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 年十月,北京皇城西安門內(nèi),三百斤的銅缸被火烤得通紅。
缸里傳出朱高煦的嘶吼,聲音越來越弱,最后只剩滋滋的焦響。朱瞻基站在一旁,面無表情 —— 這個曾多次救過朱棣、差點搶走他皇位的二叔,終究還是以最 “熱烈” 的方式落幕。
沒人否認(rèn)朱高煦的本事。靖難時他是先鋒,敢沖敢殺;軍中威望高,連老將都服他。可他偏偏兩次錯過近在眼前的皇位,最后落得如此下場。不是他不行,是朱高熾父子,實在太強(qiáng)。
一、靖難功臣:朱棣那句 “你哥身體不好” 的承諾
1399 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朱高煦是第一個翻身上馬的。
那時他才二十歲,卻像頭猛虎。白溝河之戰(zhàn),朱棣被南軍包圍,眼看要被活捉,朱高煦帶著數(shù)千騎兵殺進(jìn)來,連斬南軍兩員大將,硬生生把朱棣救了出來。
東昌之戰(zhàn)更險,朱棣的帥旗被砍倒,大軍潰散。又是朱高煦,從亂軍中找到朱棣,護(hù)送他殺出重圍。朱棣拍著他的背,喘著氣說:“你哥身體不好,將來這天下,還得看你。”
這句話,成了朱高煦的執(zhí)念。他以為,只要幫朱棣打下江山,太子位就該是他的。畢竟大哥朱高熾,胖得連馬都騎不上,怎么看都不像能當(dāng)皇帝的人。
可他忘了,朱棣是皇帝,說話從來不算數(shù)。1402 年朱棣登基,立太子時,卻選了朱高熾。朱高煦不服,去找朱棣理論,朱棣只說:“你功勞大,朕知道。先去云南當(dāng)漢王,將來再給你補(bǔ)償?!?/p>
云南偏遠(yuǎn),朱高煦怎么肯去?他賴在南京不走,還故意找朱高熾的麻煩。解縉是朱高熾的支持者,朱高煦就天天在朱棣面前說解縉的壞話,最后解縉被關(guān)進(jìn)大牢,凍死在雪地里。
那時的朱高煦,滿腦子都是 “搶太子位”。他在府里養(yǎng)了幾千私兵,出門用的儀仗比太子還闊氣。朱棣看在眼里,卻沒真罰他 —— 畢竟這個兒子,曾多次救過自己的命。
二、第一次錯過:沒等朱棣死在榆木川
1410 年起,朱棣開始親征漠北,一共去了五次。
每次出征,朱棣都想帶朱高煦。朱高煦能打仗,在軍中威望高,帶上他既能穩(wěn)定軍心,也能讓他多立些功。可朱高煦沒耐心,他覺得朱棣在故意 “晾” 他,天天抱怨 “父皇說話不算數(shù)”。
1417 年,朱棣又要親征,讓朱高煦留在南京。朱高煦干脆鬧脾氣,說 “云南太遠(yuǎn),我不去;南京待著憋屈,我要回北平”。朱棣被他纏得沒辦法,只好把他封到樂安(今山東惠民)—— 離北京近,也離朱高熾的勢力遠(yuǎn)些。
這一去,朱高煦就錯過了最關(guān)鍵的機(jī)會。
1424 年,朱棣第五次親征,在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多倫)病逝。臨死前,他身邊只有楊榮、金幼孜幾個文臣。這些人怕朱高煦趁機(jī)作亂,干脆秘不發(fā)喪,把朱棣的遺體裝在錫棺里,每天照樣上膳、奏事,慢悠悠地往北京趕。
等朱高煦得到消息時,朱高熾已經(jīng)在北京穩(wěn)住了局面 —— 他早就安排好親信接管了京營兵權(quán),還讓楊榮帶著遺詔快馬回京,先一步登基。
朱高煦當(dāng)時在樂安,手里有護(hù)衛(wèi),軍中還有不少老部下。要是他沒被封去樂安,跟著朱棣親征,朱棣一死,他手里握著北伐大軍,直接帶兵回北京,朱高熾根本沒機(jī)會繼位。
可他偏沒等。他嫌朱棣反復(fù),嫌等待太煎熬,最后把自己逼到了樂安這個小地方,眼睜睜看著朱高熾坐上龍椅。
三、朱高熾的軟刀子:用親情磨掉他的反心
朱高熾登基后,沒找朱高煦算賬,反而主動示好。
他派太監(jiān)去樂安,給朱高煦送了一堆金銀珠寶,還傳口諭:“二叔當(dāng)年救過父皇,功勞大。以前的事,咱不提了?!?接著又下旨,把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封為世子,其他兒子都封郡王 —— 這是給足了朱高煦面子。
朱高煦本來都準(zhǔn)備好了。他在樂安囤了糧食,偷偷造了兵器,就等朱高熾登基不穩(wěn)時起兵??芍旄邿脒@一手 “親情牌”,打得他措手不及。
