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046 年,牧野之戰(zhàn)的硝煙剛散。
周武王姬發(fā)站在殷都廢墟上,手里攥著象征天命的玉圭。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清算商紂余黨,而是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禮記?王制》記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公爵是頂格尊崇?!盾髯?儒效》說他 “立七十一國”,其中八家公爵國,始封君非圣王后裔即王室至親。
可百年之后,這些尊貴的邦國卻接連凋零。沒有一個能成長為齊、晉、楚那樣的霸主,甚至多數(shù)在春秋中期就已湮沒無聞。
一、圣王后裔:頂著光環(huán)的 “祭祀工具”
周武王分封時,特意留出六個公爵席位,分給上古圣王的后代?!妒酚洝份d其初衷:“存亡繼絕,以顯周德?!?/p>
說白了,這些國家的核心使命是守宗廟、續(xù)祭祀,而非開疆拓土。先天定位,注定了它們的弱小。
1. 焦國:神農(nóng)后裔的遷徙悲歌
焦國的始封君,是神農(nóng)氏的直系后代。武王滅商后,特意在河南中牟給他劃了塊地,賜公爵位,專司神農(nóng)祭祀。
可這塊封地太尷尬了。夾在鄭國與宋國之間,既無天險可守,又無沃土可耕。西周時還好,王室能罩著;平王東遷后,鄭國崛起,焦國立馬成了案板上的肉。
被迫東遷到豫東商水,沒安穩(wěn)幾年,又被陳國搶了土地,再遷安徽亳州。最后逃到山東嘉祥,還是沒能躲過。
春秋中期,魯國大軍壓境。這個連國都變遷都沒留下詳細記載的公爵國,悄無聲息地滅了??脊艑W家在嘉祥發(fā)現(xiàn)的焦國遺址,只有零星陶器,連國君墓都沒找到。
2. 薊國:黃帝后裔的都城之殤
周武王 “未及下車而封” 的薊國,始封君是黃帝后裔(一說帝堯后裔)。都城就在今天北京廣安門一帶,是北方重要的祭祀中心。
可薊國的運氣比焦國還差。它北邊是戎狄,南邊是燕國,夾縫里求生存。燕國是召公之后,雖為侯爵,卻有開拓兵權。
公元前 7 世紀初,燕襄公要擴張地盤,第一個就盯上了薊國。史料沒記具體戰(zhàn)事,只留下 “燕滅薊,遷都薊” 的記載。
昔日黃帝后裔的宗廟,成了燕國的都城。如今北京房山的燕都遺址下,或許還埋著薊國最后的祭器。
3. 祝國:為復仇陪葬的戰(zhàn)略棋子
祝國的始封君也是黃帝后裔,都城在濟水與玉符河交匯處,扼守 “濟左走廊”—— 這是齊國向西擴張的必經(jīng)之路。
周夷王時,祝國國君做了件 “作死” 的事。紀國國君指控齊哀公謀反,祝君跟著添油加醋,說齊國搶了祝國的糧草人口。
周夷王為立威,把齊哀公扔進鼎里烹了。齊國上下恨透了祝國,復仇的種子就此埋下。
公元前 768 年,齊莊公親自率軍,越過譚國直奔祝城。祝國雖有公爵之名,兵力卻不及齊國十分之一。城破之日,齊軍沒毀祝國宗廟,卻把土地全占了,只留個 “??隆?附庸,算給黃帝留了點面子。
4. 陳國:舜帝后裔的內(nèi)亂魔咒
陳國算是圣王后裔封國里的 “優(yōu)等生”。始封君媯滿,是帝舜的后代,還娶了武王的長女大姬。封地在河南周口,土地肥沃,西周時是 “十二大諸侯國” 之一。
可到了東周,陳國迷上了內(nèi)亂。陳桓公死后,弟弟殺太子自立;陳哀公時,弟弟又殺太子、逼死國君。
楚國趁機第一次滅陳。雖然后來楚平王為籠絡人心復立陳國,但陳國早已成了楚國的傀儡。公元前 478 年,楚惠王不耐煩了,干脆徹底滅陳,把舜帝的祭祀也接管了。
《左傳》評價:“陳亡,非楚之過,自亂其國也。”
5. 杞國:大禹后裔的夷禮之困
杞國始封君東樓公,是大禹的后代。武王特意賜他九鼎之器,授五瑞之圭,規(guī)格極高。可杞國實在太小,在中原根本站不住腳。
周厲王時,被宋國、淮夷逼得東遷山東緣陵。齊桓公稱霸時,杞君獻玄圭求保護,才換得幾年安穩(wěn)。
到了春秋中期,杞國不僅弱,還 “失禮”。杞成公死了,用夷人的火葬;杞隱公朝魯,執(zhí)玉的姿勢都不對。孔子在《春秋》里特意寫 “杞子卒”,不加爵位,以示貶低。
公元前 445 年,楚惠王滅杞。這個號稱 “夏后氏” 的公爵國,最后連大禹的祭器都被楚人搶走了??脊虐l(fā)現(xiàn)的杞國遺址,最大的墓也就是大夫級別。
6. 宋國:商湯后裔的霸主幻夢
宋國是個特例。始封君微子啟,是紂王的哥哥,因不附武庚之亂,被周成王封在商丘,奉商朝宗廟。
