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到在華語樂壇最有影響力的歌手,鄭智化絕對算得上是其中之一,他的受歡迎程度在巔峰時期甚至可媲美香港四大天王。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他有一首歌是用自己的遺書改成的。
那么究竟是哪首歌?當時又發(fā)生了什么?
出身為“不詳”
在許多KTV的昏暗燈光下,總有那么一刻,當熟悉的旋律響起,麥克風會被遞給那個最需要宣泄的人,他或她會用盡全力唱出那句:“這世界我曾經(jīng)來過”。
人們沉浸在這份悲傷的共鳴里,以為它是一首寫給逝去愛情的挽歌,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句歌詞的背后,是一封貨真價實的遺書,一個17歲少年寫給世界的最后告白,你還會用同樣的心情去吟唱它嗎?
這首歌就是鄭智化的《別哭,我最愛的人》,它的故事,遠比旋律本身更加震撼,故事的開端,要從1961年的臺北說起。
鄭智化的降生,并未給家庭帶來太多喜悅,因為他的哥哥剛剛夭折,迷信的長輩們將他的到來視為一種“不祥”,一位寺廟的高僧為他取名“智化”,期望他能用智慧化解人生劫難。
命運的考驗很快降臨,三歲那年,一場高燒因未能及時得到妥善治療,無情地奪走了他雙腿的活動能力,小兒麻痹癥,成了他童年無法擺脫的陰影。
當別的孩子在巷子里追逐嬉戲時,他的世界被禁錮在輪椅上,或是只能靠雙手在地上匍匐爬行,與外界的物理隔絕,反而催生了他內(nèi)心的早慧與敏感,無法出門的日子里,收音機里的音樂、自己摸索的樂器、以及寫在紙上的詩句,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七歲時,母親四處籌錢,終于為他安排了一場腿部矯正手術(shù),那段康復(fù)訓(xùn)練的日子,每一天都伴隨著撕心裂肺的疼痛,但他看著母親期盼的眼神,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整整一年后,他終于可以拄著雙拐,搖搖晃晃地站立起來,重新“行走”于大地,這份來之不易的站立,讓他明白,自己的人生注定與眾不同,唯有拼命讀書,才能贏得尊重。
可命運的殘酷,并不會因為你的努力就此罷手,1978年,17歲的鄭智化為了追隨心儀的女孩,考入了一所并非頂尖的大學(xué)——國立臺北科技大學(xué),他的才華與真誠,最終打動了那個女孩,讓她愿意忽略他身體的殘疾,接受這份感情。
然而,這份純粹的愛戀,卻撞上了現(xiàn)實冰冷的墻壁,女孩的家庭,尤其是她的父親,對此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們無法接受一個家世普通、身體殘疾的女婿。
最致命的打擊發(fā)生在一次公開場合,女孩的父母當著眾人的面,用最刻薄的言語羞辱他:“一個殘疾還想攀高枝!”這句話,像一把淬了毒的利刃,精準地刺穿了他用堅強和自尊筑起的全部防線。
愛情,這根他以為能拽著自己走出泥潭的救命稻草,就這樣被硬生生地斬斷,他的人生信念瞬間崩塌,陷入了重度的抑郁之中,對整個世界都失去了希望。
他決定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在一個本該充滿陽光的年紀,他開始冷靜地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他拿出一個筆記本,在上面寫下了11首充滿絕望的詩,那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遺言。
其中一句寫道:“我在最輝煌的瞬間消逝”,另一句便是后來那句人人皆知的:“這世界我曾經(jīng)來過”,這些文字,在當時并非什么藝術(shù)修辭,而是一個少年最決絕的告別。
經(jīng)典鑄成
就在鄭智化想找機會了結(jié)生命的時候,一個轉(zhuǎn)機出現(xiàn)了,當時,他正在整理房間,在翻一本泛黃的舊雜志時,一行字突然扎進眼里——“為何敢死不敢活”。
這句話像一記重錘砸在他心上,他盯著紙頁愣了半天,突然反應(yīng)過來:自己連結(jié)束生命的勇氣都有,怎么就沒力氣扛過眼前的難?
