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黑澤明根據美國小說《國王的贖金》拍出了經典犯罪片《天國與地獄》,62年后,他的忠實影迷斯派克·李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重新植根于美國文化語境,并注入貼合當下的時代情緒,使其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表意。
不少影迷認為他輕率粗淺的翻拍消解了原版的嚴肅和深刻性——但或許“輕”正是斯派克·李的核心表達。
《天國與地獄》
故事圍繞一起烏龍綁架案展開,音樂大亨大衛(wèi)·金被綁匪勒索交付贖金拯救兒子,而這筆錢恰好是他買回唱片公司,奪回行業(yè)話語權的重要資金。
為了兒子他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筆交易,隨后卻發(fā)現,綁匪搞錯了對象,誤綁了他好友的兒子。
于是他面臨一個道德抉擇:是鞏固自己一手建立的商業(yè)帝國,還是拯救一個和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男孩?
斯派克·李延續(xù)了原版中三幕式的基本結構:兒子被綁、交付贖金、追捕嫌犯,但他將主角設定為一位非裔音樂制作人,這體現了他一貫的創(chuàng)作思路——拍自己熟悉和熱愛的主題。
比起控訴社會結構的不公,他更愿意立體地呈現非裔社群內部的分裂和自身的弊病。大衛(wèi)·金、好友保羅、辦案警察和綁匪都是黑人,但這并不阻礙他們間巨大的階級分化和思想差異,這再次印證了人類個體巴別塔的悲觀寓言。
全片洋溢著玩樂戲謔的氣質,斯派克·李經常在高潮戲打亂節(jié)奏,回避敘事應有的緊張感。
在大衛(wèi)·金于地鐵交錢換人的重場戲中,導演安排了哄鬧的洋基隊球迷,并將波多黎各音樂節(jié)上歡快的演出與緊張的主線劇情平行剪輯在一起,制造出割裂和荒誕的效果。
這也成為本片被詬病的原因:作為類型片,它的調性不夠統(tǒng)一;作為反類型片,它對于人工智能、社交媒體和流行文化的批判也過于淺顯。
坦誠來講,觀眾很難分清作品中那些輕浮不協(xié)調的效果是導演刻意為之還是拍砸了。
有影評人稱這是斯派克·李電影生涯的“地獄”,其實相比某些還沉浸在藝術家幻夢中的導演來說,這位年近古稀仍然緊跟潮流的老炮兒,已經算體面地老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