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有騎過共享單車了?國內的共享單車從2023年開始就已經漲價了。節(jié)假日期間,有些單車10分鐘漲到了1塊8,有的城市一小時就要4塊5毛錢,甚至比公交和地鐵都貴。
為什么價格會越來越貴?如果未來還漲價的話,你還會騎共享單車嗎?這個領域是不是已經不存在上漲的空間了?
2019年起就開始漲價了
其實共享單車不是這兩年才開始漲價的,從2019年起,所有的共享單車就已經進入騎30分鐘至少要一塊五毛錢的時代了,2022年后,各個品牌又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行了調降,漲價幅度普遍在40%~50%之間。
其實共享單車漲價的邏輯并不難理解,從十幾年前這個行業(yè)起步之后,行業(yè)的參與者最終的目的無非是盈利。不過早期由于競爭太過于激烈,投資者都是以燒錢補貼的方式在爭取市場份額。
因此,早期的共享單車價格相對便宜,甚至可以說能夠免費騎行。但是這種免費并不是真正的不要錢,而是早期投資者大量投入,通過這種方式,各個品牌殺入了市場,然后不斷攻城略地占據份額。
拼到最后,看的就是誰能撐到最久,看的就是誰的投資不會中斷。一旦有些品牌退場,留在市場的品牌就能夠逐步穩(wěn)定下來,增量達到一定程度后,企業(yè)才會停止大規(guī)模的補貼投入,開始考慮盈利的事。
按照這種模式,由于前期燒錢投入的太多,導致的成本和收益之間差異太大,一旦某個品牌占據更多的市場的話,成本勢必還會上漲。為了抑制這種趨勢,同時也要考慮盈利,消費者自然就會感受到漲價,而且上漲的幅度往往還很大。為什么會出現割韭菜這個詞,就是因為近些年來類似的商業(yè)模式太多太多。
消費者當然不能主導,而且也無法改變這種趨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漲價之后減少使用的頻率,或者干脆放棄使用。現在的共享單車也是如此,如果繼續(xù)漲價的話,人們就會減少騎車的頻率。
價格已經超過了公交和地鐵
在一些中小城市,普通公交坐一次的價格可能還只是一塊錢,普遍的話是兩塊錢。哪怕是在一線城市坐地鐵,價格最貴也不會超過七八塊錢。但是這兩年來的共享單車一小時騎行的價格就要4.5元。
早期共享單車的企業(yè)激烈競爭,最多的時候有20多家企業(yè)參與,截止到目前,市場上美團、哈啰、滴滴青桔這三家的份額已經達到了95%。相當于被三分天下,不存在競爭,企業(yè)也就不會再燒錢補貼,他們要考慮盈利,價格就會上漲。
但問題就在于,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相當單一,他們唯一的賺錢方式就是像消費者提供自行車以及騎行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每個品牌占據的市場份額很大,也不見得能夠盈利,因為真正的騎行者并不多,消費者騎行的時間也有限。
20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69%的消費者基本上沒騎過共享單車,34.72%的消費者每周騎行的次數也只有一兩次,43.43%的消費者每周騎行的時間為 3~4次,9.72%的消費者每周騎行的時間為 5~7次,5.44%的消費者每周騎行的時間在8次以上。
從上述情況就能夠看出來,共享單車的騎行頻次很低,高頻次的使用者規(guī)模并不大。騎行時間較短,使用頻次很低,運營方自然就賺不到錢,如此一來,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為了保持盈利,運營方只能漲價。
順著時間線來看,2022年到2023年,各個共享單車品牌的漲價幅度都在20%~50%之間。在這個基礎上,包括那些辦理了騎行套餐的消費者,價格也出現了上漲。
比如2022年初,哈啰單車宣布騎行套餐7天卡10元漲到了15元,30天卡25元漲到了35元,90天卡75元漲到了90元。美團單車的漲價幅度也保持著相同的水平,這樣一來,對那些經常騎行的消費者來說,影響是最大的。
經常騎車的用戶能夠明顯感受到,在沒有任何優(yōu)惠的情況下,如果按照目前的價格,一年花上三四百塊錢騎共享單車,這筆錢都可以自己買一輛不錯的自行車了,所以這樣算下來根本不劃算。
按照這種趨勢,共享單車的價格自然要比公交車和地鐵貴。如果價格繼續(xù)上漲的話,那些高頻次使用的消費者有可能在接下來會拋棄共享單車。但是從企業(yè)的角度來看,如果他們找不到新的盈利點,唯一的措施就是漲價。
一輛車的運維成本為365元
從投入的角度看,一輛共享單車每天的運維成本大約需要3毛錢,每天每輛車的折舊成本大約是6毛錢,如果就按照每輛車每天運維成本1塊錢來計算,一輛共享單車每年的花費就要365元。
