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廣西合浦的海絲首港景區(qū)一隅。/袁婧攝
廣西合浦,一座鑲嵌于中國南部綿延海岸線的小城,也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
這條千年海路,堪稱漢代人的“海淘購物車”。其映射出的,不僅是物阜民豐。
圖為從合浦到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往返一次的航程需要近三年。/袁婧攝
從合浦到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往返一次的航程需要近三年,路線曲折、風險大。商人們精心選品,只挑“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價值高、輕便易攜帶。深海風高浪急、天氣多變,舵手們緊貼海岸線航行。必要時,他們巧妙地借船、徒步,千方百計節(jié)省時間、縮短路線。
路途艱險、阻礙重重,彼時的漢代人卻并未降低審美志趣、放下商業(yè)探索。從“私人定制”的玻璃碗到在銅鏡上刻“廣告語”,無數奇思妙想,循著這條海路迸發(fā)。
圖為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外觀。/袁婧攝
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當人們從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合浦縣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向北部灣望去,古代商船航線與現代貨輪拖曳出的浪痕在暮色中重疊,漢代人“海外購”的影響力猶在。
能工巧匠從奇珍異寶的交易中學會了玻璃制作工藝。當年的技藝一直延續(xù)至今,一代代匠人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在當年的技藝上更迭出光伏玻璃制造技術,貢獻綠色能源新產業(yè)。
兩千多年前,沿途友鄰補給的物資,生動詮釋著何謂“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當初的友誼之路蛻變?yōu)椤吧赀z聯(lián)盟”。以海上絲綢之路南海片區(qū)為主體,相關部門正醞釀與印尼井里汶郡等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回歸始發(fā)港、回溯海絲路,不僅為追憶過往,更為啟迪未來。
“高定珠寶”,全球選購
新世紀之初,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掀起熱潮。福建泉州、廣東徐聞等沿線港口城市陸續(xù)產出研究成果,打開知名度。相形之下,同樣作為始發(fā)港之一的廣西合浦,稍顯落寞。
2002年初,一支文物工作隊悄然出發(fā)。他們從入??谘刂狭鹘W式調查,一路向北,步行近百里。緣何沿江而行?身為領隊的廣西民族大學教授熊昭明解釋,依河而居是古人生產生活的特性,循江踏勘,更可能尋到港口、城址。
圖為依河而居是古人生產生活的特性。/袁婧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浪古城、草鞋村遺址相繼被發(fā)現,從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合浦港的歷史地位。不久前,國家首批重要大遺址公布,這兩個遺址與合浦漢墓群共同入選。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合浦境內發(fā)掘墓葬1300多座,出土文物2萬余件套。諸多歷史遺跡的發(fā)現,令漢代人“海淘購物車”的面貌更加豐實飽滿。
“作為漢代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合浦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出土文物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qū)?!焙掀譂h代文化博物館館長廉世明說。
圖為綠柱石、水晶混合串飾。/袁婧攝
館內展示著的琳瑯滿目的珠飾是最佳例證?!安簧儆慰痛蛉ふf,我們這里比珠寶專柜還好逛?!焙掀譂h代文化博物館講解員李瑩一邊介紹,一邊指著二樓碧海絲路展廳內的瑪瑙、琥珀、綠松石。
圖為瑪瑙、紅玉髓混合串飾。/袁婧攝
千年前的“高定珠寶”,其珍貴之處不僅在于原材料,背后的微雕工藝同樣值得探究。指甲蓋大小的琥珀,化為惟妙惟肖的獅子、烏龜?!爱斈隂]有高精度的機床,工匠們僅憑簡陋的工具就能實現如此精細度,實屬不易?!泵看蜗騾⒂^者介紹起這些,李瑩很是感慨。
圖為紅玉髓、綠玉髓。/袁婧攝
數以萬計的高定珠寶背后,人們更好奇漢代人的“購買力”何來。
從浩瀚史書中,歷史學家們憑點滴細節(jié)還原當時的盛景。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人帶出去“黃金雜繒”?!半s繒”指各類絲織品。兩廣地區(qū)土壤含酸度高,絲織品多腐朽碳化,基本不成型,今時難得見。而黃金則能找到例證。合浦縣望牛嶺一號墓曾出土兩個金餅,約合漢代的1斤。歷史學家考證認為,金餅便于疊摞和攜帶,是當時中外貿易普遍流通的大額貨幣?!吨袊糯泿攀贰芬粫懈∽C了漢代的黃金儲備——新莽時期,國家黃金庫存量達70萬斤,是封建社會中央政府黃金儲量的頂峰。
光有購買力、購買清單還不夠。漢代如何建起支撐“全球購”的現代物流體系?
