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之鄉(xiāng)
全國少有!仙游這一“派”如何煉成?
仙游素有“國畫之鄉(xiāng)”稱號
近現(xiàn)代以來出現(xiàn)了很多杰出畫家
尤其以擅長古典人物畫的李霞、李耕、黃羲
為代表的三位畫家畫法、技巧
形成“仙游畫派”,師者眾多
在全國獨樹一幟 具有非常鮮明的辨識度
也成為仙游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那么,“仙游畫派”究竟如何形成的呢?
閩派傳承——
“仙游畫派”成長的土壤
正當(dāng)明、清代人物畫走向全面衰落之時,福建幾位畫家卻以擅畫人物馳譽畫壇。明代莆田的李在、吳彬、曾鯨,到清代閩西的上官周、黃慎、華喦,盡管他們大多從藝于外地,但其作品的文化品格與藝術(shù)取向所顯現(xiàn)的閩文化基因,以及深受民間文化氛圍影響的痕跡依然十分清晰。
明 李在《萱花圖》冊頁
明 吳彬《羅漢圖軸》
明 曾鯨《人物肖像》冊頁
清 華巖《鐘馗嫁妹》立軸
清 上官周《三老圖》
特別是寧化黃慎人物畫在揚州八怪中所彰顯的閩畫特征,成了市井文化與文人仕子對接的典型,更被后來仙游畫家林肇祺、李霞、李耕、黃羲當(dāng)作初始學(xué)畫的范本,由此賡續(xù)并弘揚了閩派人物畫傳統(tǒng)。
清 黃慎作品
清 黃慎作品
清 黃慎作品
清 黃慎作品
民俗風(fēng)情——
仙游畫派人物畫創(chuàng)作推手
仙游置縣于唐天寶元年,自唐至清,登進士第者六百余人,宋代是仙游科第最為鼎盛時期。豐厚的人文積淀和向?qū)W風(fēng)氣,使當(dāng)?shù)氐拿耖g習(xí)俗也偏于重文尚雅。民間生活中的祝壽、升學(xué)、婚慶、喬遷、開業(yè)等,中堂掛軸便是首選的賀儀,此風(fēng)至今猶熾。由于民間社會和市場力量的托舉,仙游畫壇英才輩出。
李霞 《富貴壽考》
李耕 《螽斯衍慶圖》
黃羲 《獻壽圖》
寺廟宮觀壁畫——
仙游畫派形成的催化劑
重文尚雅之風(fēng)與民間宗教信仰之盛的互動、融合,無疑是仙游畫派形成與成熟的催化劑,其具體實踐基地和過程,便是宗教場所的壁畫。前輩畫家林肇祺、李霞、陳善修、李耕、黃羲、陳薰、張英、周秀廷等都有過畫壁畫的經(jīng)歷。
仙游境內(nèi)的三一教祠是壁畫場地數(shù)量最多的場所,其壁畫題材廣泛、民間與士紳階層結(jié)合最佳,也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由于該教涵儒、道、釋三教精華,眾畫家在三一教祠墻壁上可以圖繪儒家的《忠孝廉節(jié)》、《二十四孝》等歷史故事和名賢高士,道教和佛教的仙佛人物,題材豐富,涵蓋甚廣。
度尾瑞云祠李耕壁畫作品
度尾瑞云祠李耕壁畫作品
度尾瑞云祠李耕壁畫作品
榜頭玉新書院李耕壁畫《十殿圖》
(壁畫原圖過于模糊,故用鄭義先生收藏的同類作品替代欣賞)
周秀廷壁畫作品《十八羅漢》局部
成片的白灰墻壁,成為仙游畫派畫家肆意揮毫的畫板。這些壁畫極具故事性和生動性,迎合了大眾的審美取向,并起到教化作用,
由此,仙游畫派形神兼?zhèn)?、雅俗共賞、注重生活情趣的風(fēng)格特點也水到渠成。
說明|本文為詩意生活美學(xué)編撰,僅限交流學(xué)習(xí),不做商用,感謝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