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與美食,請關(guān)注+置頂我,謝哈
好吃的人,哪兒都想去
來了,坐會,喝杯茶。
穿過潮州老城喧鬧的菜市場,一陣霸道的鑊氣突然從巷口竄出來——不是那種精致餐廳的香,是帶著鐵鍋焦香、豬油葷香、還有點(diǎn)煙火嗆人的實(shí)在香氣。
循香拐進(jìn)窄巷,鐵皮搭的簡易棚下,兩口燒得通紅的鐵鍋正"滋滋"唱著歌,這就是老饕們口耳相傳的"阿具炒粿條"。
"阿叔,兩碗粿條!"
熟客還沒進(jìn)門就扯開嗓子喊。灶臺后那個穿著沾著油漬白背心的男人頭也不抬,手腕一翻,竹鏟在鐵鍋里劃出銀亮的弧線,"鏘鏘鏘"的金屬碰撞聲比任何招呼都管用。
這是阿具叔,握了二十多年炒勺的"粿條魔術(shù)師"。
"阿妹第一次來?"門口的阿姨眼尖,麻利地抽出塑料凳,"今天有新鮮竹筍和草菇,牛肉也是今早剛宰的。兩個人點(diǎn)一份炒粿條配碗湯就夠啦!"
她嗓門亮得像鍍了層金,手里的點(diǎn)菜本寫得密密麻麻,卻從沒記錯誰要加辣誰不吃蔥。
這對夫妻搭檔,一個在煙火里掌勺,一個在人群中穿梭,默契得像左右手。
若說這家店的靈魂,當(dāng)屬那盤讓熟客魂?duì)繅艨M的牛肉炒粿條。
阿具叔的手法堪稱表演:先將雪白的粿條扔進(jìn)燒到冒煙的鐵鍋,猛火快炒三十秒,粿條在鏟下翻著跟頭,邊緣迅速染上焦糖色;接著轉(zhuǎn)文火慢煎,用鏟子將粿條壓成圓餅狀,聽著"滋滋"的油響,直到外圍形成一層薄脆的"黃金甲"。
"看好咯!"阿叔突然將鐵鍋高高顛起,粿條在空中劃出完美的弧線,落下時精準(zhǔn)疊成圓餅。頂上"嘩"地澆上現(xiàn)炒的竹筍牛肉,翠綠的竹筍脆嫩得能掐出水,牛肉片薄如蟬翼,醬汁順著粿條的紋路緩緩滲透——這哪里是炒菜,分明是場舌尖上的芭蕾。
夾起一塊送進(jìn)嘴里,先是"咔嚓"一聲脆響,焦香的外殼裂開,內(nèi)里的粿條卻軟糯得像云朵,帶著豬油的潤香和鐵鍋特有的煙火氣。
竹筍的清爽中和了油脂的厚重,牛肉雖然不算驚艷,卻恰好成為粿條的最佳配角。一口下去,脆、軟、香、鮮在嘴里炸開,讓人忍不住連筷子都要嚼一嚼。
"湯來咯——"
阿姨端著兩碗熱氣騰騰的豬雜湯過來,草菇在奶白的湯里浮沉,豬雜切得均勻,撒上翠綠的香菜。
"這湯要配著粿條吃,解膩!"她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埋頭苦吃,仿佛自家孩子回家吃飯。
空調(diào)房里坐滿了食客,有人邊吃邊聽隔壁桌大叔講古,有人舉著手機(jī)拍阿叔顛鍋的絕技,還有小屁孩捧著碗湯蹲在門口,吸溜吸溜喝得滿臉通紅。
這里沒有精致的菜單,沒有花哨的擺盤,卻有著最動人的生活氣息——阿叔的炒勺聲、阿姨的招呼聲、食客的談笑聲,混著粿條的香氣,釀成了潮州老城最鮮活的滋味。
結(jié)賬時看著賬單:牛肉炒粿條35元,草菇豬雜湯25元,兩個人吃到肚皮滾圓才花了60塊。阿姨塞來兩顆薄荷糖:"下次來早點(diǎn),阿叔中午炒到兩點(diǎn)就收攤咯!"
走出巷口回頭望,鐵皮棚下的煙火依舊升騰?;蛟S正如熟客們說的:"潮州的炒粿條店多如牛毛,但阿具家的這盤,藏著只有老饕才懂的暗號——那是二十年火候炒出來的鑊氣,是夫妻搭檔的默契,更是市井生活里最踏實(shí)的幸福感。"
畢竟,千人千味,總有人愿意為這一口煙火氣,穿越半個老城而來。
地址:環(huán)城北路濱江雅居旁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帶你吃遍五洲四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