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江湖闖蕩 趙匡胤)
趙匡胤長大之后,身材很壯,很威武,反正一看您就知道,這絕不是一般人。
他的性格也比較外放,屬于是那種愛好抱打不平,行俠仗義的人物,因此他經(jīng)常惹麻煩,趙家的日子過的并不安生。
這愛好抱打不平的人吶,往往都是武藝高強,有本事的人,尤其是這種可以長期抱打不平的,因為如果人不行,沒兩下子,抱打不平,打一次,估計就挨收拾,就要歇菜了。
十八歲,為了收一收趙匡胤的性子,父親趙弘殷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娶的是趙弘殷同在禁軍中的同事賀景思的女兒賀氏。
賀氏,就是后來的孝惠皇后,這是趙匡胤的結發(fā)妻子。
但是很顯然,婚姻生活無法束縛趙匡胤的內(nèi)心,這和他從小到大的經(jīng)歷有關,你趙弘殷又是名師教導,又是武藝傳授,把孩子教育的這么優(yōu)秀,結果長大之后你讓他在家里種地,那可能么?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在一個武人稱雄稱霸的亂世,把一個能力出眾且胸懷大志的人,用婚姻禁錮在田間地頭,這不僅違背了歷史的規(guī)律,這還違反了個人的天性。
太史公有云: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趙匡胤不是錐子,他是龍,是鳳,你把這樣一只奇珍異獸關在雞籠里,它或許會暫時安于現(xiàn)狀,但是只要你把籠子給打開,哪怕你只是打開一條縫,它都會義無反顧的沖向天空。
果然,后漢初年,趙匡胤離開了父母雙親,以及妻子賀氏,南下拼搏去了。
好男兒志在四方,何必留戀溫柔之鄉(xiāng)?
趙匡胤相信,自己一定能闖出一番名堂來。
年輕嘛,就是驕傲,就是狂,作者十七八歲的時候,也曾經(jīng)有過和趙匡胤一樣的心境。
憧憬將來,期待以后,認為世界就在眼前,夢想觸手可及,認為只要自己愿意,自己就可以改變世界。
只不過彼時彼刻,作者就身處兒時憧憬的未來之中,但作者已經(jīng)不準備改變它了。
的確,人生之路,不是那么好走的。
懷揣著一身武藝和滿腔熱血,趙匡胤踏入了紛亂的世道,他想象中的道路,應該是憑借自己的本事很快就能得到賞識,繼而建功立業(yè),名揚天下,然而剛出家門,他就碰了一鼻子灰。
(防御復州 王彥超)
趙匡胤離家之后,他來到復州,今天的湖北天門那一帶,投奔了復州當時的防御使王彥超。
王彥超和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同事嘛,早年間他們曾經(jīng)在一個辦公室上過班,有同僚之誼,趙匡胤他就希望借著這層關系,能在王彥超麾下效力,何況故人之子,加上本身趙匡胤就有能力,干嘛不重用呢對不對?
我們再來看這段記載: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王彥超,大名臨清人。性溫和恭謹,能禮下土。
五代時期的軍閥武人,素質(zhì)普遍偏低,但王彥超這個人不同,他性格很好,做事謹慎,而且最大的特點就是禮賢下士。
什么叫禮賢下士,說白了就是王彥超會用人嘛。
奇怪的是,就是這么一個人,趙匡胤來復州,想要拜入麾下,王彥超卻把他給婉拒了,楞是沒要他,不過看在他父親的面子,王彥超還是給了趙匡胤十貫錢,讓他另投他處。
有一些讀者會覺得,王彥超這么做挺羞辱人的,這十貫錢還不如不給呢,好像打發(fā)要飯的一樣,但其實,這十貫錢給的非常有藝術成分。
一貫錢等于一千文銅錢,十貫錢就是一萬文銅錢,對于一個離家出走,四處漂泊的年輕人來說,這絕對不能說是一筆小錢了,這些錢可以支撐趙匡胤幾個月的旅途開銷和基本生活,這是一筆豐厚的盤纏,而絕不是打發(fā)乞丐的零錢。
王彥超的做法很符合古代社會交往中所遵行的人情世故,拒絕趙匡胤,是他守住了自己的原則,沒有搞拉關系走后門這一套,而給趙匡胤十貫錢,也盡了故交之情,以后見了趙弘殷,也算是有個交代,而且這么做,趙匡胤也沒什么好說的,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后來趙匡胤登基稱帝,建立北宋,王彥超反而成了他的部下,成了北宋的大臣,有一次趙匡胤擺下宴席,邀請群臣,王彥超也在受邀之列,酒過三杯,趙匡胤就問王彥超,說我年輕的時候到復州去投奔你,你為什么不接納我?。?/p>
這真是一個致命的問題,為啥說致命呢?因為你王彥超當年就是沒有接納趙匡胤,你現(xiàn)在怎么回答,你的立場都是錯誤的。
但是您猜王彥超是怎么說的,他說: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于小郡者,蓋天使然爾。
我當年在復州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防御使,我那淺淺的池塘怎么能容納住您這樣的神龍呢?當年陛下沒有留在我那里,實在是天意。
趙匡胤聽完哈哈大笑,這事兒就算是翻篇了。
(隨州刺史 董宗本)
其一,這體現(xiàn)出王彥超高超的智商和反應力,把一個尖銳的問題游刃有余的做出了完美回答。
其二,這體現(xiàn)出了趙匡胤這個人很大度,能容人,對于臣下的一些過錯能夠既往不咎,對封建統(tǒng)治者來講,這是一個特別難得的品質(zhì)。
當然這是后話,現(xiàn)在趙匡胤必須解決生活的難題,王彥超給的錢不少,可是總會花光,花光了之后怎么辦?
