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聊個魔幻現實主義名場面:加州弗雷斯諾郊外的農田里,戳著一座花了10億美元建的高架橋。橋墩子敦實,鋼筋混凝土看著挺唬人,可你順著橋往兩頭瞅,別說鐵軌了,連條能接上的路基都沒有。地基底下荒草長得快有人高,當地農民路過都得繞著走,背地里管它叫“曬太陽的廢橋”。
這橋不是哪個開發(fā)商拍腦袋的爛尾樓,是美國喊了17年的“世紀工程”——加州高鐵的“成果”之一。2008年立項那會兒,這項目吹得比好萊塢大片還熱鬧:舊金山直通洛杉磯,600多公里路飆到350公里時速,13年完工,330億美元搞定。當時加州人投票都投瘋了,媒體更是夸它“綠色未來的樣板間”,說要靠它改寫美國交通史。
結果呢?到2025年,17年過去,160億美元砸進去,全美國最期待的高鐵連一寸鐵軌都沒鋪上。原定800公里的線路縮水到275公里,通車時間從2020年拖到2033年,現在看還得往后延。更諷刺的是,馬斯克前年想在洛杉磯挖個客運隧道,剛動工就被居民告了,最后只能草草收場,理由跟高鐵卡殼的套路一模一樣。
這哪是修高鐵啊,分明是開了場持續(xù)17年的“利益分贓派對”。各路神仙輪番登場,唯獨“高鐵”本人全程打醬油。今天咱就扒扒這出大戲的門道,看看美國到底是修不出高鐵,還是壓根沒打算修。
2008年那陣兒,加州高鐵簡直是“美國夢”的代名詞。州政府畫的藍圖里,這趟車3小時能穿起兩大都市,每年能創(chuàng)造10萬個建筑崗位,還能幫加州完成碳排目標。民眾被說得心癢癢,投票通過了86億美元的債券提案,聯邦政府也拍胸脯給了32億美元補助。民主黨籍州長布朗為了讓提案過審,拉著工會跟議員們斡旋了好幾天,嘴皮子都磨破了。
當時沒人覺得這事兒會黃。畢竟是美國,登月都能辦成,修個高鐵還不是手到擒來?可誰也沒料到,第一個攔路虎就來自最不起眼的農田。
高鐵要修,得征用2270塊私人土地,全在加州中央谷地——那可是美國的“菜籃子”,全是種核桃、杏仁的大農場。按說征地給補償天經地義,可這兒的農場主根本不按常理出牌。有個叫托斯的農民,家里600英畝農場傳了四代,高鐵要占他80畝地,政府給15.3萬美元補償,他直接告上最高法院,說“不是錢的事兒,我要留著祖宗的地”。
托斯還算“講情懷”,更多人直接把土地當成了“搖錢樹”。聽說高鐵要經過,立馬把地價翻翻倍,你不答應?行,找律師、開聽證會、申請仲裁,一套流程走下來,沒個三五年別想動土。高鐵管理局被逼得沒辦法,只能繞路,原本筆直的線路繞得跟貪吃蛇似的,成本噌噌往上漲。
光征地還不夠,環(huán)保組織緊接著殺了出來。按說搞基建重視環(huán)保是好事,可這兒的環(huán)保訴訟早就變了味。有人說高鐵會影響鳥類遷徙,有人擔心震動會驚著牧場的牛,甚至有團體說橋墩子會破壞土壤微生物,前前后后告了幾十次。
最離譜的是2014年,金斯郡的農民和鐵路公司聯合告高鐵局,說沒完成環(huán)評就想發(fā)債券,法院直接把86億美元債券凍了。等這事兒折騰完,大半年過去了,光律師費就花了好幾千萬。要知道中國高鐵環(huán)評通常6個月搞定,加州這速度慢了24倍,說是“環(huán)保審查”,不如說是“合法拖延”。
更絕的是政府自己的操作。高鐵線橫跨11個郡、23個城市,每個地方都想插一腿。這個市要把車站建在自家商圈,那個郡要求修改線路避開學區(qū),連路燈顏色都要投票表決。聯邦、州、地方三級政府層層審批,光協調一個建材采購合同就耗了三個月。
兩任總統更是把項目當成了“政治皮球”。特朗普上臺直接砍了9.29億美元撥款,2025年干脆徹底撤資40億,罵這是“民主黨的燒錢陷阱”。拜登倒是給加了錢,卻非要附加“社會公平審查”,要求施工隊里少數族裔比例達標、工資要高于當地標準,搞得采購流程卡了兩年。
你以為這就完了?真正的“吸血大戲”還在后頭。這160億美元里,真正花在基建上的沒多少,大部分都進了利益集團的腰包。
