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一直以來有著北國江南,東北小蘇杭之稱,這座最大的邊境城市,擁有的不只是美景,還有對歷史的見證。
作為祖國邊陲,歷朝以來,丹東都是軍事要塞。
當年的抗美援朝,我們以弱抗強,取得勝利,堪稱奇跡。
而在這里,那座鴨綠江斷橋便是見證。
它見證了當年志愿軍們有多么的英勇無畏,雖然曾經(jīng)的大橋已被炸斷,但志愿軍的精神與中朝之間的友誼卻不會被遺忘。
后來,為了促進中朝兩方合作,中國政府還花費22億元建了一座新鴨綠江大橋。
這本是一件好事,可這座已然建成八年的大橋,至今為止卻并未通車,甚至在朝鮮境內(nèi)都沒有這橋的延續(xù)。這是為什么呢?
難道我們耗時耗力所做的都是無用功嗎,朝鮮難道壓根未想與我們建立往來嗎?
俯瞰鴨綠江,在中國與朝鮮之間,有兩座相鄰的大橋,一座是心鴨綠江大橋,而另一座原本也曾橫跨鴨綠江,直連中朝兩國,可如今只剩下一半的橋身,但卻依舊挺立在鴨綠江上。
說起這座大橋,它的歷史其實并不多光彩,雖然這座鴨綠江斷橋,它的起點是在我國丹東,但卻并不是我國主張修建的,而是在1909年日本修建的。
這座鴨綠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它原本的作用是日本為了方便自己侵略中國,開通的捷徑。曾經(jīng)一度是我們恥辱的見證。
可在后來二戰(zhàn)結(jié)束,我們勝利了,這座橋原本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但它卻見證了中朝往來的歷史。
二戰(zhàn)后沒多久,美國對朝鮮發(fā)動戰(zhàn)爭,雖然炮火并沒有直接轟到我國,但朝鮮畢竟是我們的友好鄰邦,朋友有難怎能袖手旁觀,于是,我們組建志愿軍,秘密入朝,加入戰(zhàn)斗。
戰(zhàn)斗打響光有志愿軍的勇猛,還是不夠的。后方的梁氏補給才是戰(zhàn)斗的根本所在。而這補給運輸?shù)穆肪€之一,就是這座建成四十年的鴨綠江大橋。
然而美國已經(jīng)不遠萬里攻打朝鮮,那必然是抱著必勝的決心的,怎可能親已讓朝鮮擁有強大后援,于是他們直接炸了鴨綠江大橋。
曾經(jīng)有12孔的鴨綠江大橋被炸的只剩我國這邊的4孔了,但橋斷人還在,抗美援朝這場戰(zhàn)爭最終依然取得了勝利。
可是,這座有著歷史意義的鴨綠江大橋卻只剩下了殘跡。
但這座見證了我們百年來奮起抗爭的大橋,政府不忍心讓它就此荒廢。
于是我國又出資六百余萬,把斷橋重新修繕了一番,保留了它原本的樣子,只是開發(fā)成了設施完善的愛國旅游景點,在這里無數(shù)中華兒女有了追憶歷史的機會,也能在這里關賞到中朝兩岸的風光。
可斷橋畢竟是斷橋,已經(jīng)不再能起到交流往來貿(mào)易的作用,但它可確有著自己獨特而又珍貴的價值。
為了讓中朝兩國人員和物流的往來沒有交通的限制,我國在2010年為此制定了一個新的建橋計劃。
曾經(jīng)的中國,用切身經(jīng)歷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閉關鎖國”絕非好主意,往來互通,眼觀八方才是硬道理。
發(fā)展到今天,“全球化”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暢想,國與國之間的關聯(lián)越發(fā)密切,進出口的貿(mào)易交流成了常態(tài)化。
而中國和朝鮮作為鄰國,兩國只隔了一道鴨綠江,,如此便捷的地理條件下,兩國的往來自然也應是更加方便的。
朝鮮這么多年給外界看到的樣子是,他們并不擅長外交,他們更自我,更內(nèi)向。
這是他們的國情和常態(tài),每個國家的發(fā)展都是基于自身決定的,別國無權(quán)干涉,可也正是這樣的常態(tài)化與做事方法,注定了朝鮮的生意,有很多都是需要和鄰國,也就是我們來談的。
中國近些年來的發(fā)展速度飛快,從經(jīng)濟、文化到政治,都有了不小的進步。
在發(fā)展與進步的同時,需求面也會越來越廣,與別國的進出口往來也會同時增多,其中自然也包括朝鮮。