趙匡胤總是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其實滿大街像他這樣的人太多了,武夫當?shù)乐畷r,誰人不是將門子弟?仗著家傳的武藝和幾分膽氣,就覺得天下之大隨處去得,但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光會舞刀弄槍,實在寸步難行。
你心氣高,不愿意回鄉(xiāng)守著幾畝薄田,你自恃身份,更不肯落草為寇,至于像走街串巷,賣弄把式換幾個銅板,哎,你還拉不下這個臉。
正所謂,一身本事,換不來一日三餐,志在青天,也得先填飽肚子。
就當時來說,趙匡胤都沒有能力走太遠,王彥超不接納他,他干脆又到湖北的隨州去投奔了刺史董宗本。
這個董宗本,也是趙弘殷的同僚,和趙匡胤的父親也是挺好不錯一朋友。
看在趙弘殷的面子上,董宗本接納了趙匡胤,但也僅限于給口飯吃,因為他給趙匡胤安排的職務實在是不太入流,什么職務呢?是兵營教習,兼職城門將。
前者負責教隨州將士們武術,負責操練士兵,除了教學之外,沒有實權。
后者就更不用說了,每天的工作就是開城門,關城門,一天到晚就和門干上了。
就這,趙匡胤也忍受住了,在復州的受挫讓趙匡胤成熟了不少,他知道不管待遇好不好,他先得有個工作,能混口飯吃,有個住的地方。
董宗本有個兒子,叫做董遵誨,這個小子,非常狂妄,仗著他父親的權勢,看不上趙匡胤,平時對趙匡胤就很輕慢,趙匡胤不愿意跟他計較,再說此時給董宗本做事,賃舂佐讀,寓公蹤跡,他也不能和董宗本計較。
趙匡胤處處忍讓,可董遵誨卻越來越過分,有一次和他趙匡胤聊天,聊兵法,聊著聊著,董遵誨發(fā)現(xiàn)自己壓根就聊不過趙匡胤,他非常惱火,感覺自己失了面子,對趙匡胤是冷哼一聲,拂袖而去。
趙匡胤沒有說什么,也沒有生氣,他只是默默的收拾行囊,當晚就離開了隨州。
(趾高氣揚 董遵誨)
不是因為董遵誨對他態(tài)度不好,只是趙匡胤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自己還是別給董宗本添麻煩了。
是啊,趙匡胤又有什么理由生氣呢?我們是今人,我們閱讀古代的歷史,知道這個董遵誨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敢和后來的北宋開國皇帝叫板,可是昔年昔時昔刻,沒人知道趙匡胤以后能做皇帝,就連趙匡胤自己也沒想過,茫茫月色中,他瞥見自己的身影,就像無根的浮萍,漫無目的的在中原大地上漂泊。
戰(zhàn)國時期的范雎,因才而遭人嫉妒,被誣告通敵,他被折磨的肋折齒斷,被人用破草席扔到了茅房里。
西漢的韓信,早間家貧,飯都吃不上,還曾經(jīng)被地痞流氓欺負,受胯下之辱。
三國時期的劉備,四五十歲一事無成,屢戰(zhàn)屢敗,宛如喪家之犬般四處奔逃,給劉備難受的,吃飯的時候一邊哭一邊感嘆自己髀肉復生。
春秋時期的百里奚,元朝的劉秉忠,明朝的放牛娃朱元璋,十六國時期的奴隸石勒,太多太多了,他們的人生前半段無一不是在遭受深重的挫折和苦難。
中國人認為,一個人在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前,必然要經(jīng)受苦難,而且是最為難以忍受,失去尊嚴,遍體鱗傷,飽受折磨的苦難,這將是通往巔峰前所要渡過的漫長的夜。
饑餓是會過去的,但饑餓中做出的選擇,往往會決定一切,就如每一個偉大帝國的起點,都始于某個年輕人在無人在意的普普通通的一個歷史上的一天,那一顆破碎的心...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一》
《雞肋編·卷上》
毛雨辰.趙匡胤之“得天下”與“治天下”.河西學院學報,2014
孟令陽.帝王書寫與想象——趙匡胤文學形象的生成與演變.天中學刊,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