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哭!洛陽十大非遺美食,吃一口想三天
洛水湯湯,把泥沙堆成洛陽城。
六千年前,偃師二里頭的夯土臺基就立在這兒,青銅爵里晃著最早的王朝微光,
這是考古隊鐵鏟下刨出的實據(jù)。
后來周人遷鼎,九尊青銅巨獸壓得洛河岸邊的土路直喘氣,
“宅茲中國” 的銘文刻在何尊上,成了 “中國” 二字最早的見證。
東漢太學(xué)里,三萬弟子捧著竹簡讀得汗流浹背,
蔡倫在宮里把樹皮煮成紙,從此字不再只刻在骨頭石頭上。
到了唐代,洛陽城里胡商的駱駝隊踩過定鼎門,
武則天把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雕得眉眼彎彎,佛光是她骨子里的底氣。
如今老城里的湯館還冒著熱氣,
早上六點,喝牛肉湯的人捧著粗瓷碗,辣椒油漂在湯上像團火。
應(yīng)天門的燈光亮起來時,仿唐的侍女提著宮燈走過,
影子落在青石板上,和千年前的宮娥重疊在一起。
這座城,骨頭里都是歷史,卻還在煙火里活著。
今天,跟諸位聊聊洛陽的非遺美食……
洛陽牛肉湯
從東漢光武帝劉秀說起。
他微服出巡時,在西華門聞香尋到民宅老者熬的牛肉湯,
金黃湯汁配薄牛肉,甜湯清甜、咸湯辣香,一喝直呼“中!”
當場下令洛陽城建湯館,百姓晨起喝湯成俗,不夠還能免費添湯,這規(guī)矩至今未變。
2021年7月,它作為民俗類項目入選省級非遺,成為洛陽第27個非遺項目。
這湯講究“一湯三吃”:
頭碗喝原湯鮮,二碗加牛油辣子提味,三碗撒蒜末增香。
豫西黃牛骨配小茴香、白芷等12味香料,文火慢煨,肉爛湯醇。
硬面鍋盔掰碎泡湯,外軟內(nèi)脆,得勁!
有人問,這湯憑啥火千年?大概因為它不僅是湯,
是光武帝與民同樂的煙火,是武則天宮中飄出的香,
是洛陽人“早上一碗湯,神仙都不當”的底氣。
喝一口,熱乎氣從嗓子眼竄到腳后跟,比啥補藥都實在。
洛陽鹵肉
得從唐太宗李世民親征橫水說起。
那年叛軍壓境,百姓殺豬數(shù)十頭犒軍,老中醫(yī)急中生智將草藥投入肉鍋,
將士既吃肉又喝藥,一舉兩得。
這鍋“藥膳鹵肉”竟成了傳世美味,至安史之亂后,代宗嘗后龍顏大悅,封其為“國宴御菜”,
從此“橫水鹵肉”名揚豫西。
2017年,“橫水楊利鹵肉”技藝被列入孟津縣非遺名錄,
其祖?zhèn)髅胤皆醋?838年,歷經(jīng)五代改良,現(xiàn)以百年老鹵文火慢燉,
五花肉配大茴、肉桂等十余味草藥,色澤金黃如琥珀,
肥而不膩、爛而不化,夾火燒或配酸辣面,一口入魂。
這鹵肉在洛陽,是街巷里的煙火氣。
老饕們偏愛“凍切”,
冷藏后肉皮緊實如脂,湯汁凝成琥珀凍,
配洋蔥大蒜,一口下去,筋道與香辣在舌尖翻滾,洛陽人直夸“得勁”!
