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逃票、免費蹭吃、公然辱罵店員,一位中國大學生博主打著“2500元12天”甚至“100元游大阪”的旗號,原本想在日本上演一場“極致窮游”,卻不料將個人丑態(tài)演變?yōu)橐粓隹鐕吧缢馈敝辈ァ?/p>
當信任成了免費午餐
這位博主的“省錢”邏輯,并非源于信息差或生活智慧,而是建立在一種危險的認知錯位之上:他把現(xiàn)代社會賴以運轉的信任契約,當成了可以肆意利用的系統(tǒng)BUG。
在日本許多地鐵線路的出站口并沒有設置實體閘機,依靠的是一套“信用乘車”的社會默契。
當他發(fā)現(xiàn)這一點后,非但沒有感嘆社會的高度互信,反而興奮地向鏡頭前的觀眾暗示,這里存在著逃票的可能。
這種心態(tài)是將公共善意視為可供收割的韭菜,他把這種基于公民自覺的機制,輕蔑地解讀為規(guī)則的漏洞,暴露出一種極其短視的工具化思維。
這種思維模式貫穿了他的整個旅程,在一家餐廳,他無視店員先點餐的提醒徑直坐下,目的明確:只為了喝夠店家免費提供的茶水,喝完之后他便若無其事地起身離開,未做任何消費。
同樣的操作也發(fā)生在了水果店,商家為了促銷而設置的“免費試吃”服務,在他眼里成了“免費自助餐”。
他不僅大快朵頤,甚至用自己沾滿口水的牙簽,在公共試吃盤里反復扎取不同的水果塊,還美其名曰為身體“補充維生素”。
一場為流量定制的丑態(tài)
這一切出格的行為,并非簡單的素質低下,而是一場為博取眼球而精心設計的“冒犯式表演”,在流量就是一切的互聯(lián)網(wǎng)邏輯下,爭議本身就是商品,尷尬也能變現(xiàn)成資本。
在安靜得近乎壓抑的日本地鐵車廂里,他抓住扶手像猴子一樣大幅度地擺動身體,引來周圍乘客側目。
他不僅不以為恥,反而對著鏡頭洋洋得意地大聲說話,嘲笑其他人的安靜,這哪里是無心之失,分明是為了制造戲劇沖突而刻意為之的舞臺劇。
在大阪的一家便利店里,他要求店員加熱一份食物,在遭到拒絕后,立刻情緒失控,用日語中的低俗詞匯對店員進行辱罵。
這種過激的反應,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就是為了所謂的流量,而在這里肆意妄為,抹黑國人的形象。
一個人丟臉一群人買單
如果說這場鬧劇只停留在個人網(wǎng)絡空間,那最多算是一場低劣的自我炒作。
但是在跨國信息傳播的放大鏡下,一個個體的網(wǎng)絡表演,很快就被抽離其個人背景,最終演變?yōu)閷σ粋€群體的污名化攻擊。
日本《產經(jīng)新聞》的報道,并沒有將此事當作一個孤立的網(wǎng)紅丑聞,在報道中媒體特別強調了其“中國年輕人”的身份標簽,這個標簽直接將博主個人的不端行為,死死地釘在了群體的形象板上。
事件迅速在日本的網(wǎng)絡論壇上發(fā)酵,掀起了關于“中國游客禮儀”的新一輪廣泛討論,這個案例也成為了許多人用來佐證并強化負面刻板印象的新“證據(jù)”。
過去十年來,無數(shù)人為改善“爆買大叔”、“吵鬧大媽”等刻板印象所付出的努力,也因為這樣幾個而付之東流。
網(wǎng)絡上的點贊和粉絲數(shù),永遠無法成為逃避現(xiàn)實世界規(guī)則的擋箭牌,當海關官員翻開你的護照時,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你個人,還有這本護照背后所承載的國家信譽。
因為少數(shù)人的不當行為,讓整個群體的信譽受損,這代價未免太過沉重。
每一個走出國門的人都應該記住,無論鏡頭是否在記錄,你的每一個舉動,都在書寫著你看世界的姿態(tài),以及世界看你的方式。
文章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