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年頭,買電動車,光看零百加速、智能座艙、車載冰箱夠不夠冷,已經(jīng)不夠了。你還得問一句:撞了之后,門拉得開嗎?
不然,再酷的科技感,再炫的隱藏式門把手,一場嚴重碰撞下來,車是保住了“顏值”,人卻可能永遠出不來了。
就在昨天,成都凌晨一場車禍,又把“電動車門打不開”這個老問題,燒得滾燙。
一輛小米SU7 Ultra高速撞上綠化帶,瞬間起火。路人沖上去救人,拉門拉不開,踹門踹不動,滅火器掄上去也破不了窗。最后消防員來了,用電鋸切開車門,可人已經(jīng)沒了。
最扎心的是,目擊者說:車沒怎么變形,火是從里面燒起來的,但車門就是打不開。
這不是第一次了。今年3月安徽那起事故還歷歷在目,三名女大學生被困車內(nèi),活活燒死。現(xiàn)在成都又來一遍,還是同樣的劇情:車很新,人沒了,門打不開。
大家不吵別的,就問一個最樸素的問題:撞完之后,門能不能自動解鎖?能不能讓人從外面拉開?
按理說,現(xiàn)在的車都“智能”到能自動泊車、能語音開空調(diào)了,撞一下,系統(tǒng)感知到氣囊都炸了,總該順手把門解鎖了吧?
確實,大多數(shù)車的設計邏輯是這樣的:傳感器一檢測到碰撞,立馬發(fā)信號給車身控制模塊,命令“全車門解鎖”。
可問題就出在這兒,這一切,都得靠電。
一旦撞得太狠,中央電腦“當場去世”,低壓電源也斷了,那這個“解鎖指令”,就成了“未讀消息”,永遠發(fā)不出去。車門鎖死,高壓斷了,車內(nèi)的人暈了,車外的人干瞪眼。
這不是科幻片,是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
有人說了,不是有機械鎖嗎?小米官方也說了,SU7每個門都有應急機械開關。好,問題來了:這玩意兒在車里,得人自己動手。
可如果司機已經(jīng)昏迷呢?乘客被卡住了呢?或者火勢瞬間封住車內(nèi)通道呢?你讓人怎么“冷靜地找到機械開關”?這就像飛機上告訴你“氧氣面罩在頭頂”,可如果飛機直接解體,誰還顧得上抬頭?
所以,真正的救命設計,不該只靠“車內(nèi)自救”,更得考慮“車外救援”。消防員、路人、好心人,他們沒法鉆進車里找開關,他們只能拉門、砸窗。如果連這最后的物理通道,都被電子系統(tǒng)鎖死,那再先進的車,也不過是個帶輪子的“密閉火爐”。
好在,監(jiān)管終于動真格了。
今年9月,工信部出了個新國標征求意見稿,名字很直白:《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核心就一條:哪怕斷電、哪怕撞得稀爛,車外必須能用手直接拉開門!
怎么實現(xiàn)?靠“機械冗余”。也就是說,以后每個車門的外把手,不能只是個裝飾,必須內(nèi)置一套純機械的拉線結(jié)構,不靠電,一拉就開。哪怕整車癱瘓,這根“最后的生命線”也不能斷。
更狠的是,這標準還直接宣告:全隱藏式門把手,快涼了。
就是那種要按一下、或者感應到鑰匙才彈出來的“科技感”設計。風阻是低了0.01,續(xù)航多了2公里,可關鍵時刻,它可能讓你多付出一條命的代價?,F(xiàn)在新國標要求,門把手必須留出至少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間,手指伸得進去,才能拉得動。
以后,半隱藏式把手會是主流,既有點科技范,又留了救命后路。成本還更低,簡直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完美解。
說到底,造車不是拼誰更炫,而是拼誰更可靠。你可以搞天幕、冰箱、大屏、氛圍燈,但最核心的安全設計,必須回歸“機械本能”。電可以斷,系統(tǒng)可以崩,但人拉門的手,不能被技術反鎖。
車門打得開,人才有希望。這不該是選擇題,而是底線。
希望下次,當悲劇發(fā)生時,我們看到的不是“眾人徒手砸門”的悲壯,而是“一拉就開”的安心。
畢竟,車是用來服務人的,不是用來“埋葬”人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