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曾是無數(shù)人心中的“理想伴侶”——那個風度翩翩的爾康,年輕時候的他曾做出一個決定——不婚不育。
可他父母雙亡后卻自稱“孤家寡人”,連家都沒了,金錢再多名氣再大,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洞。
現(xiàn)在的他后悔當初的決定了嗎?他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一張面具的破碎
周杰的悲劇,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他的骨子里,根本就不是“爾康”。
他出生在西安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性格淳樸、耿直,說話做事不帶拐彎,這種性格在普通人里是優(yōu)點,但在需要八面玲瓏的娛樂圈,卻成了致命傷。
他不懂得那些潛規(guī)則,見到大名鼎鼎的瓊瑤,他不會喊“瓊瑤姐”,而是實誠地叫了聲“阿姨”,拍完《少年包青天》第一部火遍大江南北后,他卻因為覺得第二部的劇本不夠好,直接拒絕出演。
在外人看來,這是耍大牌,是傲慢,但在他自己看來,這只是一個演員對作品最基本的尊重,這些耿直的行為,為他日后的“罪名”打下了地基。
公眾期待他活成爾康的樣子,溫文爾雅,完美無瑕,可周杰偏偏要做他自己,這種性格與人設的巨大沖突,就像一顆定時炸彈。
引爆這顆炸彈的,是2004年林心如在綜藝上的一段話,她說,拍吻戲時周杰曾試圖用舌頭頂開她的牙齒。
這句話的殺傷力是核彈級的,它精準地擊碎了“爾康”深情專一的那個形象,觀眾的憤怒排山倒海,他們不是在討伐一個演員,而是在哀悼自己心中完美角色的幻滅。
一時間,“好色”、“不尊重女性”的標簽死死地貼在了他身上,商業(yè)代言紛紛解約,合作方避之不及,他正值上升期的事業(yè)瞬間停滯。
從此,周杰就被架在了輿論的審判席上,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無論他做什么,都會被惡意解讀,鄭佩佩明明說他只是因為勞累偶爾遲到,話到了媒體嘴里,就成了“經(jīng)常遲到耍大牌”。
2008年那場車禍,他明明報了警,在原地等待了二十多分鐘,因對方遲遲未到才留下聯(lián)系方式離開,卻被報道成“肇事逃逸”。
他曾在社交平臺上為自己辯解,但聲音微弱,瞬間就被輿論的浪潮淹沒,很多年后,林心如解釋說當時年紀小,可能存在誤解,但一切都晚了。
那張屬于“爾康”的完美面具已經(jīng)被公眾親手撕碎,面具之下的那個真實的周杰,也被一同放逐出了主流視野。
親手筑起的心墻
如果說輿論的審判是被動的放逐,那周杰后來選擇不婚不育、離群索居,更像是一場主動的自我放逐,這堵將自己與世界隔開的心墻,是用一次次信任的崩塌和無法承受的生離死別筑成的。
信任的裂痕最開始來自他最熟悉的環(huán)境,當“強吻”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時,他感受到的是一種可怕的孤立,整個劇組似乎沒有人站出來為他說一句話。
這種同行間的冷漠,讓他第一次嘗到了人情的冰冷,緊接著愛情也給了他沉重一擊,拍攝《還珠格格》時,他有一個深愛的女友。
在臺灣為劇集做宣傳時,他突然收到了女友的分手短信,他不顧所有人的勸阻,像個瘋子一樣立刻買機票飛回大陸,試圖挽回這段感情。
結果呢?愛情沒能挽回,他還被外界扣上了“臨陣脫逃”、不敬業(yè)的帽子,他為了愛情奮不顧身,換來的卻是人財兩空和事業(yè)上的又一重創(chuàng)。
這些經(jīng)歷,讓他對同事、對伴侶的信任,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動搖,而最終讓這堵心墻徹底封死的,是至親的離去。
2016年他的父親病逝,他后來回憶,在火葬場看到父親被推進去的那一刻,自己全身都在不受控制地發(fā)抖。
五年后,母親也走了,這一次他甚至提前準備了一雙隔熱手套,癡癡地想在母親火化后,親手觸摸一下她的骨灰。
這種與至親生離死別的痛苦,是撕心裂肺的,是刻骨銘心的,它成了壓垮周杰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怕了,他怕再次經(jīng)歷這種極致的痛苦,為了避免再次失去,他選擇從一開始就不再擁有。
不結婚不生子,這樣就不會再有最親密的人離他而去,他用這種近乎決絕的方式,完成了對自己最徹底的情感放逐。
在泥土里重生
淡出娛樂圈,選擇孤獨生活的周杰并沒有沉淪,他只是換了一種活法,在雙重的放逐中為自己重建了一個精神家園,他把目光從浮華的舞臺轉向了腳下堅實的土地。
他歸隱田園當起了農民,這并非一種逃避,而是一種對掌控感的追尋,在娛樂圈他無法控制輿論的走向,無法左右人心的變化,但在田野里,一切都變得簡單、真實。
你付出多少汗水,土地就會給你多少回報,這種確定性,治愈了他在人際關系中受到的傷害,除了耕耘土地,他還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中。
這或許是受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他心里就有一顆善良的種子,2004年他就為改善甘肅的教育條件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
他不是簡單地捐錢了事,而是先后五次飛到當?shù)?,親自監(jiān)督工程,甚至連孩子們的課桌椅都是他一張張?zhí)暨x的。
2008年汶川地震,他也是第一時間就捐了10萬元,他會組織活動去關心留守兒童,去慰問烈士的家屬。
這些被幫助的孩子,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他精神的延續(xù)。他選擇了不育,卻將那份父愛與責任,投射到了更廣闊的社會層面。
結語
周杰的人生像一部充滿反轉的戲劇,他從被輿論放逐到主動選擇自我放逐,最終在土地的耕耘與無聲的奉獻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
他沒有成為世俗意義上家庭美滿的成功者,甚至在訪談中勸誡年輕人要珍惜與父母的時光,因為父母的愛最無私。
他的選擇給所有信奉不婚不育的人上了一課:當一個人主動切斷了最親密的關系,就需要找到一個更強大的精神支點,來對抗生命終將面對的孤獨。
金錢再多,名氣再大,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洞,周杰用他的前半生證明了這一點,也用他的后半生,詮釋了如何在失去一切后,為自己重建生命的意義。
那個曾經(jīng)的“理想伴侶”,最終沒有和任何人相伴,卻以一種另類的方式,與這片土地和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達成了和解。
參考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