按照這個成本來計算的話,一輛共享單車的收益每年必須得高于365元才能維持收支平衡,要想賺錢的話,還得比這個數字更高才行。
假設一家企業(yè)每年向市場投放10萬輛共享單車,一年光是運維成本就超過了3000萬元,而且這還是按照最低的價格來計算的,如果算上其他成本的話,最終企業(yè)要投入的資金更多。
除此之外,自行車屬于重資產,每制造一輛都得投入成本。因此對企業(yè)來說,現在的局面反倒是市場份額占據越大,前期投入的成本反倒越高。如果不能從消費端賺到更多的錢,企業(yè)每年連最基本的收支平衡都做不到。
比如青桔共享單車,2021年的時候就被滴滴劃分進入了300億元其他業(yè)務的虧損中。顯然,這個龐大的業(yè)務并沒有給滴滴帶來好的收益,其他幾個平臺的情況也是如此。
在前幾年競爭激烈的時候,共享單車企業(yè)還會向消費者收押金,只要爭取到的消費者夠多,這筆押金也相當于是融資了。但問題是,現在已經不再是激烈競爭的階段,每家企業(yè)都采取了免押金模式,運營方唯一盈利的手段就只能是消費者的付費以及投放的廣告了。
但是前面也已經提到了,前期的投入是燒錢模式,現在企業(yè)不再燒錢,而且還要設想盈利問題,所以只能把成本都轉移到消費者一端,到最后騎行的價格自然越來越貴。既然不賺錢,為什么這些企業(yè)還在堅持?那是因為他們有別的想法。
共享單車是一個流量端口
比如,哈啰單車有自己的網絡運營平臺,在他們的平臺上,除了有騎行、順風車、打車等業(yè)務外,還囊括了餐飲、酒店、火車票、景點門票甚至是寵物等業(yè)務。
也就是說,企業(yè)正在盡可能的拓展本地生活的業(yè)務,把每座城市的生活業(yè)務整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實現盈利板塊兒的擴張。在這種情況下,持續(xù)向城市的各個角落投放共享單車,也就相當于在公眾中間持續(xù)保持存在感。
在當代的經營模式中,關注度就相當于流量,而流量只要把控的好,就能夠轉變成真正的盈利財富,這才是共享單車企業(yè)選擇繼續(xù)投入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已經留在市場上的企業(yè),他們還在考慮和拓展各種新的可能。
再來看美團單車,同樣也是類似的目的。美團諸多的業(yè)務,不管是外賣還是買菜,都涉及到了本地生活,如果利用單車做一個流量端口的話,同樣可以持續(xù)保持關注度。當然,以美團現在的流量,完全不用擔心關注度缺失,但是多一個端口就一定能夠讓關注度變得更加穩(wěn)定。
何況,目前的市場上早已沒有了其他競爭者,僅剩的這3家大的共享單車平臺,哪怕每年的收益并不多,甚至還會出現虧損,企業(yè)也不會在乎,因為他們還有別的盈利模式。
對企業(yè)來說,他們繼續(xù)保留共享單車這個端口,就相當于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公眾的關注度以及流量,未來如果出現了新的商業(yè)模式,在轉化的過程中就會變得相對簡單。
對消費者來說,如果每個人每周增加騎行的頻次,企業(yè)當然會高興,但消費者如果沒有增加頻次的話,企業(yè)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可是從整體上來看,關注度并沒有缺失。
如果這么看問題的話,共享單車即便不盈利,也相當于在給平臺和企業(yè)打廣告,每座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這些自行車,每輛自行車上都有各家企業(yè)明顯的標志,這些信息都會潛移默化的刻在公眾的心中。
只要保持住這種趨勢,只要不過分虧損,對平臺而言就是有好處的。因為消費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而消費的背后又代表著關注度,一家企業(yè)的關注度持續(xù)保持在很高的熱度之上,那就意味著公眾圍繞企業(yè)的消費會更多的展開。
尤其在互聯網的帶動之下,共享單車本身就具備線上屬性,持續(xù)存在,培養(yǎng)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就能變成盈利。
結語
站在公眾的角度看,誰都不愿意看到持續(xù)漲價。有些消費者的習慣肯定會改變,這對運營方來說會不斷抵消吸引關注的企圖。所以在接下來如何增加新的盈利點,還是需要運營方去考慮。
不過在短時間內,只要不是過分的虧損,共享單車這種模式并不會消失,還是會繼續(xù)存在。企業(yè)即使一時之間找不到新的盈利方向,只要保持收支平衡,他們還是會樂意投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