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首次監(jiān)制電視劇,茅盾文學獎改編,戲腔一響,就是一個時代的回音! 這部《主角》還未播出,已經(jīng)憑“王炸陣容”和“秦腔史詩”兩大標簽引爆期待——它究竟能否成為2026年央視的“劇王”?
《主角》的誕生,堪稱一次“陜味影視”的頂級集結(jié)。 導演李少飛、藝術總監(jiān)張藝謀、主演張嘉益等核心成員均來自陜西,對秦腔文化和風土人情有著刻入骨血的理解。
劇中60%的場景在西安西影風雷年代影視基地拍攝,完好保留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廠區(qū)風貌。
從斑駁的劇團墻面到老式練功房,甚至一個道具鼓的紋路都極力還原歷史質(zhì)感。 這種對地域文化的深耕,與爆款前作《裝臺》一脈相承——同樣的編劇馬曉勇、同樣的現(xiàn)實主義筆觸,連張嘉譯和秦海璐的二次搭檔都延續(xù)了《白鹿原》里的默契。
原著小說《主角》曾斬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以1300頁篇幅勾勒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的沉浮。
劇集緊扣“命運與藝術”的對抗與交融:放羊娃憶秦娥被舅舅胡三元帶入縣劇團,從被嘲“啞巴”到憑借“破蒙戲”一鳴驚人,再到面對婚姻背叛、同行傾軋等磨難,最終悟出“主角的真諦在于傳承”。
劇本打磨長達四年,僅一句“演戲的最高境界,是演給蒼天看”的臺詞,就將秦腔的蒼涼悲憫升華至哲學高度。
作為監(jiān)制,張藝謀將標志性的視覺美學植入《主角》。 預告片中,劉浩存的秦腔扮相驚艷亮相——紅白油彩勾勒的臉譜特寫、水袖翻飛的動態(tài)鏡頭,配合層次分明的光影設計,營造出戲劇舞臺與真實人生的交錯感。
更難得的是,張藝謀對傳統(tǒng)藝術的敬畏心貫穿全?。簽檫€原秦腔神韻,主演們提前數(shù)月接受專業(yè)訓練,劉浩存的舞蹈功底與旦角身段高度契合,張嘉益為演司鼓手苦練擊鼓節(jié)奏。
選角公布時,劉浩存飾演憶秦娥一度引發(fā)質(zhì)疑。 但預告片中,她以多層次表演回應了爭議:從放羊女的懵懂到名伶的滄桑,尤其是被排擠時強忍淚水的微表情,展現(xiàn)出角色隱忍的韌性。
老戲骨的加持更成定海神針:張嘉益飾演的胡三元,將舅舅的嚴苛與藝術家的執(zhí)拗融于一身;秦海璐化身老師花彩香,一句“臺上配合出神入化,臺下全唱砸了”道盡戲夢人生的唏噓。 竇驍、翟子路則構(gòu)成情感線張力,分別飾演癡戀憶秦娥的劉紅兵與封瀟瀟。
在古裝仙俠、都市甜寵霸屏的當下,《主角》選擇冷門的戲曲題材堪稱冒險。 但劇集巧妙地將秦腔符號轉(zhuǎn)化為普世情感:胡三元對鼓點的執(zhí)著隱喻理想堅守,憶秦娥與米蘭的競爭折射職場生存,而秦腔本身的高亢悲愴,更與人物命運形成互文。正如原著作者陳彥所言:“這部劇既是大西北秦腔的史詩,更是個體與時代共振的縮影。”
在總臺2026重點項目共創(chuàng)會上,《主角》與《生命樹》《偉大的長征》等劇并列五大王牌,其40集體量、46分鐘單集時長,均顯央視對其“品質(zhì)劇”的定位。 從《父母愛情》到《人世間》,央視年代劇向來以厚重感取勝,而《主角》融合藝術傳承與女性成長的雙線敘事,有望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
“主角不是永遠站在舞臺中央,而是讓藝術活下去”——這句臺詞或許正是《主角》的野心的注腳。 當秦腔撞上年代劇,當張藝謀遇上茅獎文本,這場關于藝術與生命的對話,已然拉開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