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可是拿過18個世界冠軍的乒乓球女王,畢業(yè)之后讀博深造,跨界從商,好像不管干什么都特別吸引人眼球。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再提起鄧亞萍好像緋聞多過榮譽。
比如在劍橋向洋人下跪、跨界從商賠光20個億,甚至還有她和兒子一起轉國籍這類的說法。
鄧亞萍真的干了這些事兒嗎,還是說這些都是流言蜚語?
要說起乒乓球領域的名人,鄧亞萍絕對會排在前列,甚至是前幾名。
她打乒乓球打了14年,在此期間拿下了18個世界冠軍,更是連續(xù)8年穩(wěn)坐世界第一,這含金量有多大,甚至都不需要多說。
眼看著鄧亞萍身上的榮譽越來越多,在乒乓球的路也越走越遠,所有人都在期待她能再創(chuàng)奇跡的時候,她卻在1998年9月份正式宣布退役。
那時候的鄧亞萍可是只有二十五歲,不管放在哪個領域,都是應該去拼去闖的,好年紀,她不是不想打,而是真的打不動了。
這么多年榮譽的背后都是她拿自己的健康換來,日復一日的高強度訓練和拼了命的去趕場練新技法都是在消耗她的健康。
大家雖然覺得可惜,但是也能理解,退役之后的鄧亞萍并沒有安心的養(yǎng)老,而是轉頭去讀書。
她先是去清華大學深造,后來又去英國留學,靠著自己的實力拿下了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
要知道,鄧亞萍可是劍橋大學歷史上第一位中國奧運冠軍經濟學博士。
她在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所有人,她活的到底有多精彩。
本來鄧亞萍跨領域拿下榮譽的事兒應該值得大家夸贊,但卻因為一張照片把她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主要是她在劍橋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單膝跪地接受了學位證。
鄧亞萍不覺得自己這個行為有什么問題,畢竟她跪的不是給自己頒發(fā)學位的那個人,更不是跪的其他國家。
而是為知識下跪,為自己的成就下跪。
再加上劍橋本身就有這個傳統(tǒng),所有的畢業(yè)生都得以這個姿勢向導師致敬,感謝導師傳道授業(yè)解惑。
這種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涉及到國籍,只是針對于簡單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小儀式。
但是在一些網友眼里看著就不是這回事了,大家?guī)缀踉谧分噥喥剂R崇洋媚外,質疑她為什么要給洋人下跪。
從那之后,鄧亞萍就被貼上了崇洋媚外的標簽。
這類事兒還有不少,就說我們國家的體操奧運冠軍李寧,他退役之后也是跨界從商,創(chuàng)立了李寧這個運動品牌,日子也算是風生水起。
但是后來不知道怎么的,就有人在傳李寧不是中國的了。
那時候說什么都有,甚至還有人傳李寧是中國掙錢,外國花。
但事實上這個牌子肯定是中國的,而且李寧背后的老板就是我們熟悉的奧運冠軍本人。
他是在1990年自己在北京創(chuàng)的這個牌子,而且李寧的總部也一直就在北京,雖然后來公司在香港上市,但實際上說了算的還是李寧。
至于為什么都傳這個牌子是國外的,主要是因為公司股權架構有點兒特別,但是從根上看,李寧從老板到主要業(yè)務都是中國的。
這類公眾人物跨界特別容易被傳謠言,尤其是體育明星跨界深造,就會和崇洋媚外扯上標簽。
哪怕轉型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遇到的正常挫折,都會被渲染成失敗丑聞。
這背后主要還是部分人接受不了一些人的多元化成功,
再加上對公眾人物的完美苛求,希望他們永遠“纖塵不染”,但卻忘記了人非圣賢。
好不容易躲過了劍橋風波,鄧亞萍開始嘗試跨界互聯網。
2010年的時候,鄧亞萍出任了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一職,她帶著團隊研究即刻搜索這個項目。
那時候鄧亞萍的團隊里大部分都是前谷歌的工程師,
她自己雖然不是這個領域專業(yè)的人才,但也是親力親為,有什么需要幫忙的事兒都二話不說的頂上。
但是互聯網這塊大蛋糕市場競爭特別激烈,再加上項目盈利模式和預期不符,3年之后就開始慢慢和其他平臺合并。
從那個時候開始,鄧亞萍揮霍了國家20個億的資產的傳聞就開始漫天飛了。
眼看著這事越鬧越大,鄧亞萍本人,還有國家財政部都把賬目公開了,
說這三年一共投了5個億左右,而且這些錢都用在技術研發(fā)還有組建團隊上了。
這些地方都特別燒錢,而且也不是說省就能省的,跟所謂的20個億根本沒有任何關系。
一些造謠的人眼看著這條路走不通了,又開始說鄧亞萍生的兒子是法國國籍,甚至自己也早就移民去了法國。
但實際上是因為鄧亞萍去法國看丈夫,那時候正好到了預產期,才在法國生的孩子。
直到現在為止,鄧亞萍和自己的兒子都是中國國籍,她先是亮護照解釋,后來就差把身份證拿出來了,這才勉強把謠言給壓下去。
好像這些體育運動員特別容易跟謠言沾上邊,尤其是在體育界拿下不菲成績的,更是容易出現國籍和跨界方面的緋聞。
就說前幾年在短道速滑火出圈的王濛,她退役之后參加了不少綜藝。
在那段時間就有不少謠言傳王濛還上綜藝坐地起價,甚至耍大牌。
甚至還傳王濛加入了加拿大國籍,那段時間加拿大國家隊的確邀請過王濛,希望她能夠加入加拿大國籍,然后代表加拿大參賽。
但是王濛沒答應,不僅沒答應,還一連拒絕了好幾次。
雖然體育運動員被謠言纏上的例子很多,但是大家仔細品一品就能發(fā)現,公眾人物的隱私和轉型大多都是謠言出現的根源。
這些謠言借助公眾人物自身帶著的流量,就把他們的正常探索性失敗開始往極端化方面扯。
就像鄧亞萍正常的跨界遇到的客觀挫折,卻被莫名其妙的潑了一盆貪污了國家20個億公款的臟水,還有海外讀書和生孩子就變成了被棄國籍。
所以我們在聽這類消息的時候也一定要保證客觀,理智的態(tài)度,不能讓那些曾經為國爭光的人辟謠跑斷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