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網(wǎng)友說:“和前夫哥分開的時候,鬧得很不愉快。”
“我們用最惡毒的話咒罵對方,發(fā)誓老死不相往來。但去年搬家的時候找到了高二那年他送我的口紅,是他攢了很久的零花錢買的?!?/p>
“回憶間,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在樓下昏暗路燈旁,對我笑得粲然的少年?!?/p>
有人懷著同樣的心緒:“離婚后,我把有關(guān)他的所有東西都清理干凈了;”
“大約一年之后,我隨手打開一個老平板的相冊,突然發(fā)現(xiàn)里面有我們婚禮的時候他念誓詞的視頻?!?/p>
“點開看,當時他那樣情真意切,握著我的手忍不住流淚,說:我知道我是你生活不安定的來源,以后我會讓你安心的。”
“因為這句話,我毅然跟著他到了美國,后來故事陳詞濫調(diào),但看見視頻的那個下午,我好像又穿越回了站在臺上深情看他的時候?!?/p>
你有沒有過與他們相似的經(jīng)歷?
明明下定決心要分開,可即將放手的時候卻突然產(chǎn)生不舍的情緒,心里不斷浮現(xiàn)一個念頭:“他對我其實還挺好的?!?/p>
明明分開的時候鬧了很大的矛盾,大吵一架放話永不再見,心里對對方恨得要死要活。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后又想起來,腦子里全都是對方的好,卻忽略了ta所有的缺點。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失去性致盲效應(yīng)”,當你即將失去或者已經(jīng)失去一個人的時候,就再也想不起來對方的所有缺點;
只會想著ta的好處,回憶著過去的美好時光。
這樣被添加上了一層濾鏡的回憶,到底是源于什么呢?
玫瑰色回憶
其實,最首要的原因,就是摻雜在記憶中的情感的影響。
如果現(xiàn)在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時刻,記憶里會是什么呢?
媽媽偷偷塞進你嘴里的好吃的?和小伙伴們一起玩游戲、打彈珠?過年的時候穿上的新衣服?還是在學校里背著老師看的漫畫和小說?
這些事件,在當時我們親自經(jīng)歷的時候,對它們并沒有多大的感覺。而且在我們長大后,也會體會更高級的快樂、結(jié)交更多更好的朋友。
那為什么童年還是值得回憶呢?不就是因為當時那一份最純真的感情嗎?
不僅如此,我們在這么多年的不斷回憶中,也一次又一次給這些記憶中的事件套上了浪漫的濾鏡,讓它成為了我們口中“幸福的小時候”。
心理學中有一個“玫瑰色回憶效應(yīng)”,指的是記憶會在情感的影響下,變得更加浪漫化、理想化。
正因回憶時重新體會到了當時情感,所以我們才會在潛意識中美化這些記憶,讓其變得溫馨;
這中間發(fā)生的不愉快自然也就被我們選擇性地給忽略了。
除此之外,這也是大腦在發(fā)現(xiàn)我們出現(xiàn)強烈情緒波動時對我們的保護。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即將失去某個人時,就意味著自己將面對著分離和創(chuàng)傷。
這個時候,大腦指引我們回想起過去的美好,是在抵消和對沖創(chuàng)傷帶來的痛苦,甚至用這樣的方法去促使你挽留,以避免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
沉沒成本的影響
當你察覺到自己與深愛的人即將分離,內(nèi)心有沒有想過:
“那我這些年的付出算什么?”“我浪費在ta身上的感情算什么?”
很多人遲遲拖著不肯結(jié)束一段感情,也是在執(zhí)拗思考這個問題:“我的付出”算什么。
這可能并不代表你和對方的付出不對等,而是代表你心中太期盼和對方有一個像樣的結(jié)果。
要么在戀愛中感情越來越深,逐漸走向婚姻殿堂;要么做朋友玩得越來越好,是一輩子的好閨蜜好兄弟。
可是現(xiàn)在關(guān)系猝然結(jié)束,你發(fā)現(xiàn)自己原先投入的時間、精力、情感等等全都打了水漂,收不回來了。
這就是“沉沒成本”,也就是那些你已經(jīng)投入的,再也無法挽回的成本。
人們往往會因為這些無法回收成本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即使繼續(xù)投入根本就不劃算。
因為舍棄沉沒成本,就觸發(fā)了我們的“損失厭惡”,人們對于“損失”往往比對于“收獲”產(chǎn)生的情緒波動更大、更強烈。
所以,為了避免這些投入“浪費了”,你的大腦就會自動啟動:ta好像對我還挺好的;
ta以前還給我買過很多禮物呢;ta其實是一個很合格的戀人了……
但是,就像俗話說的:“沉沒成本不參與重大決策?!?/strong>
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也盡量不要受到這樣的影響,以免你在沖動決定之后又感到后悔。
自我驗證的偏差
說一個事實: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失去性的致盲效應(yīng)”的時候,請不要覺得自己太愛那個人,你只是太不愛自己了。
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會懷疑身邊一切的人,唯獨不會懷疑自己。
他們的內(nèi)核穩(wěn)定,內(nèi)心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打分系統(tǒng),優(yōu)點就是優(yōu)點、缺點就是缺點,從不會因為情感的摻雜而做出與內(nèi)心相違背的決定。
遇到一個不好的人?那是我眼瞎,換一個就是了。
可是在那些自我價值感較低,不太愿意相信自己的人眼里看來——遇到了一個不好的人?那豈不是證明我眼光很差?我過去都是在忍辱負重?
于是,他們強行在記憶中抹去了對方的缺點,只看得到對方的優(yōu)點,以此來證明自己:我很好,我的過去是值得的,我的眼光沒錯。
美國心理學家W·B·斯旺提出的“自我驗證理論”認為;
當個體形成了一個對自己的印象或者認知,就會努力從外部提取相似的觀念來驗證,以獲得對自我的控制感。
一個能夠自洽、自愛的人,是可以接受自己的缺陷的,因為他們的價值感來源是自己,永遠可以因為自己而保持心態(tài)平衡。
但是,有的人沒有這樣自愛的能力,他們只能從外部的來源中提取價值感。
他們不能讓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事物出現(xiàn)缺陷,因為那就意味著自己也是有缺陷的、自己的過去也是不值得的。
當我們害怕失去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害怕的,其實是失去自己曾經(jīng)的情感、回憶和一部分的自己。
但其實,真正成熟的愛,是在愛別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在珍惜別人之前,先學會珍惜自己。
愿我們都能夠在愛里保持理性,既能夠全心全意為另一個人付出,又能保持清醒與自由。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