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莫高窟參觀。人民網 席娟娟 攝
10月13日,2025“世界市長對話·敦煌”在甘肅敦煌舉辦。日前,中外嘉賓200人走進敦煌莫高窟,欣賞精美絕倫的壁畫和彩塑,感受敦煌千年文化的深邃內核;在莫高窟窟頂,了解莫高窟風沙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
嘉賓在莫高窟參觀。人民網 席娟娟 攝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迄今保存有735個洞窟。是現存全世界延續(xù)時間最長、保存程度最好、保存規(guī)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群。
莫高窟風沙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人民網 席娟娟 攝
風沙曾是莫高窟面臨的最大威脅。如今,走進莫高窟窟頂,遠望鳴沙山沙脊連綿,眼前草方格連綿不斷……這是一代代莫高窟人不斷嘗試新辦法防沙治沙的成效。2008至2011年,由國家發(fā)改委資批準立項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風沙防護工程”竣工,工程主要包括高立式沙障(6689米)、麥草方格沙障(114萬平方米)、礫石鋪壓(169萬平方米)、植物固沙林帶(新建4條,長2000米)和山頂簡易道路。該工程的建立,為莫高窟構建了綜合防護體系,有效減輕了風沙塵對石窟圍巖及壁畫彩塑的損害程度。
然而,現有風沙災害綜合防護體系自2011年建成至今,經過14年的運行,大部分草方格沙障和尼龍網沙障由于風吹日曬、雨淋老化失效或被流沙掩埋,風蝕,綜合防護效益減弱。
嘉賓在風沙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參觀了解。人民網 席娟娟 攝
近年來,在國家林草局、國家三北防護林辦公室、甘肅省水利廳、甘肅省林草局等各級政府機構的全力支持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100萬元,主要用于莫高窟窟頂風沙災害防護設施的維護與修復。
此外,敦煌研究院建設了甘肅省石窟監(jiān)測預警平臺,形成了“搶救性+預防性、本體+周邊”的系統(tǒng)保護方案。目前,平臺已統(tǒng)一接入院屬6處石窟,構建起風險早期識別與處置的閉環(huán)體系。該平臺屬于預防性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能夠監(jiān)測下雨、沙塵天氣對石窟寺的影響。洞窟內的監(jiān)測設備可以實時反饋二氧化碳、相對濕度、溫度等指標。
從設置防風固沙林帶,到構建草方格沙障,再到采用先進的監(jiān)測技術實時掌握風沙動態(tài)……這些措施不僅有效阻擋了風沙對莫高窟的侵蝕,也為千年文化遺產撐起了一把堅實的“保護傘”。
(人民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