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運城新聞網(wǎng))
城墻為卷,華裳是墨;
鹽韻悠長,漢風彌漫——
各美其美,河?xùn)|池鹽博物館的文化共生
記者 趙茜
當10歲的雨欣穿著緋紅齊胸襦裙站在河?xùn)|池鹽博物館的城墻上,磚墻上“如果你是開心的,其實這條路怎么走都沒關(guān)系”的標語布被風掀起一角,裙裾上的刺繡與城墻的青磚則讓人看到了一幅跨越時空的美麗場景。
在河?xùn)|池鹽博物館的城墻打卡區(qū),這樣的畫面每天都在上演,漢服與鹽文化、古老建筑與現(xiàn)代表達,正以一種鮮活的姿態(tài)交融共生。
鹽韻漢風的時空疊印
在城墻南段商戶門前的打卡點,佳怡在粉色紗幔與櫻花造景前停下腳步。背景墻上,一把半透的油紙傘下,是古代鹽工勞作的線描壁畫?!皨寢屨f這叫‘古今同框’。”佳怡轉(zhuǎn)了個圈,襦裙的下擺如盛放的花。
這種觸摸歷史的留念,是許多漢服愛好者的共同體驗。在“成為自己的山”涂鴉墻前,男孩晨晨攥著拳頭模仿墻繪的姿態(tài)。為他拍照的媽媽說,他們還去了博物館,“本來是陪孩子來打卡網(wǎng)紅墻,沒想到他對博物館里的鹽井模型產(chǎn)生了興趣,還一直問我‘古代人怎么背鹽袋’?!?/p>
傳統(tǒng)活化的年輕表達
城墻上的標語布前,一群身著宋制褙子的年輕人正在拍攝短視頻?!斑@些標語是‘老城墻的新情緒’?!睗h服愛好者王女士解釋,“就像我們穿的漢服,不是對古物的復(fù)刻,而是帶著當代理解的傳承。”她的妝造靈感來自河?xùn)|鹽商夫人的畫像,卻搭配了具有現(xiàn)代感的珍珠發(fā)飾。這種混搭備受年輕人青睞。
“以前覺得鹽文化是枯燥的史料,漢服是漂亮的衣服,城墻也只是有印記的青磚堆砌起來的墻,直到來到這里,看到這些標語,我突然懂了它們的聯(lián)系?!睆氖挛膭?chuàng)設(shè)計的張女士說,這種從“打卡式參與”到“沉浸式體驗”的轉(zhuǎn)變,正是文化共生的生動注腳。
文化認同的深層建構(gòu)
在河?xùn)|池鹽博物館,不少研學的學生正認真聽講解員講述“五步產(chǎn)鹽法”,并體驗制作鹽雕?!斑@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畫面——傳統(tǒng)不是陳列品,而是活在當下的生活方式?!币幻议L說。
暮色中的城墻漸漸安靜,不少游客在城墻南段的文創(chuàng)店挑選紀念品,有的拿著鹽精靈布偶,有的挑選鹽池主題冰箱貼,還有的在咨詢漆畫布藝袋上圖案的寓意。城墻磚上,“南墻已撞,故事已忘”的標語在燈光下格外醒目。
在這里,漢服與鹽文化的故事,才剛剛開啟新的篇章。當傳統(tǒng)文化以這般親切鮮活的姿態(tài)擁抱當代生活,便擁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一磚一裳、一鹽一韻間,織就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共生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