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4日訊 連續(xù)十余天的陰雨天氣,給棗莊市薛城區(qū)秋糧收儲和秋種工作帶來嚴峻挑戰(zhàn)。種糧大戶褚剛種植的1700余畝玉米,在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指導下,從積水搶排到秋糧歸倉,從烘干晾曬到秋種播種,全程科學施策、精準發(fā)力,將災害損失控制在2%以內,為全區(qū)農戶樹立了陰雨天氣下農業(yè)生產的標桿。
積水搶排:機械聯(lián)動筑牢“保糧防線”
“地里積水最深達30厘米!”面對困境,褚剛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方案。在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指導下,他調集2臺大型抽水泵、6臺小型移動泵站,沿地塊四周開挖3條深50厘米的主排水溝和12條支溝,形成“主次聯(lián)通、快排快泄”的排水網絡。全家5口人與雇傭的10名農戶分班值守,24小時不間斷排水,僅用36小時便排凈1700余畝地塊積水,有效避免了玉米根系腐爛和果穗霉變。
秋糧搶收:科技賦能加快“顆粒歸倉”
針對土壤濕軟、輪式農機難下地的問題,褚剛在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幫助下緊急調配4臺履帶式聯(lián)合收割機,實現(xiàn)“收割—摘穗—脫?!币惑w化作業(yè)。同時對接無人機服務隊,投入3架載重20公斤的吊裝無人機,精準轉運田邊玉米袋,每小時可完成6畝地的轉運任務,效率較人工提升10倍。從10月8日啟動搶收截至10月13日,僅用5天便完成800畝玉米收割,剩余的預計3至5天就能全部完成收割。
烘干晾曬:多維發(fā)力破解“霉變難題”
新收玉米水分含量高達28%,褚剛立刻啟用自家1臺烘干塔,同時聯(lián)系區(qū)里2處烘干點,實現(xiàn)24小時滿負荷運轉。通過“玉米棒預烘+籽粒精烘”組合模式,7小時即可將玉米水分降至14%的安全標準,現(xiàn)對已收獲玉米全部完成烘干作業(yè)。對暫未烘干的玉米,采用“棧架離地碼垛+塑料布斜蓋通風”方式存儲,底部鋪墊防潮薄膜,霉變率控制在1.5%以下。
收購收儲:產銷對接實現(xiàn)“糧安價穩(wěn)”
烘干完成后,褚剛第一時間聯(lián)系區(qū)糧食收儲公司和2家飼料企業(yè),采取“分批檢測、即時收購”模式,已收獲480噸玉米全部實現(xiàn)訂單收購,其中480噸按每公斤1.4元的保底價存入糧食儲備庫,未收獲玉米也以每公斤1.5元價格供應與飼料企業(yè)簽訂了采購協(xié)議,畝均收益較去年持平。同時,他主動為周邊12戶小農戶提供代烘代收服務,幫助存儲玉米500噸。
秋種銜接:搶抓農時打好“下季基礎”
在玉米搶收的同時,褚剛同步開展秋種準備,今年小麥播種農場將采用“旋耕機淺翻+耙地機碎土”方式改良土壤,結合無人機飛播技術和精準施用緩釋肥技術,配套鋪設3條滴灌帶,構建“水肥一體化”種植體系,截至目前,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
保障支撐:政策托底增強“攻堅底氣”
此次“三秋”生產中,區(qū)農業(yè)農村局為褚剛落實農機作業(yè)補貼3萬元,發(fā)放烘干設備專項補助2萬元,協(xié)調農機維修人員2次上門檢修設備。同時,農技專家3次田間指導,提供排水、收割、烘干等技術方案,為各項措施落地提供了堅實保障。
從積水搶排到秋種結束,褚剛用科學的方法、高效的舉措應對陰雨挑戰(zhàn),彰顯了新時代種糧大戶的責任與擔當,也為薛城區(qū)乃至全市陰雨天氣下“三秋”生產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閃電新聞記者 劉印紅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