他猶豫了。畢竟是親哥哥,要是真刀真槍打起來,天下人會說他 “手足相殘”。而且朱高熾已經(jīng)穩(wěn)住了朝廷,文臣都站在他那邊,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順。
最后,朱高煦把兵器藏了起來,把糧食分給了百姓 —— 第一次謀反,就這么無疾而終。
沒人知道朱高熾當(dāng)時怎么想的。但后來的史家都夸他 “仁厚”,其實這仁厚里全是謀略。他知道朱高煦勇猛,硬拼會兩敗俱傷;不如用好處拉攏,用親情牽制,讓朱高煦主動放棄謀反。
朱高熾當(dāng)了十年太子,早就學(xué)會了 “忍”。朱棣多次想廢他,他都能頂住壓力,不抱怨、不反抗,默默把事情做好。這種隱忍,是朱高煦永遠(yuǎn)學(xué)不會的。
四、第二次錯過:截殺朱瞻基時,他偏要 “面子”
1425 年五月,朱高熾突然暴斃。
消息傳到樂安,朱高煦拍著桌子笑了 —— 太子朱瞻基在南京,離北京兩千多里路。只要在半路上截殺了他,皇位就是自己的。
他立刻派了心腹,埋伏在朱瞻基回北京的必經(jīng)之路上??伤噶藗€致命的錯:怕被人說 “欺負(fù)侄子”,只敢偷偷派人,沒動用手里的全部兵力。
他以為,幾個刺客就能搞定朱瞻基??伤?,朱瞻基不是朱允炆 —— 那個 13 歲就跟著朱棣親征漠北、在九龍口被瓦剌包圍都能殺出來的侄子,怎么可能沒防備?
朱瞻基早就收到了母親張皇后的密信,知道朱高煦會截殺。他沒走官道,繞小路,從良鄉(xiāng)偷偷進(jìn)了北京。等朱高煦的刺客反應(yīng)過來時,朱瞻基已經(jīng)在皇宮里接受了遺詔,登基稱帝了。
朱高煦得知消息,氣得把茶杯摔了。他明明有機(jī)會 —— 樂安離濟(jì)南近,他要是帶兵封鎖黃河渡口,再派大軍追殺,朱瞻基插翅難飛??伤?“面子”,怕落下 “弒侄” 的罵名,最后眼睜睜看著朱瞻基坐穩(wěn)了皇位。
這一次錯過,徹底斷了他的皇帝夢。
五、朱瞻基的 “捧殺”:你以為的軟蛋,其實是獵人
朱瞻基登基后,對朱高煦比朱高熾還 “好”。
朱高煦上書,說要 “整頓吏治”“減輕賦稅”,提了四條建議。朱瞻基看完,立刻下旨:“二叔說得對,這四條都照辦,還要賞二叔一千兩銀子。”
后來朱高煦又提要求,要增加護(hù)衛(wèi)、擴(kuò)建王府。朱瞻基還是答應(yīng),連眉頭都不皺。宮里的人都說:“新皇帝太軟弱,被漢王拿捏住了?!?/p>
朱高煦也這么覺得。他看著朱瞻基事事順著他,越發(fā)覺得這個侄子沒本事 —— 不就是跟著朱棣打了幾場仗嗎?真要動起手來,肯定不是自己的對手。
可他不知道,朱瞻基這是 “捧殺”。他早就看穿了朱高煦的心思,故意順著他,讓他越來越驕縱,越來越輕敵。
朱瞻基還悄悄做了準(zhǔn)備。他讓夏原吉整頓財政,把國庫的銀子都?xì)w攏好;讓張輔訓(xùn)練京營,把兵權(quán)牢牢抓在手里;甚至派人去樂安,摸清了朱高煦的兵力部署。
朱高煦一點都沒察覺。1426 年八月,他終于忍不住了,扯起 “清君側(cè)” 的大旗,說要 “鏟除奸臣夏原吉”—— 和當(dāng)年朱棣 “清君側(cè)” 的套路一模一樣。
他聯(lián)絡(luò)了山東都指揮靳榮,在衛(wèi)所里搶馬匹、發(fā)兵器;還派人去找英國公張輔,想讓張輔當(dāng)內(nèi)應(yīng)。張輔是靖難功臣,平定過安南,威望極高。要是張輔肯幫他,大事就成了。
可張輔直接把他的使者綁了,送到朱瞻基面前。與此同時,在山東守孝的御史李浚,改名換姓從小路跑到北京,把朱高煦謀反的消息全盤告訴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牌,還沒出完,就被朱瞻基看光了。
六、御駕親征:朱高煦才懂,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朱瞻基收到消息,沒慌。他召來大臣,說要御駕親征。
楊榮等老臣都勸:“陛下何必親自去?派薛祿或張輔去就行?!?朱瞻基搖頭:“二叔在軍中威望高,別人去鎮(zhèn)不住。我去,才能穩(wěn)住軍心?!?/p>
其實他還有一層意思 —— 朱棣靠 “靖難” 得國,朱高煦現(xiàn)在也學(xué) “靖難”,要是派大臣去平叛,師出無名。他親自去,既能彰顯自己的正統(tǒng),又能鼓舞士氣。