無論如何,那個17歲的少年活了下來,而那本寫滿死亡詩篇的筆記本,則被他塵封起來,鎖進了記憶的深處。
時間一晃,十年過去了,這十年里,鄭智化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在廣告界憑借驚人的創(chuàng)意和才華聲名鵲起,被人譽為“廣告鬼才”。
1987年,26歲的他創(chuàng)作的一首《給開心的女孩》,意外打動了點將唱片的老板桂鳴玉,從而正式簽約,踏入了音樂行業(yè),次年,他便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老幺的故事》,包辦了其中所有歌曲的詞曲創(chuàng)作,犀利而深刻的風格讓他贏得了“小羅大佑”的美譽。
此時的他,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脆弱無助的少年,而是一個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心智越發(fā)成熟的音樂人。
1988年,就在他籌備第二張專輯《單身逃亡》時,創(chuàng)作靈感卻突然枯竭,陷入了瓶頸,在一個煩悶的下午,他開始整理舊物,無意間翻出了那個塵封已久的筆記本。
當他再次看到17歲時寫下的那首名為《曇花》的遺詩時,十年前那種徹骨的絕望與心碎,瞬間穿越時空,再次將他淹沒。
他幾乎是下意識地坐到了鋼琴前,口中念著當年的詩句,手指在琴鍵上游走,那些曾經(jīng)代表著死亡與終結(jié)的文字,此刻卻與跳動的音符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將這首歌命名為——《別哭,我最愛的人》。
在錄音棚里,當他開始演唱這首歌時,過去的一幕幕再次浮現(xiàn)眼前,當唱到那句“這世界我曾經(jīng)來過”時,他的聲音控制不住地顫抖,情緒完全失控。
誰也沒想到,這原本打算自殺的遺詩,在發(fā)行后,竟火得一塌糊涂。
竟成情歌
人們被它歌詞中那種深刻的悲傷和溫柔的告別所打動,無論失戀、失業(yè),還是身處人生低谷,似乎都能在這首歌里找到一絲慰藉。
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的經(jīng)典,也成了KTV里經(jīng)久不衰的必點金曲,借著這首歌,鄭智化的名氣一下子漲了好多,音樂路越走越穩(wěn)。
長久以來,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一首寫得極好的悲傷情歌,直到2017年,在一檔名為《不凡的改變》的綜藝節(jié)目上,這個隱藏了近三十年的秘密才被揭開。
鄭智化在節(jié)目現(xiàn)場,首次公開承認,這首歌的歌詞,源自于他17歲時寫下的遺書,當他說出這段往事時,幾度哽咽落淚,現(xiàn)場的觀眾和嘉賓無不為之動容。
人們才恍然大悟,那句“曇花一現(xiàn)的溫柔”,并非簡單的愛情比喻,而是一個少年對短暫生命的哀嘆,那句“別哭,我最愛的人”,也從情侶間的告別,升華為一個幸存者對世界的最后眷戀,這首歌,從一首悲傷情歌,變成了一個關(guān)于幸存與堅韌的傳奇故事。
結(jié)語
直到現(xiàn)在,這首歌還是KTV里的熱門,這首承載著他青春傷痛的歌,也在一遍遍地安慰著需要力量的人。
有人失戀了聽它,有人失業(yè)了聽它,都能在那句“別哭,我最愛的人”里,找到一點繼續(xù)走下去的勇氣。
信息源: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首鄭智化》搜狐2018-05-25
《《不凡的改變》鄭智化再唱《水手》 黃小琥蕭煌奇合唱》中國新聞網(wǎng)2017-11-12
《鄭智化《不凡的改變》公開遺書內(nèi)容 現(xiàn)場失控淚崩》國際在線2017-11-11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此文章旨在倡導(dǎo)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dǎo)。如涉及版權(quán)或者人物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