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寒露,涼意漸重,人的陽氣也容易被冷風“截住”,特別是中老年人,一朝受寒,可能一個月都沒緩過來。這個時候,別還想著太節(jié)儉了,肚子暖了,身子才能扛得住冬天。今天咱聊一聊:入冬前,家里多備點啥吃的,既補養(yǎng)陽氣,又不用大動干戈請大廚,關鍵還能吃得順口。
這些家常不貴的菜,搭配得當,保你一整個冬天都不容易“凍人”。咱們邊說邊看看,哪樣已經(jīng)在你的廚房里了?
一、多做“姜酒雞”,散寒又活血
天一冷,手腳涼得像冰塊,若是你一早醒來覺得背后涼颼颼的,別小看了,這是陽虛的信號。
姜能驅寒,黃酒活血,雞肉補虛,三者燉在一起,老少皆宜。尤其是晚飯吃一碗姜酒雞湯,身上出點汗,寒意都被掃出去。
我常說“寒從腳起,病從寒生?!边@一鍋老湯,是在把冬病從根子里拔掉。想問問大家:你家多久沒動鍋燉雞了?
中醫(yī)講——“陽虛則寒,寒則筋骨不利”。這鍋雞下肚,身心都熱乎了。
二、炒盤“洋蔥肥瘦肉”,養(yǎng)氣護血管
洋蔥別嫌它味沖,其實它是氣血的好伴侶。加點瘦肉,添些黑木耳,味道就順起來了。
洋蔥溫中開胃,化痰理氣。年紀一上來,血壓、血脂都要顧著。不如每日給自己炒一盤“洋蔥炒肉”,油少、火候足,香氣撲鼻、脾胃也受益。
你還在只用洋蔥炒雞蛋?試試加些五花肉,肉中的油脂潤澤腸道,解了秋燥,有益陽之效。
咱這一代人,忙完事業(yè)操持家庭,身體已不是從前,你覺得自己最近是不是越來越怕涼了?
三、一鍋“黃燜雞”,強筋壯骨又養(yǎng)脾胃
老年人怕冷,其根在“腎陽虧”。黃燜雞用黃醬、小米辣、香菇燜煮,熱量適中、滋味醇厚。脾胃好了,氣血生得快,體力才能跟得上。
雞腿肉還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是中醫(yī)眼里的好東西。家常菜不比口味館花俏,咱圖的是香氣四溢帶點汗而不膩。
問一句:你習慣吃飯吃熱的,還是涼了就湊合?熱食,勝過千補。
四、菌菇蝦滑,潤燥通腸,多吃不膩
入秋后,大便干結的人越來越多,是肺燥惹的禍。菌菇類潤燥生津,蝦滑則鮮香補腎,滑口不上火,這組合適合牙口一般的人。
每次小火慢煮一碗菌菇湯,再添兩片豆腐,整個人像是圍著爐火坐了一下午,全身通透。湯不傷胃,還養(yǎng)肺氣。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年紀越大,吃多就脹、吃雜就瀉,這就是“脾運失調”。別小看這碗清湯,它勝似參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