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董靜幾次提到“對話”:古與今,博物館與觀眾,考古研究與公共文化服務。
她考古專業(yè)出身,如今也在博物館管理崗位任職,卻從未將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視作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文物不該靜默地躺在展柜中,而應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活潑語言?!?br/>
角色轉變,讓她在學術的嚴謹之余,反而開辟了一條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路徑——讓考古學走出報告,融入更廣闊的公共敘事。
三星堆博物館人氣不減。王宛藝 攝
夜幕低垂,三星堆博物館人氣不減,還不斷有人拖著行李箱入館。延長開放至晚上8點的夜場,成為這座博物館與觀眾之間一種心照不宣的約定。每年約150天的夜場開放,意義遠超簡單的開放時間調整。
董靜坦言,夜場開放對工作人員壓力是巨大的。“白天接待觀眾已非常繁忙,夜場結束后,真正的‘幕后工作’才剛開始?!彼M一步解釋,閉館之后,安保人員必須進行全方位的巡邏與監(jiān)控,設施設備維護團隊需對展廳、燈光、空調等系統(tǒng)進行全面檢查,電工則要細致巡檢每條線路,確保用電安全。而最為精細和關鍵的文物保養(yǎng)工作——包括對環(huán)境溫濕度的再次校準、文物狀態(tài)的詳細記錄與維護,也往往在這個時段集中進行。
“游客量激增的背后,是公眾對文化深度體驗的渴求,而不僅是打卡式的圍觀。”董靜深諳,博物館的熱度不能僅靠延長時間維系,更需憑借內(nèi)容與體驗將時間轉化為真正的文化在場。因此,在策劃教育項目時,她格外注重“依據(jù)”與“想象”之間的分寸。例如“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大空間VR沉浸式探索體驗,她拒絕止步于視覺奇觀,堅持讓觀眾“入坑”,親睹文物提取的瞬間——因為她明了,三星堆最撼動人心的,正是祭祀坑所帶來的那種跨越時空的震撼。
“最初經(jīng)費有限,只做了3號坑?!彼芴拐\且堅持:體驗必須建立在對真實考古邏輯的還原之上。觀眾戴上眼鏡,不只是觀看模擬畫面,而是“如同現(xiàn)實中一樣將祭祀坑走一遍”,見證文物提取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種設計理念,源自她作為考古人的本能——真實,才有說服力;沉浸,才能催生對話。
董靜將“公共服務”視為考古學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她清楚地知道哪些可以推測、哪些必須嚴謹,哪些能想象、哪些需實證?!耙钥脊艦橐罁?jù),不能‘想’得太多,”她笑著補充道:“即使我們推測了,也期盼未來某一天能被證實。”
這種既恪守學術克制、又擁抱傳播創(chuàng)新的平衡力,讓董靜成為連接考古與公眾的一座橋梁。她讓象牙塔里的知識有了體溫,讓博物館不再僅是陳列場,而成為一個可以不斷探索、對話和成長的文化現(xiàn)場。
董靜始終未曾離開考古。她只是為這門學科換上了一副更開放、更溫暖、更具對話性的面孔。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播,不是簡化,而是轉譯;不是討好,而是邀請。在她的實踐中,學術與公眾考古的傳播不再彼此割裂,而是共同塑造著一座“可閱讀”的博物館——它既不懸于高閣,也不流于淺薄,鄭重地邀請每一個人,步入一場跨越數(shù)千年的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