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文學課》是魔法象去年年末出版的一部兒童文學,講述小學里新來的老師,通過創(chuàng)意寫作課堂引導學生大膽釋放想象力,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志趣的故事。近一年時間,它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心頭好,被老師們反復提及和回味,有人在書中看見教育的本質(zhì),有人領會教育的真諦,這本書為何能觸動無數(shù)教育工作者?來看看這篇校長書評,或許能帶給我們新的答案。
河北省滄州市解放路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光明閱讀領航人—— 馮媛媛老師
當教育成為一場不可思議的文學冒險
清晨的陽光透過校長辦公室的玻璃窗,灑在《不可思議的文學課》的封面上。合上這本由美國教育家塞倫·克里奇撰寫的著作,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書頁間流淌的不是墨跡,而是一種教育的魔法——那種能將枯燥的字母轉(zhuǎn)化為心靈火花的奇妙力量。
作為一校之長,我不禁思考:我們的教育,能否也成為這樣一場不可思議的冒險?幸運的是,我們學校每年為孩子們出版一部原創(chuàng)童書的傳統(tǒng),似乎正與克里奇的理念不謀而合。
著:〔美〕莎倫·克里奇
繪:李志宇
譯:陳宇飛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點擊圖片即可了解詳情)
克里奇在書中揭示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真理:真正的文學教育不是關于分析段落大意或記憶作者生平,而是關于喚醒。她描述了那些“文學觸電時刻”——當一個孩子突然發(fā)現(xiàn)書中的角色說出了自己無法表達的心聲,當一段文字意外照亮了生活中晦暗的角落。
這種覺醒往往發(fā)生在最不經(jīng)意的時刻:可能是在圖書館角落的懶人沙發(fā)上,可能是在放學后空蕩蕩的教室里,也可能是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偷偷閱讀的深夜。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使命不是制造這些時刻,而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生的可能性。
河北省滄州市解放路小學每年為學生們出版一本原創(chuàng)童書的傳統(tǒng),恰恰構(gòu)筑了這樣一個可能性空間。這不僅僅是一次讀寫活動,而是一場全校參與的文學儀式。從故事構(gòu)思到角色塑造,從插圖創(chuàng)作到裝幀設計,孩子們將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體驗注入每一道工序。學校自2016年啟動了“小作家種子工程”,至今已成功出版了十部學生自己的原創(chuàng)童書,培養(yǎng)出數(shù)百名小作家。這些童書不僅是孩子們成長的見證,更是他們心靈世界的投影,激發(fā)了更多孩子對文學的熱愛和探索。
克里奇特別強調(diào),文學教育的核心在于“聲音的發(fā)現(xiàn)”。孩子們需要發(fā)現(xiàn)自己獨特的聲音,并相信這種聲音值得被傾聽。在我們學校的童書創(chuàng)作項目中,每個孩子都是作者,都是講故事的人。
沒有所謂的“寫作天才”與“寫作差生”之分,只有不同的聲音等待被發(fā)現(xiàn)。通過參與童書創(chuàng)作,孩子們不僅學會了表達,更獲得了一種寶貴的“敘事自主權”——他們能夠重新講述自己的故事,并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定義自己。
克里奇的教育哲學提醒我們,標準化考試和統(tǒng)一課程框架之外,教育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在她看來,學校應當是一個“想象力孵化器”,而教師則是“可能性的守護者”。
我們學校的原創(chuàng)童書項目正是這種理念的實踐——它不考核語法正確與否,不評價情節(jié)是否合理,而是純粹地慶祝創(chuàng)造的喜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合作,體驗了從靈感到成品的完整創(chuàng)作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聲音被尊重、被珍視的尊嚴感。
作為教育者,我們常常沉迷于“教”的技術層面,卻忽略了“育”的魔法維度。這本書和我們的原創(chuàng)童書項目共同揭示了一個真理:教育最深刻的力量不在于灌輸知識,而在于點燃心火。
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故事變成一本真正的書,被同學閱讀,被圖書館收藏,他們獲得的不僅是一次寫作經(jīng)歷,更是一種根本性的自信——我的想法有價值,我的聲音有意義,我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合上克里奇的書,我望向窗外。操場上,一群孩子正圍坐在一起討論今年的童書主題,他們的笑聲隨風飄來。我忽然明白,教育的不可思議之處,正在于它能夠?qū)⑵椒驳娜粘^D(zhuǎn)化為永恒的魔法時刻——就像一本童書的誕生,從無到有,從想象到現(xiàn)實,從一個人的心靈到許多人的心靈。
而這,或許就是克里奇所說的“文學課”最深刻的啟示:教育本身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故事,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故事的共同作者。
著:〔美〕莎倫·克里奇
繪:李志宇
譯:陳宇飛
(點擊圖片即可了解詳情)
吉娜是一個想象力異常豐富的女孩,然而在學校里,卻鮮少有老師和同學能夠理解她漫無邊際的想象。直到有一天,吉娜遇到了新搬來的鄰家男孩安東尼奧,兩人因為彼此都擁有異乎常人的想象力而一見如故、惺惺相惜。讓吉娜更為欣喜的是,班上來了一位叫萊特斯通的新老師,她授課有方,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十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吉娜如有神助,無處安放的想象力通過萊特斯通老師的創(chuàng)意寫作課堂得到了釋放,其他同學也從新老師的課堂上收獲良多。盡管安東尼奧不辭而別,讓吉娜一時間不知所措,但她最終還是在萊特斯通老師的引導下,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找到了真正的志趣,走上了作家之路,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良師益友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珍惜與他們相遇的機會,肯定自己的長處,就一定能找到成長的方向。
內(nèi)容來源:光明教育家
作者:馮媛媛
版式編輯:韋佳宜(實習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