逢年過節(jié),集市上人擠人,就為那一口“香嘞很”的鹵肉香。
王記燒雞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那年,嵩縣老城有個叫王開琴的年輕人,揣著祖?zhèn)鳌鞍肆霞永蠝钡拿胤介_了家燒雞鋪。
這“八料”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白芷,
“老湯”是祖?zhèn)麝悳恐笠诲侂u必加頭鍋老湯,湯越老越香。
辛亥革命時局亂,王開琴的燒雞卻因“皮不破、肉不爛、味香透骨”成了嵩縣人的“救命香”,
誰家有紅白事,必擺王記燒雞;
誰家娃兒饞了,大人就扯半只雞架,蹲在巷口慢慢啃。
如今,這秘方傳了四代,還守著“老湯不斷火”的規(guī)矩,挪店先挪湯,
逢年過節(jié)專人看護,百年老湯從未涼過。
王記燒雞的肉,得用一年半以上的老柴雞,經(jīng)七小時文火慢煮:
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燜透,雞翅膀開花才算熟。
出鍋時,雞身金黃似天鵝,皮脆肉嫩,
咸甜適中,肥而不膩,一口下去,肉絲能拉得老長,這叫“勁道”。
如今,王記燒雞成了洛陽市非遺。
平樂脯肉
洛陽孟津平樂鎮(zhèn)的“官桌”硬菜,源自19世紀五六十年代郭積禮的巧思。
當年王府宴客,他取紅薯粉、粉條、笨豬肉、土雞蛋,剁碎攪和鮮肉湯,
鋪成方塊油炸定型,再蒸一小時切條,澆酸汁上桌。
因“鋪”的工藝得名“脯肉”,賓客贊其“肉嫩不膩,葷素合味”,
從此“無脯肉不成席”在平樂流傳,婚喪嫁娶的“官桌”上必見其身影。
2015年,這道百年老味入選洛陽市非遺名錄。
這肉紅亮筋道,咬開是粉香裹著肉香,酸汁一淋,解膩又添鮮。
洛寧蒸肉
2009年列縣級非遺,2010年升市級。
傳說萬安王朱采輕魚肉百姓,衛(wèi)師傅創(chuàng)“繩綁”(豬與朱同音,粉條如繩),
蒸籠里裹著對貪官的詛咒。
后演變成蒸肉,粉條吸飽肉香,玉米面裹著肥瘦相間的五花肉,
蒸得黃亮透亮,咬一口“得勁”得直咂嘴,連湯汁都舍不得剩。
這菜在洛寧是“硬菜中的硬菜”,逢年過節(jié)、待客宴請必上蒸籠。
老人過壽、新媳婦進門,鐵鍋蒸肉往桌上一擺,酒杯一端,那叫一個“中”!
2023年“非遺代代傳”爭霸賽上,畢麗憑傳統(tǒng)工藝奪冠,店鋪開得紅火。
做法講究“腌肉、燙粉、拌粉、蒸透”四步,肉要選三層五花,
粉條泡軟不爛,玉米面裹勻,蒸40分鐘,出鍋時撒把蔥花,香得能勾魂。
如今這口非遺味,不僅是舌尖上的鄉(xiāng)愁,更是洛寧人骨子里的熱乎勁兒。
新安燙面角
民國三年(1914)誕生于新安火車站。
開封人任老大與本地王金斗合伙開館,任老大一回誤將沸水潑進面盆,燙得面團軟韌。
倆人索性將錯就錯,以精面燙皮、前胛后臀肉配原湯調(diào)餡,
包成月牙狀蒸制,竟成就“名揚隴海三千里,味壓河洛第一家”的美譽。
如今“老王燙面角”“方記燙面角”等分支已傳四代,
2021年列入省級非遺。
這角兒講究“燙”字訣,
面要七分燙三分揉,水溫高了粘牙,低了發(fā)硬,全憑老師傅手口相傳的“火候眼”。
皮兒軟中帶韌,透亮如瓊玉;餡兒肥瘦相搭,鮮香不膩,咬一口“中得很”!
晨起吃一籠,配碗胡辣湯,那叫“得勁”!