西周時,宋國就有影響力。春秋中期,宋襄公幫齊公子復國,居然當上了中原盟主??伤霃涂躺虦臉s光,非要跟楚國爭霸。
泓水之戰(zhàn),他堅持 “不擊半渡之師”,結果被楚軍打得大敗,自己也傷重而死?!蹲髠鳌放u他 “仁義而迂腐”,司馬遷卻贊他 “有禮讓之德”。
后來宋國主持兩次 “弭兵之盟”,算是為中原換了點和平??傻搅四┐魉慰低?,又犯了老毛病 —— 改革強兵后,同時攻打齊、楚、魏。
公元前 286 年,三國聯(lián)手滅宋,瓜分了土地。這個唯一差點成 “大國” 的圣王后裔封國,終究毀在了 “復刻霸業(yè)” 的執(zhí)念上。
二、姬姓宗室:王室屏障的速朽悲劇
剩下兩個公爵國,是周武王的 “自家人”—— 周文王的弟弟們建立的虢國與虞國。它們的使命是 “捍衛(wèi)王室”,卻比圣王后裔封國滅得更快。
1. 虢國:兩把寶劍的末路
周文王有兩個弟弟,虢仲和虢叔,都是能征善戰(zhàn)的猛將。武王滅商后,封虢仲于河南滎陽(東虢),封虢叔于陜西寶雞(西虢),同為公爵,手握兵權,拱衛(wèi)王室。
東虢的命運最簡單。公元前 767 年,鄭武公要擴張,直接滅了東虢。史料就記了一句 “鄭滅虢”,連國君的名字都沒留下。
西虢稍復雜些。周厲王時,為避犬戎東遷到河南三門峽,分成南北兩虢,橫跨黃河兩岸。這里是晉國南下的必經(jīng)之路,晉獻公早就盯著了。
公元前 655 年,晉獻公用 “假道伐虢” 之計,向虞國借路攻虢。南虢國君虢公丑率軍抵抗,可西虢的精銳早就被王室調(diào)去打仗了,根本擋不住晉軍。
城破后,虢公丑逃到洛陽,西虢滅亡。留在寶雞的小虢國,也在公元前 687 年被秦武公滅了。三門峽的虢國墓地出土了數(shù)千件文物,其中兩把青銅劍還寒光凜凜,只是主人早已成灰。
2. 虞國:美玉名馬的陷阱
虞國的始封君虞仲,是周文王的堂兄弟,封在山西平陸,與西虢隔河相望,正好形成防御鏈條。
可虞國國君是個貪財?shù)闹?。晉獻公要借路伐虢,派大夫荀息送去了兩樣寶貝:垂棘之璧和屈產(chǎn)之乘(千里馬)。
虞公見了美玉名馬,當場就答應了。大夫?qū)m之奇苦苦勸諫:“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唇亡齒寒,其斯之謂乎!”
虞公根本不聽。第一次借路,晉軍滅了下陽(北虢);第二次借路,晉軍滅了南虢。班師回朝時,晉軍順便就滅了虞國。
荀息捧著美玉、牽著千里馬還給晉獻公,笑著說:“璧猶是也,馬齒加長矣?!?虞公成了俘虜,這個存在了近四百年的公爵國,就這樣成了千古笑柄。
三、為何尊貴者先亡?八個公爵國的共同宿命
八大公爵國,始封君非圣即親,卻沒一個成大國。原因其實藏在它們的誕生之初。
首先是 “定位陷阱”。六個圣王后裔封國,核心是 “祭祀” 而非 “發(fā)展”。周王室給了它們尊貴的名分,卻沒給足夠的土地和兵權。就像焦國、薊國,連自保都難,何談擴張?
其次是 “地理詛咒”。祝國守濟左走廊,虢國、虞國擋晉國南下,陳國夾在晉楚之間。這些地方全是戰(zhàn)略要沖,大國要爭霸,必先滅它們。而齊、晉、楚等侯國,初期封地偏遠,反而有擴張空間。
再者是 “權力空殼”。公爵雖尊貴,卻無實際特權。周王室強時,還能罩著;王室衰落后,公爵的名分不如侯爵的兵權管用。虢國明明是公爵,卻要聽王室調(diào)遣耗損兵力,最后被侯爵晉國滅亡。
最后是 “內(nèi)亂自毀”。陳國、杞國、宋國,都毀在內(nèi)亂上。沒有強大的國力做支撐,一旦內(nèi)亂,必遭外敵入侵。而那些能成大國的諸侯,無不先穩(wěn)定內(nèi)部。
尾聲:消失的公爵,不滅的遺產(chǎn)
八大公爵國雖早亡,但它們的遺產(chǎn)留了下來。
宋國的商丘,成了儒家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杞國的 “杞人憂天”,成了警示世人的成語;虢國的青銅工藝,代表了西周的最高水平;虞國的 “唇亡齒寒”,至今仍在警醒世人。
司馬遷在《史記》里為宋、陳、杞單獨作世家,卻沒給焦、薊、祝、虢、虞立傳?;蛟S在他看來,這些國家的價值,不在于疆土大小,而在于 “存亡繼絕” 的周禮精神。
兩千多年后,我們盤點這些消失的公爵國,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個邦國的興衰,更是周朝禮樂制度從建立到崩塌的縮影。尊貴的名分終究抵不過實力的碾壓,這或許就是歷史最真實的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