于是,中國政府想到了要新建一座鴨綠江大橋的計劃。讓大橋連接兩國,讓人員往來與貿(mào)易的交流有一個更為便利暢通的道路。
可這座橋的建設施工不可能只有我們中國人在一頭熱,也需要朝鮮那邊來配合。畢竟這是有利于兩國的計劃與策略。
在我方的主導下,中朝兩國開始了對于建橋計劃的接洽與交流。
在經(jīng)濟實力上,我國多少比朝鮮要更強了的么一點,加上我國的眼光放得更長遠,深知一旦新鴨綠江大橋建成,在未來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利益。
對于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們?yōu)榱四軌虼俪?,很是主動?/p>
并且大方明確表示,此橋雖是建設在鴨綠江上,兩國共用,但是費用我們?nèi)?,朝鮮方面只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管自己的那段即可。
利弊如此明顯的事情,又是在對方讓出這么大一步的前提下,這事要放在別的國家身上,怕是早就欣然同意,樂見其成的了。
但問題是,朝鮮還真不是一般的國家。
對于建橋,哪怕是在我國態(tài)度都如此明確的條件下,朝鮮的態(tài)度就如同一個謎,看不清也猜不透。
可是對于一個還未開始實施的計劃,可行還是不可行,無非就是這兩種結(jié)論。
朝鮮卻一直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復。到后來我們再回頭看朝鮮此時的反應的時候,才知道,可能他們從一開始,就對這個提議并不感冒吧。
對于我方主動提起的溝通,次次都是可溝通,但若要建橋,卻總是還得再等等。
經(jīng)過我們不懈的努力,終于在2009年10月,朝鮮方面對于修建新鴨綠江大橋,松了口,并且同意了我們的方案。
這座新鴨綠江大橋,連接的是中國丹東和朝鮮新義州。
新義州是朝鮮第四大城市,作為和中國遙相對望,也是與中國有著近百年來密切關聯(lián)的城市,由它做鴨綠江大橋的終點再合適不過了。
而起點丹東呢,近些年來,作為我國國家級的邊境合作區(qū),有著日益完善的進出口貿(mào)易體系,能夠承載多樣化的貿(mào)易往來,有著和百余個國家往來互通的經(jīng)驗。
連接丹東與新義州建立起來的新鴨綠江大橋,無疑是對中朝兩國友好往來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終于確立要實施建設工程,我國十分重視。
速度要快,質(zhì)量要好,這是中國建設一貫的標準,“基建狂魔”的名號可不是空穴來風。
為了能夠更快更好的建設這座大橋,遼寧省交通局公開招標,挑選最適合的企業(yè),共有8家較為合適的橋梁建設企業(yè)。
他們?yōu)闃蛄涸O計提供了二十二套方案,經(jīng)過多方研討,最終才呈現(xiàn)出來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的新鴨綠江大橋。
在確定了實施細則之后,中方把具體規(guī)劃拿給了朝鮮方面,兩國把建設細節(jié)進行了一番討論。
在2010年2月末,簽署了《中朝關于共同建設、管理和維護鴨綠江界河公路大橋的協(xié)定》,定下了開工日期,并且對于相關花費也毫無意義,這橋梁算是可以正式啟動了。
但想要開工的話,所需要做的前期準備還有很多。
架橋這么大的工程雖然已經(jīng)有了設計方案,但方案的可行性、在施工程在施工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都需要進行更細致的考察與研究。
新鴨綠江大橋?qū)儆诠窐蛄海瑢蛄何磥硪休d的車輛,車型以及流量都需要有科學的分析與預測。
加上對于橋梁的線路等級、有無特殊荷載這些基礎問題都是需要時間測算的,而橋梁是架于水上,對于鴨綠江的水環(huán)境調(diào)查,以及水文工作都很必要。
最初的那最初的那二十二個方案,最終入選的有六個,而他們的橋式布置圖或多或少的都有差異,要對各類結(jié)構(gòu)進行核算,才能獲取到最優(yōu)的可行性方案。
就這樣經(jīng)過了反復推敲,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在2011年5月,這座鴨綠江大橋正式開工。