漿面條
東漢劉秀逃難時,餓得前胸貼后背,洛陽農(nóng)戶端出碗剩面條混酸漿,
竟讓他吃出“帝王味”,登基后念念不忘,御宴上都得備著這道“救命飯”。
明朝正德年間,新安史家飯店用豌豆?jié){救急,巧做酸香面條,
欽差直夸“比山珍還妙”,從此漿面條成河南名吃。
2021年,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
酸漿得用綠豆泡發(fā)打漿,發(fā)酵兩日成乳白糊狀,煮
時泛起蘑菇狀漿沫,得用勺子輕打去澀,
再下細面條、芹菜丁、花生碎、紅蘿卜絲,最后淋辣椒油、韭花醬,酸得醒神,香得勾魂。
老洛陽人講究“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剩漿面條回鍋更稠更香。
欒川豆腐
2011年列入洛陽非遺,2021年升格為省級非遺。
相傳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后,唐代鑒真東渡將技藝傳入日本,
而欒川人獨創(chuàng)“酸漿點鹵”法,
用自然發(fā)酵的酸菜鹵水替代石膏,配以山澗清泉泡豆、石磨低溫磨漿,
成就豆腐“筋而松軟、久燉不爛”的獨特口感,
老君山下至今保留著“熱豆腐蘸辣椒,甜漿解膩”的市井吃法。
當?shù)厝饲宄勘貑A一碗豆腐湯,6塊錢管飽,游客慕名打卡“非遺豆腐宴”。
制作需經(jīng)泡豆、磨漿、點鹵、壓榨四步,石板壓榨雖費時,卻讓豆腐更耐嚼,
酸漿點鹵則鎖住豆香,連豆渣都能卷餅。
如今,這門“水里求財”的手藝,正從深山走向全國餐桌。
小街鍋貼
北宋建隆三年,宋太祖趙匡胤因喪母食不下咽,偶聞御膳房煎餃香,嘗后賜名“鍋貼”,
自此這道焦脆軟香的美食從宮墻流入民間。
洛陽小街鍋貼2009年入選河南省非遺,
其形若小船,外皮煎至金黃透亮,輕咬一口,肉汁混著安徽黃姜香在舌尖迸開,
配醋更顯“得勁”!
選料講究“七分瘦三分肥”的豬肉,
拌入紹興料酒、商丘小磨油,面皮需“先硬后軟”醒發(fā)得當,
煎制時九口鐵鍋齊開,稀面汁澆灌得恰到好處,
方得外焦里嫩、灌湯利口的絕活。
如今小街鍋貼仍是洛陽人的“心頭好”,藏著最濃的煙火氣。
洛陽水席
這道源自唐代武周時期的非遺美食,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是洛陽“三絕”之一。
其誕生與武則天巡邏有關(guān),
當年地方官以“水系”供奉,酸辣清爽的湯菜讓吃膩山珍的女皇直呼“中”!
民間傳說更添煙火氣:
袁天罡夜觀天象,以24道湯湯水水暗喻武則天二十四載帝業(yè),
每道菜“干稀交替”喻“干系(?。保闪斯哦甲钤绲摹罢晤A(yù)言菜”。
如今洛陽人辦紅白事仍稱水席為“三八桌”,
前八品冷盤、四鎮(zhèn)桌硬菜、八大件小炒、四掃尾主食,
最后以雞蛋湯收尾,酸辣鮮香直抵胃底。
牡丹燕菜是“頭牌”,蘿卜絲切得比頭發(fā)絲還細,配山珍海味。
這席湯水宴,從宮廷到市井,酸辣味里浸著十三朝古都的煙火,
吃的是菜,品的是千年光陰。
歷史沉在碗底,辣椒油浮在湯面。
喝湯的人不知道,自己咽下的是千年。
他們只管埋頭喝,喝完抹嘴起身,明日還會來。
湯還熱著,人已走遠。
你也來一碗?
(趁熱喝,別等湯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