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前的波螺油子(楊勇攝于2000年)
波螺油子人家
2001年筆者采訪孫大娘時,她老人家已經(jīng)在這里住了60多年,至于這個地方何時叫“波螺油子”,孫大娘也不知道,老一輩就這么叫得。
當青島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風光旖旎的漁村,向一個充滿殖民色彩的城市雛形進展的時候,就有了富人區(qū)和窮人區(qū)的劃分。介于兩者之間居民區(qū)也應時而生。辛亥革命的炮聲把滿清王朝的遺老遺少趕出了世代居住的北京,他們攜家拖口大批地涌入青島,夢想尋找一塊可以繼續(xù)享樂的人間天堂,他們有錢,銀子不在話下。
1913年,青島市區(qū)華籍人口達161140之多,已經(jīng)接近當時的中等規(guī)模的城市人口數(shù)量,這時的青島也開始以海濱旅游城市展現(xiàn)給世界。由于德國人在城市規(guī)劃中規(guī)定了嚴格的華洋分界線,使這些有錢無國的破落戶無法進入南部沿海地區(qū),貧民區(qū)他們又不屑一顧,熱河路、江蘇路、膠州路、上海路四路口介于華洋分界線上,東北角的這塊地皮成了這批人的首選。
這塊地皮形成于坡道上,往下即現(xiàn)在的蘇州路是坡底,被雨水沖刷成大溝,連接溝底與溝沿的坡度較陡。市政當局為了減緩坡度,依溝傍嶺修建了螺旋形的馬路,怕雨水沖刷損壞道路,采用了豆腐坨子般大小的花崗巖鋪路,青島人稱其為“馬牙石”。因此石上方下尖,深植于土中,耐車輪沖擊、抗雨水沖刷,很適用于青島丘陵地區(qū)的道路鋪設。
鳥瞰這個螺旋形馬牙石道路,卻像一個逐漸變細的海螺肉,青島方言叫海螺為“波螺”,青島人讀音“肉”、“柚”不分,所以又叫海螺肉讀音為“油子”,青島人就延續(xù)下來稱此處為“波螺油子”。
波螺油子初建時是可以跑汽車的,聽這里的老人講,20年代有一個國民黨大員住在蘇州路,上下班車接車送,下班時汽車從波螺油子頂端曲折開下去,直達蘇州路私宅,但上班時便不爬波螺油子了,可能是司機因為坡陡危險,而從江蘇路走了。后來,當局怕坡陡容易出事故,便在波螺油子熱河路這一頭立起了幾根石柱擋車,寬度僅容洋車出入。這幾根石柱直到這里改造時方才拆除。
拆除前的波螺油子(楊勇攝于2000年)
孫大娘家是日式建筑,里外兩間,面積不算小,在波螺油子的居民中屬于“寬敞的”,孫大娘說:“政府要建東西快速路,我們家要拆遷了,給了16萬補償。這點錢買不著房子,只能出去租房子住,反正這么把年紀了?!?/p>
現(xiàn)在波螺油子已經(jīng)不復存在,孫大娘也不知道搬到了哪里住了,筆者常常想起,為了建設青島,孫大娘放棄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波螺油子而租房居住,多么好的大娘!
現(xiàn)在的波螺油子
孫大娘在這里住了60年
孫大爺還曾是青島市勞模(孫大娘提供)
孫大娘邊看著自行車邊賣冰棍(孫大娘提供,攝于上世紀80年代)
磨刀老漢
波螺油子曾經(jīng)是青島市最大的黃碟、盜版光碟的批發(fā)黑窩點。
改造后熱河路口的波螺油子
改造后膠東路口的波螺油子
拆除前的波螺油子(楊勇攝于1996年)
消失了的波螺油子,承載了無數(shù)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本組圖文作者:文史研究者、知名媒體人楊勇(網(wǎng)名“一粟”),原青島日報社記者,發(fā)表于2001年。
楊勇先生拍攝的波螺油子照片傳播較廣,近些年多被網(wǎng)絡實體或自媒體匿名使用,但幾乎很少有人知道或是標注這些照片的拍攝者是誰,在此也特別備注一下。尊重創(chuàng)作者,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發(fā)布,轉(zhuǎn)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