85億元國有獨享資本公積,就剩174.39億元。這不是賤賣,是會計規(guī)則玩的把戲。重組方案里,成飛分成兩塊:成飛航產評估2.59億元,承諾2023-2026年累計凈利潤6651萬元;
成飛母公司評估32億元。專利權等無形資產14,378.79萬元,全算進去了。交易用發(fā)行20.86億股完成,每股8.36元,航空工業(yè)集團持股89.8%,國有控股鐵板釘釘。
為啥用中航電測這殼?成飛核心業(yè)務上市難,政策紅線在那兒擺著。直接IPO,審批卡半年起步,軍工保密要求更是一道坎。中航電測是航空工業(yè)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測控設備業(yè)務穩(wěn),借它當殼,等于曲線入市。左手倒右手,資金還在國企兜里轉,不存在資產流失。國家層面,這叫戰(zhàn)略重組,整合資源,盤活軍工資產。
過程曲折,足足18個月。2023年上半年,證監(jiān)會反饋意見,中航電測改了又改。10月11日預案修訂,2024年1月審核中斷,6月25日重啟。7月5日公告,11日深交所并購重組委過會。辯論會上,戰(zhàn)略價值擺出來,數(shù)據(jù)一條條列,委員們點頭通過。證監(jiān)會注冊后,2025年1月6日過戶完成,成飛正式并入。
低價謎底,其實是起步價。成飛手握殲-20生產線,技術壁壘高,市場前景廣。上市后,市值翻幾倍不是夢。2023年營收近750億,凈利潤24億,負債率高但運營穩(wěn)。重組不改實控人,不算借殼,監(jiān)管松口氣。軍工證券化,這步棋走對了,成飛借殼,融到錢搞研發(fā),產能上臺階。
這玄機藏得深,國家考量擺首位。軍工企業(yè)缺錢,傳統(tǒng)撥款貸款不夠用,資本市場是出路。成飛這事,平衡了安全和效率,守住底線還盤活資源。低價聽著刺耳,細想是長遠布局。重組不是兒戲,每步都踩實了,邏輯嚴絲合縫。
騰飛之路:借殼啟新程
重組落地,成飛新征程就這么開了。2025年1月22日,新股發(fā)行完,總股本27.67億股。上市首9天,股價暴漲4倍,市場用腳投票,看好成飛潛力。2月14日更名公告,17日起簡稱中航成飛,代碼302132。半年報一出,營收207億元,扣非凈利大增1180%,合并范圍變了,但實力蹭蹭上。
融資門一開,錢來得快。增發(fā)新股,資金直奔研發(fā)和擴產。殲-20產能穩(wěn)升,新型戰(zhàn)機預研加速,風洞測試、材料迭代,全有底氣。以前靠撥款掐著點,現(xiàn)在股市一圈錢,生產線自動化上馬,效率翻番。軍民融合更帶勁,殲-20技術轉民用,無人機、自動駕駛底層模塊,全能借力。C919和AG600項目,訂單多起來,營收多元化。
國家航空工業(yè),借這東風上臺階。成飛從單一生產,轉綜合平臺,產業(yè)鏈拉長。國際市場,殲-10出口穩(wěn),殲-20技術輸出,合作協(xié)議簽了不少。以前跟跑,現(xiàn)在并跑,領跑指日可待。國防底氣足,每多一架先進機,空防就牢靠一分。
這模式成標桿,軍工改革里程碑。其他央企盯著呢,證券化浪潮起,資源高效用。平衡國家安全和市場機制,玩得溜。成飛騰飛路,剛起步,借殼這步,啟了新程。話說,航空工業(yè)這塊兒,中國人自己說了算,未來亮堂堂。
重組后,中航成飛年營收目標800億,財報規(guī)劃一步步推。產能提升,交付空軍基地,國際航展上模型亮瞎眼。技術儲備像富礦,挖出來軍民兩用。負債率降下來,運營更健康。這事接地氣,國家戰(zhàn)略落企業(yè)頭,成飛扛起脊梁,繼續(xù)往前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