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2024年10月10日,在浙江省縉云縣加入舞龍隊伍的智利青年歷史學家卜睿哲。
世界中國學正在經(jīng)歷一場由青年引領的革命。他們不再滿足于書齋中的文本解讀,而是跨越山海、走進田野,在行走中,在傳統(tǒng)與數(shù)字,在官方與民間,在東西方交匯處,重新尋找“中國是什么”的答案。
中國,的確在年輕人眼中變得更具吸引力。英國政治評論員馬丁內(nèi)斯指出,中國在扶貧、生態(tài)文明與和平外交方面的實踐,正成為西方年輕一代的參照系?!澳憧梢栽诒本┗蛏虾W吆镁茫瑓s看不到街上有垃圾……孩子們在公園玩耍,老人在打太極。這些細節(jié)讓人感到:中國才是未來?!?/p>
然而,吸引力并不自動轉(zhuǎn)化為理解力。真正的理解必須回到文明的深處,即便最前沿的數(shù)智技術也是如此。香港大學人文實驗室助教車柱沆(Javier Cha)表示:“相當多的學者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建模和早期版本的計算機。回顧歷史是非常重要的。”而來自意大利米蘭大學的博士生、自由譯者喬影以《黑神話:悟空》為例,闡釋“中華性”是一個不斷被青年參與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他認為該游戲之所以能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有效媒介,正因為根植于《西游記》等經(jīng)典文本積淀的“文化資本”,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當代轉(zhuǎn)化。
回到文明深處不意味著回到書齋。中國學不是象牙塔中的學術,而是走出來的學術。智利青年歷史學家卜睿哲(Renzo Paolo Burotto Pinochet)實地走訪中國浙江省縉云縣農(nóng)村,去到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韋中津農(nóng)業(yè)合作示范村。行走讓他明白,學者需要用自己的知識去改變?nèi)嗣竦纳?,而中國讓他看到這種可能。張仲思也回憶20年前在中國各地旅行查檔案做田野調(diào)查的日子。這種真實的觀察,成為他投身漢學研究最初的動力。
行走中的青年學者相遇之時,便成全了人與人之間的中國學。青年華裔泰國學者洪文發(fā)(Sittithep Eaksittipong)在跨越太平洋的學術旅程中,遇見一位讀過他著作的中國外交官,至今仍互相答疑。如何展示一個真實、多元、有溫度的中國,或許是未來中國學的挑戰(zhàn)之一。世界青年們正跨越屏幕與國界,回到鏡子般干凈明亮的人的本質(zhì)中去,尋找真實個體,看見有溫度的中國。
原標題:《上觀連珠評④便成全了人與人之間的中國學 | 世界中國學大會》
欄目主編:王珍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蔣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