圖為合浦海岸邊一隅。/袁婧攝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入口處,一幅地圖鮮明勾勒出漢代人的“海上物流圖”。去程時輕裝出行,抵達當時的諶離國(今泰國克拉地峽東側)后不再冒險繞行馬六甲海峽,靠岸卸貨,步行十余日便可抵達當時的有夫甘都盧國(今泰國克拉地峽西側),此后借用異國商船接力航行?;爻虝r滿載貨物,靠著季風、洋流一路航行回合浦。
圖為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內展示的“分段式物流”示意圖。/袁婧攝
如今聽來理念先進的“分段式物流”,或許源于真切的生存壓力。滔天巨浪、暗礁??堋⒓膊○嚳?,隨時可能讓珍寶與人永沉海底。這條“捷徑”,不僅見證先民智慧,更映射出沿途國家主動借船、補給物資的情誼。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一條互利互信的友誼之路?!焙掀譂h代文化博物館副館長陳夏榮說。
私人定制,內外兼修
當大多歷史學家將目光投向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輸入品”時,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還將豐富館藏“向上輸送”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開啟“合浦啟航”常設專題展覽。該展覽策展人李世佳另辟蹊徑,探尋易被忽略的“輸出品”。
東南亞地區(qū)出土了漢式印章、嶺南特有的幾何印紋陶片以及銅鏡?!斑@些實物足以印證,當時中國人已活躍于這些區(qū)域?!痹谒磥?,漢印可能是隨身攜帶的信物,陶片或許源于存儲水和食物的陶罐。
她還捕捉到關于銅鏡的有趣細節(jié)。銅鏡上的銘文中,除吉祥用語外,還有“某某作鏡真大好”之類的廣告用語。由此判斷,隨遠洋航船出行的銅鏡,不僅是生活必備品,更是自帶“移動廣告牌”的輸出商品。
這些被放大的歷史細節(jié),不僅照見商貿往來,更折射文化交融。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一只湖藍色玻璃杯吸引考古“發(fā)燒友”遠道而來。陳夏榮指出“門道”——弦紋是中國人喜愛的樣式。她猜測,這或許是漢代版“私人定制”。正如當今不少國際大牌為中國消費者推出定制款。
圖為深藍色玻璃杯。/袁婧攝
研究中,還有學者發(fā)現,印度阿里卡梅度遺址中發(fā)現的肉紅石髓耳珰,很接近兩廣漢墓出土的典型樣式。據此推測,它們應是按照中國客戶的設計在印度定制的商品。
圖為紅玉髓、瑪瑙混合串飾。/袁婧攝
越來越多歷史證據,令學界也逐步形成共識——兩千年多前的合浦港,不僅是單一的物流樞紐,更充分融入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成為“以銷定產”的信息傳遞樞紐。
圖為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內的胡人俑座陶燈。/袁婧攝
互動交融的不僅是物品。不少游客捕捉到漢代器物上的獨特文化元素——胡人。廣西漢墓出土的胡人俑,以陶質居多,有侍俑、俑座燈及流壺等形制。對于他們的身份,學界有諸多猜測。販運珍寶的中亞胡商、早期沿海路東來的天竺僧侶,或是在港口勞作的東南亞仆役,都有可能?!翱梢源_定的是,當時胡人并不鮮見,否則工匠不會將他們的外貌、神情刻畫得如此惟妙惟肖?!崩瞵撜f。
圖為從合浦出土,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的羽紋銅鳳燈。/李晨琰攝
能工巧匠的高水平技藝,不僅體現于人物刻畫的精細度,更有今天的“明星環(huán)保燈組”為證。今天,從北海市沿著國道向合浦縣疾馳,公路兩側的路燈呈精致的鳳鳥造型。其原型,便是從合浦出土,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的羽紋銅鳳燈。
鳳鳥昂首,口銜燈罩,背部承托燈盤。燈內還藏有當時的“黑科技”——點燃燈油后產生的煙氣可沿鳳頸導入腹部貯存的清水中。兩千年前的“環(huán)保無煙燈”,兼具高顏值、實用性,直至今天都毫不過時。
時尚單品,貫通古今
與合浦齊名的,還有一種產自本地的珍寶——南珠。
圖為“海之皇冠”,曾亮相上海世博會。/袁婧攝
