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港式追擊大片”火遍網(wǎng)絡——主角不是明星,而是一位來自內地、號稱“有坑必踩”的博主;場景不是片場,而是真實的香港街頭。
劇情一句話概括:他放蛇揭藥房“打粉騙術”,結果被追幾條街!全程緊張刺激、毫無尿點。
來源:星島頭條
這位博主自稱“有坑必踩”,這次專程從內地赴港,以游客身份暗訪三間藥房。
視頻開頭,他穿著普通、語氣客氣,看起來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游客。
在第一間藥房里,他問店員:“這個藥材一斤多少錢?”對方笑瞇瞇地答:“880元。”
聽起來挺合理,但博主立刻追問:“880是一斤價嗎?還是600克?”店員繼續(xù)保持笑容:“香港這邊是一斤十六兩嘛,買一送一!”
來源:星島頭條
注:在香港,一兩大約等于 37.8 克。與內地不同,這個單位是基于香港特有的“司馬斤”制度:一斤為604.8克,等于16兩。
但這一句看似熱情的“買一送一”,其實也是坑的關鍵:藥房報的價格根本不是“一斤”,而是“一兩”的價錢!
換句話說,顧客一不留神,就會多花十幾倍的錢。
博主沒被糊弄,直接“打破沙盤問到底”:“你就說清楚,600克多少錢?”
騙局被當場揭穿。博主當即提高語氣:“你這不是忽悠人嗎?這種賣法太不地道了!”
來源:星島頭條
接著,他又去了第二家藥房,發(fā)現(xiàn)套路幾乎一模一樣。
只是這次,事情升級成街頭對峙。
視頻顯示,當博主離開藥房后,幾名店員認出他在拍視頻,立刻上前圍堵、尾隨幾條街,還不斷喊:“別拍!是抖音對吧?”甚至拿出手機反拍,試圖嚇阻。
來源:星島頭條
博主沒有退縮,反問:“你拍我干嘛?你要報警?那你報??!”對方裝模作樣撥電話,最后還是悄悄走開。
鏡頭最后,博主在街頭舉起雙手,高喊:“來呀!來呀!”那一刻,他像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慶祝勝利。
來源:星島頭條
網(wǎng)友笑稱:“這是打假界的熱血名場面!”
事件一出,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立刻回應。
其實早在九月,消委會就收到不少關于藥房的投訴,點名部分商戶仍在用“斤變兩”“兩變錢”等計價伎倆,還有商家用相似包裝混淆品牌。
消委會呼吁業(yè)界摒棄誤導性銷售手法,重拾誠信經(jīng)營,共同守護香港“購物天堂”的信譽。
消委會也提醒消費者:遇上爭議可先與商戶溝通,若無結果可找消委會調停;若懷疑商戶涉及虛假陳述,應立即向香港海關舉報。
來源:點新聞
其實就在上個月,尖沙咀一間藥房因為“斤變兩”賣花旗參被香港海關查處。
事發(fā)時,一名內地旅客看到價牌寫著“680元”,問店員是不是“680元一斤”,對方爽快回答“是”。旅客信以為真,買下并讓店員切片。
沒想到結賬時,賬單竟高達9792元!店員這才解釋稱“這是按兩算的”,也就是說價錢比原先理解的貴了13倍。旅客當場質疑并向香港海關舉報。
海關調查后確認該藥房涉嫌以誤導方式銷售,拘捕一名27歲男店員,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一經(jīng)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及監(jiān)禁5年。
來源:HK01
海關表示,已在旅游區(qū)設立“快速行動隊”,黃金周期間將加派人手巡查,確保游客安心購物。
說回這次“放蛇事件”。
之所以引發(fā)轟動,不僅因為畫面戲劇性,更因為它揭開了一個被忽視的問題:部分藥房利用游客對香港誠信體系的信任,以“計量游戲”牟利。這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也損害香港多年來積累的聲譽。
來源:點新聞
不少網(wǎng)友感嘆:“原來香港也有坑!”、“以后買藥一定要問清單位!”
這場風波,讓消費者學會了更謹慎,也讓商戶明白:靠話術賺錢,只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當然,大多數(shù)香港藥房依然誠實守規(guī)、品質可靠。
正因為如此,少數(shù)不良商戶的行為才顯得格外刺眼。信任是城市的無形資產(chǎn),一旦破裂,要修復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來源:HK01
如今,事件仍在發(fā)酵。更多游客開始留心標簽、問清價錢,也有人呼吁相關部門加強監(jiān)管。或許,這正是這場風波最大的意義——它提醒所有人,誠信才是最貴的“特效藥”。
畢竟,一個真正的“購物天堂”,該賣的不是套路,而是信任。
小編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在香港買東西時,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坑”?或者聽過哪些套路?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