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上午10點,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古林街道欣欣社區(qū)的互助食堂廚房里,蒸汽氤氳,志愿者王淑芹與姐妹們將最后一批饅頭揉好、放入蒸屜。另一邊,幾位志愿者已將菜和豆腐切好,開始準備輔料。廚房外漸漸熱鬧起來——老人們帶著保溫飯盒,或騎三輪車,或乘電動輪椅,或步行,陸續(xù)進入大院。
86歲的韓士貴老人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到達。他先給窗臺上的幾盆花澆上水、擦干凈窗臺,隨后便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看起書來。其他老人則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或坐在院子里的長椅上瞇著眼享受陽光。
欣欣社區(qū)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qū),90歲以上老人23位,80歲至90歲老人128位。“吃飯難”,曾是困擾不少家庭的現(xiàn)實問題。2023年8月,古林街道與欣欣社區(qū)將一處辦公用房改造成互助食堂,并委托社會組織康樂老年之家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運營,為社區(qū)內80歲以上老人、低保戶、低保邊緣戶、殘疾人群等提供免費午餐。
“家里就我們老兩口,以前一做飯就發(fā)愁?,F(xiàn)在好了,出門走幾步就能吃上免費的熱乎飯!”85歲的王爺爺一邊把裝好飯菜的保溫盒掛上三輪車車把,一邊感慨。老人們說笑著相互揮手道別,院子里洋溢著溫馨融洽的氣氛。
欣欣社區(qū)的成功模式,源自約兩公里外港電社區(qū)的先行探索。港電社區(qū)老年人占比超過八成,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68位。早在2020年初,街道和社區(qū)便把閑置幼兒園改造成互助食堂,同樣由“康樂老年之家”負責日常管理。大港電廠等愛心企業(yè)免費提供水、電、暖,社區(qū)居民紛紛捐贈米、面、油等物資。老人們還在院里開辟小菜園,補充食堂食材。這里沒有專業(yè)廚師,做飯的都是本社區(qū)六七十歲的“年輕”志愿者,不取分文,自愿服務。
高齡老人們也并不只是接受幫助。記者采訪時,遇到高憲娥老人用三輪車拉來一袋面粉和自家種的大蔥;白書清老人送來四個自己種的大冬瓜;張來順老人則提來兩桶醬油……甚至一些從不來打飯的居民也伸出援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年紀輕的幫助年紀大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ブ程貌粌H解決了高齡老人的就餐難題,幫他們重建社會連接,也讓志愿者在奉獻中重拾自我價值,鄰里關系愈發(fā)融洽。
彼此見面,都會心安。志愿者熟悉每位老人的住處,如果哪位老人沒打招呼也沒來打飯,志愿者和社工便會立即打電話或上門探望。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見》正式出臺,“五社聯(lián)動”上升為國家政策安排。從一頓熱飯,到一番暖心閑聊;從送上門的暖心餐,到日常的安全守望……五年來,上述兩個互助食堂日均服務超220人次,成為社區(qū)、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qū)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lián)動”機制落地生根的生動樣本。
記者 姜寶成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