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莉娟
10 月 13 日,韓束正式宣布王嘉爾成為品牌全球代言人。短片上線的瞬間,社交媒體被熱度淹沒,官宣視頻點贊破萬,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然而網友的評論分化明顯——有人稱贊“太國際化了”“韓束這波高級了”;也有人質疑“王嘉爾自降身段”“給了多少代言費”。
畢竟近年來活躍在亞洲市場的王嘉爾,已然成為火遍日韓及東南亞市場的流量小生,連iPhone17Pro上市,蘋果都聯(lián)合他借助新歌的MV《Get Loose》進行新品推廣。而此前,韓束近年來官宣的代言人為賈乃亮、趙今麥、丁禹兮、林一以及田栩寧等,相比之下,此次官宣王嘉爾為品牌的全球代言人,確實屬于極大手筆。
這場看似熱鬧的官宣,引發(fā)的討論遠超一場商業(yè)合作的范疇。在熱度與爭議之下,一個更值得追問的問題浮出水面:一個國貨品牌,請一個跨國市場的明星代言,就真的“國際化”了嗎?
01
“全球代言人”,國貨品牌的新幻覺
近年來,“全球代言人”成為國貨品牌營銷語境中最具象征意味的稱謂。從珀萊雅簽劉亦菲為防曬產品全球代言人、到霸王茶姬升級網球新星鄭欽文為全球代言人,再到韓束官宣王嘉爾,這些舉措的背后邏輯近乎一致:品牌希望借一個“國際面孔”,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門。
但門的另一側,并不一定通往真正的全球市場。
從表層邏輯看,韓束與王嘉爾的組合是“合理”的。王嘉爾既具中國背景,又擁有韓國出道、國際演藝資源與英文溝通能力,是少數能在中韓及歐美圈層間游走的藝人。他的“多語種、多文化身份”與“跨國流行力”,恰好為韓束提供了一個象征國際化的敘事載體。
在視覺上,韓束此次官宣大片也更接近國際品牌調性:黑白影像、極簡構圖、無明顯產品特寫,而是通過人物姿態(tài)營造“國際大牌感”。這是韓束從“國潮審美”邁向“全球視覺語言”的一步。
但也正因如此,這場合作更像是一場“符號層面的國際化”——它解決了品牌“看起來國際”的問題,卻未必能支撐“被全球市場理解”的能力。
02
國貨的“國際化焦慮”
韓束簽約王嘉爾的動作,并非個例,而是整個中國美妝行業(yè)正集體面臨 “國際化焦慮” 的縮影。
過去三年,國貨護膚品牌憑借精準的社媒營銷與直擊需求的成分創(chuàng)新,成功在國內市場撕開缺口。據《中國化妝品行業(yè)藍皮書》數據,2023 年國貨美妝以 50.4% 的市場份額首次超越外資品牌,其中韓束母公司上美集團更是表現亮眼,在抖音平臺多次蟬聯(lián)國貨美妝銷量榜首 —— 國貨在本土市場的 “底氣”,已然足夠扎實。
但底氣之下,增長瓶頸也隨之顯現。隨著國內美妝市場競爭趨近白熱化,產品同質化、流量成本攀升,“出?!?成為幾乎所有品牌公認的下一條增長路徑??衫硐肱c現實間存在明顯落差: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yè)協(xié)會產業(yè)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出口化妝品及個護用品金額5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但其中真正搭建起穩(wěn)定海外銷售渠道、實現持續(xù)盈利的品牌,占比卻不高。
多數品牌的 “出?!?,仍停留在 “刷存在感” 的象征層面:廣告投放在海外機場的顯眼位置、簽約一位有國際知名度的藝人代言、湊一場時裝周的曝光 —— 這些動作確實能快速制造新聞話題,卻難以真正觸達海外消費者,更撐不起長期的市場份額。
今年夏天,湖南衛(wèi)視與芒果 TV 聯(lián)合推出的真人秀《巴黎合伙人》,更是將這種 “象征性出?!?推向公眾視野。節(jié)目中,尚雯婕、李佳琦等六位明星合伙人,在法國巴黎經營起匯聚薇諾娜、珀萊雅、韓束、花西子等 12 個國貨美妝品牌的快閃店,宣稱要 “助力國貨美妝出海,讓世界看見中國品牌力”。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場帶著綜藝濾鏡的商業(yè)實踐,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 “國際化表演”—— 它用鏡頭放大了國貨走向海外的 “熱鬧”,卻沒能解決品牌出海的核心難題:如何適配海外市場的法規(guī)標準、如何理解并融入當地消費者的護膚習慣、如何搭建起從產品到服務的完整鏈路。
無論是韓束簽約王嘉爾,還是《巴黎合伙人》的快閃店嘗試,本質上都是國貨品牌 “國際化焦慮” 的外化表現:既想突破本土市場的天花板,又暫時缺乏打通國際市場的完整能力,只能先通過這些 “被看見” 的動作,傳遞出海的信號??蛇@種停留在表面的努力,終究無法填補國貨與真正 “國際化品牌” 之間的差距。
