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點(diǎn),媽媽左手拎著菜,右手牽著剛放學(xué)的娃,進(jìn)門就得扎進(jìn)廚房;晚上九點(diǎn),媽媽趴在書桌前陪娃寫作業(yè),爸爸卻在客廳里刷著手機(jī),偶爾抬頭說句“別總催孩子”—— 這是不是很多家庭的日常?
“喪偶式育兒” 這四個字,藏著太多媽媽的無奈。可你知道嗎?《有奉獻(xiàn)精神的父母會培養(yǎng)大人物》里,“韓國首席媽媽” 全惠星培養(yǎng)出 6 個優(yōu)秀孩子(3 位哈佛博士、2 位耶魯教授),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父親的力量,比媽媽的嘮叨更能塑造孩子的格局?!?/strong>
全惠星的丈夫不是“超人”,而是和很多爸爸一樣忙碌的學(xué)者。但他從不會讓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里 “缺席”:再忙也雷打不動主持 “周六家庭會議”,讓孩子們投票決定周末去社區(qū)幫老人整理房間,還是去公園撿垃圾 —— 這不是簡單的 “陪玩”,而是讓孩子明白“家庭需要共同參與,責(zé)任需要一起承擔(dān)”。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常會帶兒子去參加學(xué)術(shù)會議。不是讓孩子坐在角落發(fā)呆,而是會前跟兒子說“今天爸爸要和教授們討論一個難題,你可以看看我們怎么解決”;會后還會蹲下來問 “剛才叔叔們爭論的時候,你覺得誰的想法更有意思?”。就是這樣的小事,讓孩子從小看到 “專注做事的樣子”,也懂得 “遇到問題要積極溝通”。
其實(shí),爸爸們不用怕“沒時間”,全惠星分享的 3 個小舉動,每天花一點(diǎn)時間就能做到,卻能給孩子大大的影響:
每周留1 次 “父親主導(dǎo)時間”。不用安排多復(fù)雜的活動,哪怕只是陪娃修一修壞了的玩具 —— 擰螺絲時告訴孩子 “你看,先把零件對齊才能擰緊,就像做事要找對方法”;或者帶娃去小區(qū)里觀察螞蟻搬食物,聊一句 “你看它們一起用力,再大的蟲子也能搬回家,這就是合作呀”。
睡前花5 分鐘跟孩子 “聊工作”。不用講多專業(yè)的內(nèi)容,簡單說一句 “今天爸爸遇到個麻煩,打印機(jī)壞了,后來我查了說明書,又試了兩次才修好” 就夠了。孩子不會懂 “職場難題”,但會記住 “遇到問題不慌,慢慢試就能解決”—— 這就是最好的榜樣。
別再說“找你媽”。孩子喊 “爸爸,我鞋帶散了”,別說 “找你媽系”,而是蹲下來一起學(xué):“我們先打個結(jié),再繞兩個圈,你看像不像小兔子的耳朵?”;孩子問 “這道題怎么做”,別說 “找你媽教”,而是說 “我們一起看看題目,你先說說你的想法”。簡單的一句話,能讓孩子知道 “爸爸會陪我一起面對問題”。
全惠星說:“父親不是家庭里的‘旁觀者’,而是‘定盤星’。”爸爸的每一次陪伴,每一個小舉動,都在悄悄告訴孩子 “什么是責(zé)任”“什么是擔(dān)當(dāng)”—— 這些藏在日常里的影響,終會變成孩子未來的格局。
從今天起,不妨讓爸爸試著做一件小事:陪娃玩一次他喜歡的游戲,睡前跟他聊一句“今天的小難題”。改變不用太大,只要不缺席,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