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新政的落地像一把“標尺”,既為車企劃定了技術方向,也給消費者的購車選擇埋下了新伏筆。
文丨樂雯萱
圖片丨網(wǎng)絡
這幾天,行業(yè)里對202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新政的討論頗多,政策中,一條對減免稅資格的核心要求格外引人注目,政策規(guī)定: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純電動續(xù)駛里程應滿足有條件的等效全電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對于大多數(shù)正在考慮換車的人來說,新能源汽車早已不是“嘗鮮選項”,只是不少人仍在糾結對于是選“純電還是燃油”,于是增程式車因其“可油可電”的特性,成了很多人的折中優(yōu)選。 然而,增程汽車的電池容量普遍會偏小,原因有兩點:一是電池容量越大,整車質量就會越大,電耗就會越高,出于成本考慮,車企一般不會使用大容量電池;二是底盤空間問題,增程車的油箱和發(fā)動機會占用相當一部分底盤空間,因此電池也不會做得太大。
回溯2020年,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對增程式車型的純電續(xù)航要求僅為50公里,那時新能源汽車尚處于快速擴張、搶占市場份額的階段,一些車企以“增程”為切入點,快速推出增程車型搶占市場。而正因如此,市場上逐漸出現(xiàn)了把增程技術當成“過渡噱頭”的現(xiàn)象。
那么,此次新政的落地就讓人產(chǎn)生了一連串的疑問:100公里的續(xù)航門檻,會不會催生“大電池”成為增程車的標配?大電池確實能延長續(xù)航,但車價會不會跟著漲?車身在變重后,安全和操控會不會受影響?對普通家庭來說,“長續(xù)航”和“性價比”還能不能兼顧?
01
政策導向
剖析這次新能源車購置稅的新規(guī),不難發(fā)現(xiàn),政策的整體方向是在引導行業(yè)轉向高質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說早期的新能源政策是“廣撒網(wǎng)”,鼓勵更多車企和消費者參與進來,那這次的新規(guī),就是“精篩選”,用技術門檻幫消費者把關。
除了100公里等效全電里程的核心要求,新政還針對不同重量的車型細化了能耗標準:整備質量2510kg以下的車型,電能消耗量不能超過對應限值的140%;2510kg及以上的車型,限值放寬到145%。
這種“分類指導”的思路考慮到了不同車型的實際情況:既不會讓大型SUV、MPV因為體重被“一刀切”限制,又能引導車企在提升續(xù)航里程的同時,注重用電效率的提升,在“續(xù)航”和“能耗”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政延續(xù)了對“非汽柴油插電混動車型”的燃料消耗量豁免。這意味著,用甲醇、乙醇等清潔能源的增程車依然能享受政策支持,給了車企更多技術探索的空間。
說到底,政策的調整從來不是“限制”,而是“引導”。從50公里到100公里的續(xù)航提升,從NEDC到WLTC工況的標準切換,本質上是“政策在追著需求跑”。當大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期待從“能開”變成“開好”,政策自然要從“鼓勵普及”轉向“品質保障”。
02
增程車的未來
有人可能會問了:“政策門檻提高了,增程車是不是要被淘汰了?”但在我們看來,答案恰恰相反。
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增程式電動車以116.7萬輛的銷量和78.7%的同比增長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黑馬。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分析,2025年插混(含增程)車型預計銷量將超過800萬輛,占新能源市場近50%的份額。這一比例遠超行業(yè)早期預期,說明增程車的市場需求在不斷增長。
增程技術完美解決了當前純電動車的兩大痛點——續(xù)航焦慮和充電不便。它既保留了電動驅動帶來的平順性和低使用成本,又通過內燃機發(fā)電解決了長途出行問題,這種“雙保險”設計極大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門檻,對于有長途出行需求的用戶來說,增程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早期只有理想、嵐圖等品牌主打增程,現(xiàn)在幾乎所有車企都開始相繼推出增程版本,這說明增程技術正在從高端市場向大眾市場滲透,技術門檻正在降低,供應鏈日益成熟,已經(jīng)能夠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在技術層面,增程車的競爭早已從“續(xù)航長度”轉向了“效率高低”。現(xiàn)在車企比拼的核心是增程器的熱效率,簡單來說就是,燒同樣多的油,能發(fā)更多的電。問界M8的1.5T四缸增程器采用深度米勒循環(huán)技術,熱效率達到了44.8%;奇瑞第五代增程專用發(fā)動機應用于智界R7增程版等車型,熱效率可達到44.5%;深藍S09的新藍鯨HE1.5T超高壓直噴增程器熱效率為44.28%。熱效率越高,就說明長途用油時的油耗越低。
乘聯(lián)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曾說過:“增程車正處于高速增長后的調整期?!边@個“調整”,其實就是市場和技術的雙向篩選。那些靠低成本、短續(xù)航“湊數(shù)”的車型,會逐漸被淘汰;而真正消除續(xù)航焦慮、抓住日常經(jīng)濟需求的車型,會逐漸在細分市場站穩(wěn)腳跟。
03
大電池趨勢
在新政推動下,“大電池”自然也成了增程車市場的關鍵詞。從市場現(xiàn)狀來看,現(xiàn)在已經(jīng)近半數(shù)增程車型的純電續(xù)航突破了200公里,2025年主流增程車型純電續(xù)航普遍突破了300公里,部分高端車型如尊界S800增程版已經(jīng)達到了400公里。明年,零跑、小米等品牌還計劃推出搭載80度電池的增程車,就連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也打算重啟曾被冷落的8系高鎳電池,專門供應混動車型。
大電池的流行,本質上是用戶需求在推著產(chǎn)業(yè)走。有第三方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買增程車的用戶里,有超過91%的增程車主日常會優(yōu)先使用純電模式,發(fā)動機僅在長途或低電量時介入。原因很簡單,家附近就能充電,一度電不到1元,百公里電費也就10塊錢左右,而加一箱油要幾百塊,對比之下,用電的經(jīng)濟優(yōu)勢太明顯。所以對用戶來說,續(xù)航越長,意味著不用頻繁充電,也不用輕易啟動燃油模式,用車體驗越接近純電車。
當然,大電池也不是越大越好,背后還需要考慮成本、重量及安全的權衡問題。首先是成本,電池容量每增加一度,車價就可能上漲幾百甚至上千元。以問界M8增程6座版為例,53.4kW/h的Max+版比37kW/h的Max版指導價要貴3萬元,多出的3萬元,就有可能會讓不少原本心動的消費者開始猶豫。
其次是重量問題。如果繼續(xù)用現(xiàn)在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要實現(xiàn)200公里以上的純電續(xù)航,就需要堆疊更多電芯,有些車型的整備質量甚至會突破3噸。車如果太重,不僅開起來沒那么靈活,還會影響剎車距離,增加安全隱患。
對行業(yè)而言,新政策帶來的不僅是挑戰(zhàn),更是機會。從長遠來看,增程式汽車或許不會成為新能源產(chǎn)業(yè)的“終極方案”,但在當前階段,它是連接“純電未來”和“用戶需求”的重要“橋梁”。而新政的意義,正是在于讓這座“橋梁”更加堅固、更加實用。
小訂過萬“演”了這么久,終于有人戳破了窗戶紙?
20萬訂單與6000輛交付,小米YU7的故事接下來要怎么圓?
為何部委要查“0公里二手車”?因為我們都會變成受害者!
用車遇難題,投訴有門路
轟Party現(xiàn)開啟汽車相關投訴通道
掃描下方二維碼,登錄小程序進行反饋、投訴
您的聲音,我們幫您傳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