03
韓束的“野心敘事”
從商業(yè)邏輯看,韓束并非沒有實力的跟風者。
成立于 2002 年的韓束,是上美集團最具代表性的中高端護膚品牌。它曾憑借“紅石榴系列”成為國貨護膚的爆款典范,又在近年通過“多肽抗老科技”實現品牌重塑。
2024 年,上美集團正式提出“科技國貨”戰(zhàn)略,投入逾 3 億元建設“上美全球研發(fā)中心”,并在法國設立配方實驗室、與多所高校建立聯(lián)合研究基地。
此外,韓束在海外市場已有初步布局:在東南亞市場(特別是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通過 Shopee、Lazada 建立跨境電商渠道;在中東市場推出針對高溫膚質的定制保濕系列;
并計劃在 2025 年正式登陸日韓及歐洲市場。
從這個層面看,韓束的“全球代言人”官宣,不只是視覺升級,而是配合品牌全球化階段性戰(zhàn)略的“節(jié)點信號”。選擇王嘉爾,是在情感與文化之間尋找平衡:既保留東方語境,又能輸出國際能量。
或許正如上美集團董事長呂義雄所言:“韓束要成為世界舞臺上有影響力的中國品牌?!?/p>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句品牌宣言,但背后指向的,是國貨品牌在新競爭格局下的“身份焦慮”:
當國貨從“自信”邁向“走出去”,品牌必須學會一種新的語言系統(tǒng)。
04
“國際化”不等于“國際認可”
問題在于,當越來越多國貨品牌熱衷于打造“全球代言人”時,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國際化與國際認可之間,仍有巨大距離。
品牌國際化,不僅需要營銷策略,更考驗系統(tǒng)性能力。產品到法規(guī),從供應鏈到零售渠道,國際市場的進入門檻極高。例如,歐洲化妝品市場對安全成分和動物實驗有嚴格限制。韓束若要真正登陸歐盟市場,必須重新評估配方、通過 REACH 法規(guī)認證。日本市場則對品牌歷史與文化敘事極為敏感,消費者更傾向于“有傳統(tǒng)、有匠心”的品牌認知。
換句話說,即便代言人能幫助品牌獲得短期曝光,但真正能贏得市場的,依然是長期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是否持續(xù);品牌敘事能否被不同文化理解;渠道體系是否具備全球協(xié)同能力。
在這一點上,國際巨頭早已建立完整閉環(huán)。比如歐萊雅不僅依托科研體系,還通過本地團隊深耕文化;而日本資生堂則用“全球本地化”戰(zhàn)略讓每個市場都有自主研發(fā)部門。
相比之下,多數國貨品牌的“國際化動作”,仍停留在符號化與營銷層面,而非能力層面。
韓束的真正挑戰(zhàn),不是“如何被看見”,而是“如何被重新定義”。
國內市場上,韓束正在擺脫“平價美妝”的舊印象,轉型為以科技為核心的抗老品牌;但在國際市場上,它幾乎還沒有被“命名”的機會 。
如果說王嘉爾能幫助韓束在全球注意力體系中亮相,那么如何讓這份亮相轉化為認同與選擇,則是更艱難的課題。因為國際消費者不會僅憑一次廣告片就改變長期的品牌偏好。他們更看重產品性能、功效穩(wěn)定性、臨床驗證與用戶口碑。
韓束若想真正“被理解”,必須讓“多肽科技”成為一個可被全球語境共鳴的故事。就像韓國的蘭芝用“水科技”征服了亞洲消費者;日本的 SK-II 用“Pitera 傳說”打通全球市場。中國品牌若想走得更遠,必須找到屬于自己的“關鍵詞”。
05
從“國潮”到“出海”,國貨需要第二增長曲線
韓束的故事,折射出國貨品牌的整體轉型。過去十年,“國潮”讓中國品牌重塑了自信:我們開始重新講述自己的文化與審美。但如今,國潮熱度正趨于飽和,品牌需要一條新的增長曲線——“出海”。
這場轉變的核心,不是視覺風格的轉向,而是認知與體系的升級。未來的中國品牌競爭,不再是誰廣告拍得更像國際品牌,而是誰能建立真正可持續(xù)的全球信任體系。這包括研發(fā)體系的國際標準化、內容敘事的跨文化化、供應鏈與營銷的協(xié)同化。
正如中歐工商學院教授陳威如所言:“中國品牌的國際化,必須從‘符號國際化’走向‘系統(tǒng)國際化’。前者靠明星和廣告,后者靠組織和能力?!?/p>
韓束官宣王嘉爾,是一個聰明的開端。它讓一個正在轉型的國貨品牌以更高姿態(tài)亮相,也讓外界重新審視——國貨品牌的國際化不再只是“做給國內看”的美學表演,而是一場長期的能力修煉,
但必須承認,“全球代言人”并不等于“全球品牌”。它能制造舞臺,卻不能定義舞臺。國貨品牌的國際化,不是一場借光的冒險,而是一段漫長的修行:從被看見,到被理解;從被模仿,到被選擇。
韓束的這一步,也許是國貨國際化征途上的一個信號——熱鬧過后,才是真正的開始。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