產自北部灣的南珠,素有“海水珍珠皇后”之美名。這里海灘、河流多,風浪小,水質好,適合孕育珍珠。業(yè)界常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因質量好、產量大,早在商周時期,合浦南珠便作為貢品進獻貴族。
以南珠為綴飾,無疑是漢代的“時尚單品”標配。唐宋時期,還一度流行“珍珠妝”。遺憾的是,珍珠易受腐蝕。如今合浦漢墓出土的飾品中難覓珍珠蹤影。
唯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游客可從一幅多面體金球“復原圖”中領略南珠嵌入金飾的綽約風姿。
合浦風門嶺10號墓出土的這枚多面體金球,是由十二面金箔做成內凹狀,再以金珠連綴。金箔內凹處原應鑲嵌有珠飾。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及推測,所鑲嵌的珠飾很大可能是已溶解的珍珠。策展時,李世佳曾這樣想象: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俯首案頭,用靈活的雙手將粒粒渾圓的南珠精巧地點綴于金器之上。她請設計團隊參考隋朝李靜訓墓出土的嵌寶石金項鏈,為這枚金珠的內凹面“補”上南珠。
考古研究者對于千年之前的想象,在千年之后有了回響。
博物館內的珍貴藏品也積淀起獨特的文化符號,為支撐今天的產業(yè)而蓄力。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測量珍珠。/袁婧攝
仍是一張工作臺前,“天女珍珠”淘寶店主陳小亞認真地為珍珠飾品找配件。
圖為“天女珍珠”淘寶店主陳小亞正在選配珍珠。/袁婧攝
“歐美客戶喜歡又大又圓的珍珠,國內客戶更偏愛精致款,單價高、戴得久?!睆哪现槠鸩剑胄惺嗄甑年愋喸袊渲槌?。她將珍珠售賣生意做成了“賣全球”;也將小店轉型為人氣淘寶店,創(chuàng)下直播間日銷售額近十萬元的紀錄。
圖為中國珍珠城創(chuàng)設了“樓上直播間+樓下批發(fā)市場”的獨特格局。/袁婧攝
事實上,開業(yè)三十余年的中國珍珠城中,近八成商戶為“老字號”。應對電商沖擊,老牌市場、老字號反應迅速地規(guī)劃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最大的珠寶電商直播基地,創(chuàng)設了“樓上直播間+樓下批發(fā)市場”的獨特格局,形成完整的產業(yè)供應鏈。
圖為一批年輕“珍珠主播”前來淘金。/袁婧攝
一批年輕“珍珠主播”前來淘金。一些90后主播,初來時內斂沉穩(wěn),如今已能對鏡頭侃侃而談,還練就了一雙從上百顆珍珠中選配耳飾的火眼金睛,從容開拓海內外市場。
臨海而生的人們,在海路開拓、海洋貿易中學會了勇于進取。恰如兩千多年前,當精美的域外琉璃隨海路到來,能人巧匠們選擇“師夷長技”。
考古學家發(fā)現,合浦漢墓出土的眾多奇珍異寶中,并非全部由域外輸入。根據出土文物的化學成分分析,也許還有“來料加工”這一特殊方式。
圖為南亞、東南亞出土的耳珰。/李晨琰攝
商船將域外玻璃原料運回合浦,本地工匠用以制作珠飾。匠人們將重新熱熔變軟的玻璃料拉制成細長的管狀,隨后再將其切割成微珠,得到扁圓狀或管狀的玻璃珠。這些精美的玻璃珠不止于“自用”,也可能輸出至周邊貴州、廣東、云南甚至較遠的韓國、日本等地區(qū)。
學界推測,我國合浦周邊地區(qū)可能是鉀玻璃的生產或制作中心之一,但遺憾的是,目前仍未有考古成果佐證這一點。關于這座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仍有太多“未解之謎”。
圖為俯瞰合浦漢墓群與漢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袁婧攝
與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一路之隔,合浦漢墓群與漢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暑氣蒸騰。00后理工男陳天霖頭戴草帽,遙控無人機俯瞰大大小小的封土堆。他的身份是合浦縣申遺中心申報遺產股股員。每天,他要雷打不動地記錄數據、測繪地圖,積累基礎考古數據,保護有待考古挖掘區(qū)域。
合浦縣申遺中心主任葉吉旺介紹,今年底前,廣西考古標本庫房即將竣工,將與草鞋村遺址、大浪古城遺址等聯(lián)動開發(fā)研學路線,讓年輕一代從“隔著玻璃看修復”中感受文化傳承的厚度。
那些困擾學界許久的疑問,或許就埋藏在陳天霖腳下的這片土地,待一代代年輕考古工作者接力探尋,重現天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