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中國前就聽說過良渚文化。逛良渚博物院印象最深的是刻符黑陶罐,難以想象它完整保留了約5000年,而我在其他國家看到的陶罐是破碎后重新拼合的?!眮碚憬髮W(xué)攻讀漢學(xué)專業(yè)的捷克小伙孫義愷,說著一口流利普通話,駐足橢圓形盤刻符陶豆前看得入神。
文匯報記者 徐大偉攝
他發(fā)現(xiàn),良渚陶器上的刻符不僅有單個也有“組團(tuán)”,有的黑陶罐甚至刻下12個連續(xù)的符號?!坝锌脊艑W(xué)家推測上面記載了一個捕虎的故事,太有趣了!”部分陶器殘片上的刻符,至今未能完全被“破譯”,這也引發(fā)了他繼續(xù)探索的求知欲。
和他同行的羅馬尼亞花麗娜也在浙江大學(xué)留學(xué)?!坝H眼看到這些符號太不可思議了!中國這么長時間使用這些符號真的很有意思。其他一些文化包括我自己國家的,就放棄了原有文字體系,轉(zhuǎn)而使用拉丁字母。”她吐了吐舌頭打趣道,“中文真的很難學(xué),從漢字最初起源去了解,反而能幫我記牢方塊字?!逼駷橹梗间究脊虐l(fā)現(xiàn)的石器、陶器刻畫符號已多達(dá)六七百種近千個,如同翻開5000多年前古人“記事本”。
良渚的“全球朋友圈”持續(xù)擴(kuò)容,“不少國外觀眾第一次來,對良渚文化甚至中國歷史知之甚少。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拉近受眾與展品的距離,能幫助他們理解比較艱深專業(yè)的部分?!绷间静┪镌簲?shù)字信息部工作人員劉安琪舉例談到,比如將用于修筑宮殿高臺的分層土壤比作千層酥;把玉璧形容成甜甜圈或CD光盤;將良渚時期建筑中常見的“草裹泥”技術(shù)類比為樂高玩具搭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