大軍出發(fā)前,朱瞻基還寫了封信給朱高煦,說 “二叔要是回頭,朕就當(dāng)什么都沒發(fā)生”。這不是妥協(xié),是攻心 —— 他要讓樂安城里的人知道,皇帝是仁厚的,謀反的是朱高煦。
朱高煦聽說朱瞻基親征,慌了。他本來以為朱瞻基會躲在北京,派個將軍來應(yīng)付;沒想到這個侄子敢親自來,還帶了十萬大軍。
他沒了主意。有人勸他 “出兵濟(jì)南,占據(jù)險要”,有人說 “南下南京,另立朝廷”,可他都沒聽。他一輩子只會沖鋒陷陣,真到了指揮大軍的時候,卻慌了手腳。
最后,他竟龜縮在樂安城里,不敢出去。
朱瞻基的大軍很快圍住了樂安。他沒急著攻城,而是讓人往城里射勸降書,上面寫著:“誰能活捉朱高煦,賞黃金千兩,封侯爵?!?/p>
城里的人本來就不想謀反,看到勸降書,更是人心惶惶。有人偷偷摸出城門,向朱瞻基投降;還有人磨著刀,想趁夜去抓朱高煦。
朱高煦知道,自己輸了。他趁著夜色,把私藏的兵器、往來的密信全燒了,然后寫了封投降書,求朱瞻基饒他一命。
第二天早上,朱高煦光著膀子走出城門,跪在地上請罪。他身后的六百多個親信,全被朱瞻基下令處死;一千五百多人被流放,七百多人被削為庶人。只有他,被帶回北京軟禁。
七、銅缸之死:朱高煦的最后一絲倔強(qiáng)
被軟禁的日子,比死還難受。
朱瞻基沒虧待他,吃穿用度都按王爺?shù)囊?guī)格來。可朱高煦是個能打仗、能騎馬的人,現(xiàn)在卻被關(guān)在小院子里,連出門都要被人盯著。他像被關(guān)在籠子里的老虎,一天天變得暴躁。
1426 年十月,朱瞻基來看他。朱高煦看著這個奪走他皇位的侄子,突然生出一股惡氣 —— 他伸出腳,趁朱瞻基不注意,把他絆倒在地。
天子摔跤,是天大的事。朱瞻基爬起來,終于動了殺心。他讓人搬來一口三百斤的銅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
朱高煦力氣大,竟把銅缸舉了起來,還想往外沖。朱瞻基徹底怒了,下令在銅缸周圍架起柴火,點火。
火越燒越旺,銅缸漸漸變紅。缸里的嘶吼聲越來越弱,最后沒了動靜。等火滅了,銅缸掀開,里面只剩一堆焦黑的骨頭。
朱瞻基沒停手,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妻子、兒子全殺了 —— 他要徹底斷了朱高煦的根。
消息傳到各地藩王耳朵里,沒人敢說話。趙王朱高燧主動交出護(hù)衛(wèi);其他藩王也紛紛上書,說 “愿意遵守朝廷規(guī)矩”。朱瞻基趁機(jī)下旨,削了所有藩王的兵權(quán):不準(zhǔn)干預(yù)地方行政,不準(zhǔn)和朝臣聯(lián)姻,不準(zhǔn)私自進(jìn)京,連出城祭祖都要報備。
從那以后,明朝的藩王成了 “富貴閑人”,再也沒能力威脅皇權(quán)。而這一切,都是用朱高煦的命換來的。
八、不是他不行,是對手太強(qiáng)
后人說起朱高煦,總說他 “急功近利”“缺乏謀略”。可沒人否認(rèn),他是個厲害角色。
靖難時,他是朱棣的左膀右臂;軍中威望,連張輔都要讓他三分;要是他能多些耐心,多些謀略,未必不能坐上皇位。
可他偏偏遇到了朱高熾父子。
朱高熾看似軟弱,卻懂隱忍、會拉攏人心。他用十年太子生涯,贏得了文臣的支持,穩(wěn)住了朝廷;登基后又用親情牌,磨掉了朱高煦的反心。他的 “仁”,是最厲害的武器。
朱瞻基更不用說。他從小跟著朱棣學(xué)打仗、學(xué)治國,既有朱高熾的仁厚,又有朱棣的狠辣。他懂 “捧殺”,會 “攻心”,還敢御駕親征。朱高煦的那些手段,在他面前,根本不夠看。
朱高煦的悲劇,不是他不行,是他的對手,實在太強(qiáng)。就像一頭猛虎,遇到了兩只更狡猾、更強(qiáng)大的獅子,再兇,也只能落得慘敗的下場。
如今,北京皇城的銅缸早就換了一批又一批。沒人再記得,那個曾在靖難戰(zhàn)場上叱咤風(fēng)云的漢王,曾在這缸里,發(fā)出過最后的嘶吼。只有史書上那寥寥幾筆,記錄著他的輝煌與落幕,提醒著后人:在權(quán)力的游戲里,光有本事不夠,還得有對手的 “強(qiáng)”,和自己的 “穩(wě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