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老人跌倒在路邊,路人是第一時間上前攙扶,還是猶豫再三后默默走開?當(dāng)孩童意外陷入險境,旁觀者是挺身而出伸出援手,還是因顧慮“惹禍上身”而選擇袖手旁觀?近年來,“扶不扶”“救不救”的糾結(jié),早已超越簡單的道德選擇,成為折射社會信任與法律溫度的一面鏡子。法律的終極目標(biāo),從來不是冰冷的規(guī)則條文,而是為良善撐腰、向惡行亮劍,讓做好事的人卸下顧慮、無后顧之憂,讓心存僥幸的訛人者徹底斷了念頭、不敢妄為。
做好事需“無后顧之憂”,法律應(yīng)成為最堅實的“撐腰者”。見義勇為者的顧慮,往往源于“好人沒好報”的現(xiàn)實隱憂——萬一被救助者反咬一口,自己不僅要耗費時間精力自證清白,還可能面臨經(jīng)濟賠償甚至法律糾紛。這種“行善有風(fēng)險”的心理,正在一點點消解社會的善意。對此,法律不能缺位,更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從明確“見義勇為免責(zé)”條款,規(guī)定救助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不承擔(dān)民事責(zé)任;到建立“好人”證明機制,通過調(diào)取監(jiān)控、征集證人等方式,快速為救助者澄清事實;再到為受誣的見義勇為者提供法律援助,幫助其維護合法權(quán)益,法律需要搭建起一套完整的“防護網(wǎng)”,用制度確定性驅(qū)散行善的不確定性。就像某地一位司機路遇車禍傷者,果斷將人送醫(yī)卻被家屬質(zhì)疑“肇事”,最終警方通過行車記錄儀還原真相,不僅還了司機清白,更向社會傳遞出“法律護善”的信號——只要心懷善意、行為正當(dāng),法律永遠是堅強后盾。
訛人者需“不敢訛人”,法律應(yīng)成為最有力的“震懾者”。訛詐行為的本質(zhì),是利用他人的善意謀取不正當(dāng)利益,是對社會信任的公然踐踏。若訛人者只需動動嘴皮,就能讓救助者陷入困境,甚至從中獲利,這種“低成本、高收益”的惡行便會滋生蔓延。要遏制這種歪風(fēng),法律必須亮出“牙齒”,讓訛人者付出沉重代價。一方面,要明確訛詐行為的法律后果,對于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者的,不僅要駁回其不合理訴求,還要依法追究其民事責(zé)任,要求其賠禮道歉、賠償救助者的誤工費、精神損失費等;另一方面,對情節(jié)嚴(yán)重的訛詐行為,如多次訛詐、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應(yīng)納入失信黑名單,限制其出行、貸款等權(quán)益,讓“訛人”成為一條得不償失的“絕路”。唯有讓訛人者“訛一次,悔一生”,才能徹底打破“劣幣驅(qū)逐良幣”的惡性循環(huán),讓社會信任的土壤重新變得肥沃。
良法善治,方能滋養(yǎng)善行。當(dāng)法律為見義勇為者筑牢“安全屏障”,為訛詐者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線”,人們心中的善意才會被喚醒,“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氣才會回歸。從法律條文的完善,到司法實踐的公正,再到社會氛圍的營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傳遞著這樣的信念:做好事無需猶豫,訛人者必受懲戒。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構(gòu)建一個“人人愿為、人人敢為”的善意社會,讓每一份善舉都能溫暖人心,讓每一次助人都能坦坦蕩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