律師事務所是最大的贏家。征地仲裁要找他們,環(huán)保訴訟要找他們,政府審批出點岔子還得找他們。有人算過賬,這十幾年下來,律師們從項目里分走的錢超過10億美元,比建那座“孤島橋”的錢還多。有個律所專門成立了“高鐵專項團隊”,天天啥也不干,就等著各方打官司,簡直是躺著賺錢。
建筑工會也不含糊。他們跟政府簽了協議,要求工人工資必須比市場價高40%,不然就組織罷工。有次施工隊想找外地工人救急,工會直接拉著人堵在工地門口,舉著牌子喊“搶飯碗就是搶生計”,最后只能乖乖漲工資。
咨詢公司更像是“空氣提款機”。打著“戰(zhàn)略支持”“技術顧問”的幌子,每年抽走項目8%的預算。有份2023年的審計報告顯示,某咨詢公司提交的“技術分析”全是網上抄的資料,連數據都是錯的,照樣拿了幾百萬服務費。
項目內部更是亂成一鍋粥。2015到2020年,承包方換了7次,每次換人都要改設計標準。之前按A標準買的隧道設備,換了承包方改成B標準,12億美元的設備直接扔倉庫吃灰。弗雷斯諾那座高架橋就是這么來的,前一任承包方按老圖紙建,后一任說線路改了,橋建完才發(fā)現接不上主線,10億美元就這么打了水漂。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開工地點的選擇。舊金山到洛杉磯的主線明明需求旺盛、收益高,項目方為了盡快拿到聯邦撥款,非要先干中央谷地的路段。這兒全是農田,人口密度低得可憐,就算建成了也沒幾個人坐。用當地農民的話說:“這不是修高鐵,是在玉米地里建紀念碑?!?br/>現在這截275公里的“縮水版”路段已經燒了160億,還面臨65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加州自己已經扛了82%的投資,財政早就繃不住了。2025年初的民調顯示,53%的加州人對項目徹底失去信心,只有28%的人覺得它能建成。
有人說“美國不需要高鐵,有飛機就行”,這話真站不住腳。美國短途航空早就飽和了,洛杉磯到舊金山的航班經常延誤,機票還越來越貴。而且高鐵一年能減碳1000萬噸,這對要完成環(huán)保目標的加州來說至關重要。
其實不是美國沒技術。馬斯克的隧道能挖,航天飛機能上天,高鐵那點技術難度根本不算事兒。關鍵是這套制度太“卡bug”了。華人學者王旦說得特別到位:中國是“工程型國家”,遇事拿“大錘”解決問題;美國是“律師型社會”,凡事掏“法槌”擋路,把程序看得比結果重多了。
你看中國2008年啟動的京滬高鐵,1318公里,每公里造價1.2億美元,13年就通車了,年減碳1000萬噸。加州這縮水版每公里要花6.6億美元,17年連鐵軌都沒影,環(huán)保目標更是八字沒一撇。
更要命的是產業(yè)鏈空心化。美國早就沒了高鐵制造的配套產業(yè),卻非要搞“美國制造”,要求列車和設備必須本土生產。之前中國公司想合作建西部快線高鐵,就因為這規(guī)定黃了。沒有成熟的產業(yè)鏈,只能到處找零件,標準不兼容、成本高都是必然的。
現在加州高鐵已經成了“制度照妖鏡”。土地私有制、環(huán)保程序、政府分權這些曾經被吹成“民主樣板”的東西,在實打實的工程面前全成了絆腳石。加上兩黨博弈、利益集團吸血,項目每推進一步都像在拆炸彈。
弗雷斯諾的“孤島橋”還在農田里曬著太陽,倉庫里的12億設備還在吃灰,律師和咨詢公司的賬單還在源源不斷地寄來。17年的時間,160億的資金,美國用一場荒誕劇證明:不是高鐵修不起來,是有些東西已經爛到根上了。
至于這項目最后能不能成?沒人說得準。但就算中央谷地的路段能通車,那也只是條“玉米地高鐵”,離當初“改變美國”的夢想,還差著十萬八千里。畢竟,當所有人都在想著怎么分蛋糕時,沒人會在乎蛋糕本身能不能做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