鴨綠江大橋選定了位于原有的大橋下游十公里的地方,是雙塔式的斜拉橋,這樣的拉索體系比梁式橋的跨越能力更大,更能很好的適用于橫跨鴨綠江又能穩(wěn)定牢固。
橋體寬33米,設有雙向的四排車道,主橋加引橋總長共計20.4公里,花費了將近22億元。
這么大的工程從2011年開工,僅僅花費了三年時間,在2014年的時候,我國承擔的部分就已經(jīng)正式竣工。
無法發(fā)揮作用的大橋
可是到如今已經(jīng)8年過去了,新鴨綠江大橋卻一直宛若一個只供觀賞的景點一樣,一直未通車,不禁讓人為它感到可惜。
我們這邊三年建好一座大橋,反觀朝鮮那邊,三年過去,連開工都還沒有。應當建橋的那片地方還是一片荒涼的平地,沒有一點要有動作的跡象。
最初有人說是朝鮮沒能跟上我們的中國速度,加上朝鮮自身的科技發(fā)展有限,所以才遲遲未動工。
為了能夠幫助朝鮮早日能夠建成引橋,讓新鴨綠江大橋通車,我國在2015年還特意派出了建橋?qū)<胰ブгr,可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朝鮮不建橋,那么,這座我們已經(jīng)建成的大橋就對于互通起不到一點作用了。
對于我們當初看好的兩國共贏的場面就暫時不可能發(fā)生,難道朝鮮對于進出口的商貿(mào),兩國之間的交流等各種問題不計得失嗎?還真不是。
因為在中朝兩國之間還一直有一座不太好用,但卻能勉強一用的老鴨綠江大橋,在最初的鴨綠江大橋被炸掉之后,中朝兩國之間并不是斷了往來的。
還有一座比鴨綠江斷橋年輕一點的大橋還在,它可以承擔一部分中朝往來的交通壓力。
可是這座大橋就算再年輕,也從1937年投入使用到2022年,有著近百年的歷史了,年歲在那里,能力也在那里,更有限的是這座橋它的承重不只不能夠同時雙向放行,就連20噸以上的貨車都不能通行。
這樣的問題大大影響了往來的效率,在生活節(jié)奏如此之快的今天,效率快才是王道,舊鴨綠江大橋早已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了,但他這么多年卻一直擔任著往來互通的橋梁,我們雖不想看到,但是卻也無力阻止。
可能朝鮮遲遲不建新鴨綠江大橋和這座老橋的存在有著很大關系吧,也許他們更習慣這樣的效率,并滿足于此。
有不少人對我們花出去的這22億元感到不值,說朝鮮當初既然有反對建橋的想法,那為什么不當時就明說,一定要等到事情已成定局才來反悔呢?作為一個國家,怎么可以如此不重視承諾?
其實早在此前通過韓聯(lián)社的報道不難看出,朝鮮也曾考慮過要修建大橋。
因為當時大橋的建成不止是我們看來的商貿(mào)互利,在朝鮮方面還能促進他們的旅游業(yè),因為那時正趕上朝鮮準備發(fā)展緋緞島自由貿(mào)易地帶,大橋的進程必然會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但是后來朝鮮從助推緋緞島自由貿(mào)易地帶,變成了心間新義州特區(qū),這大橋?qū)τ诔r的額外作用也就沒有了,于是便被擱置了。
可是,難道未來就任憑這座大橋橫跨在鴨綠江上,承受的卻只有風吹雨淋和世人的目光么?
其實也未必,朝鮮如今對于這座大橋進程通車沒有任何打算,并不代表未來依舊會是同樣的想法。
中朝兩國領導人也曾在這些年間有過會晤,他們都表達了對要維護好中朝傳統(tǒng)友誼,并且要繼續(xù)發(fā)展中朝友好合作的意愿。
那么,在未來中朝兩國之間的交流只會多,不會少。
為了能夠不影響兩國的共同利益,新鴨綠江大橋必然會派上用場。
而且在朝鮮內(nèi)部一直致力于半島無核化,將戰(zhàn)略重心轉(zhuǎn)向經(jīng)濟建設,那么中國自然會是他很好的助力。
對于我們曾經(jīng)花費在新鴨綠江大橋上的這22億元,我們自然不會眼看著打水漂。
既然終有一天會通車,那么我們也不急于這一時,畢竟在最初的時候,對于建橋,我們所想的便是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這短短八年又算得了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