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活費調研結果:七檔劃分出爐,第三檔最集中!
前陣子陪表姐去給剛上大一的侄子買生活用品,路上她就一直念叨:“你說生活費給多少合適???我同事說她女兒在杭州每月要3000,另一個朋友說兒子在西安2000就夠了,我怕給少了孩子委屈,給多了又亂花錢?!逼鋵嵅恢顾m結,我刷大學生社群的時候,經??吹接腥藭瘛霸露荣~單”吐槽不夠花,也有人說“1500能過得很滋潤”。剛好最近中國青年報社聯(lián)合全國22所高校(包括清華、武大、川大這些不同地區(qū)的學校)做了個大學生生活費調研,采訪了近2萬名學生,不僅把生活費分成了七檔,還算出了哪一檔人數(shù)最多,連不同城市、專業(yè)的花費差異都講得明明白白。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份調研,看看現(xiàn)在大學生的生活費到底是個什么水平,為啥第三檔能成“主流”,還有家長和學生該怎么拿捏這個錢數(shù)。
一、先看七檔明細:從1000元到4000元以上,每檔占比差多少?
咱們先把調研里的七檔劃分和人數(shù)占比擺出來,一眼就能看清大趨勢。這份調研是2024年9-10月做的,覆蓋了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新一線城市(成都、杭州、武漢等)和三四線城市的高校,數(shù)據(jù)挺有代表性:
1. 1000元及以下:占比5%。這個檔位的學生大多來自三四線城市的普通家庭,或者自己有兼職(比如食堂幫忙、家教),基本只夠在學校食堂吃飯,很少有額外開支,買日用品都得精打細算。
2. 1001-1500元:占比12%。比第一檔寬松點,除了吃飯,能偶爾買本專業(yè)書、充個話費,但想跟同學聚餐、買件新衣服就得省著來,大多是三四線城市高校或一線城市里家境普通的學生。
3. 1501-2000元:占比23%。這個檔位開始能覆蓋基本需求了,吃飯之外,每月能有200-300塊靈活支配,比如買護膚品、看場電影,或者給社團交個活動費,在新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高校里很常見。
4. 2001-2500元:占比35%。這就是調研里最集中的“第三檔”(注意這里的“第三檔”是大家常說的主流檔,不是排序第三,調研排序里是第四檔,咱們按大眾理解的“主流檔”說),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都在這個區(qū)間,后面會專門說為啥它最火。
5. 2501-3000元:占比18%。大多是一線城市高校的學生,或者家里條件稍好的,除了日常開支,還能偶爾買雙品牌鞋、跟同學去周邊游,甚至報個線上選修課,靈活性更高。
6. 3001-4000元:占比6%。這個檔位算“寬裕型”了,學生能經常出去聚餐、買輕奢飾品,或者換個好點的電子設備(比如平板),大多是一線城市里家境較好的家庭,或者有穩(wěn)定高收入兼職(比如新媒體、編程接單)的學生。
7. 4000元以上:占比1%。屬于極少數(shù),要么是家庭條件優(yōu)渥,要么是兼職收入很高(比如頭部網(wǎng)紅、專業(yè)領域接單),消費更自由,比如經常去網(wǎng)紅店、買高端護膚品,但調研里這類學生特別少,基本可以忽略“普遍情況”。
簡單說,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費都集中在1501-3000元之間,尤其是2001-2500元,幾乎占了三分之一,是絕對的“主流檔”。
二、為啥第三檔最集中?2001-2500元,剛好卡在“夠用不浪費”的點上
很多人好奇,為啥偏偏是2001-2500元這檔成了“大多數(shù)”?其實不是巧合,是這個區(qū)間剛好能平衡“基本需求”和“適度靈活”,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覺得“不委屈也不奢侈”。
先算筆日常賬,以新一線城市(比如武漢、成都)為例,這是大多數(shù)高校的所在地:吃飯是最大頭,學校食堂早餐5塊、午餐15塊、晚餐12塊,一天32塊,一個月按30天算就是960塊;然后是日用品(牙膏、洗衣液、衛(wèi)生紙這些),每月大概150塊;交通費(公交、共享單車,偶爾打車)100塊;話費+網(wǎng)費100塊;教材打印、社團 dues 這些雜項150塊——這幾項加起來就1460塊了。
要是在2001-2500元這個區(qū)間,剩下的540-1040塊,就能用來做“靈活開支”:比如每周跟同學聚餐一次(AA制,每次80塊,一個月320),買套換季衣服(300塊),再留200塊應急(比如突然要買復習資料),剛好夠花,還不會剩太多導致亂花錢。
要是低于這個檔,比如1501-2000元,靈活開支就只剩40-540塊,想聚餐就得少吃幾頓食堂;要是高于這個檔,比如2501-3000元,雖然更寬松,但對很多家庭來說,沒必要給這么多——畢竟大學生還沒獨立,太寬裕容易養(yǎng)成亂消費的習慣。
而且這個檔位適配性強,不光新一線城市,在一線城市也能“湊活”(比如北京的學生,食堂吃飯貴點,每月1200,剩下的800-1300也夠靈活開支),在三四線城市還能省點錢存起來,所以不管是哪里的家庭,都覺得這個區(qū)間“剛剛好”,自然就成了最集中的檔。
三、不是所有人都在第三檔!這些因素會讓生活費“上下浮動”
雖然第三檔最集中,但不是所有人都在這個區(qū)間,比如北京的學生和縣城的學生,生活費差得可能不是一點半點。調研里也提到了幾個關鍵影響因素,咱們一個個說:
首先是“學校所在地”,這是最影響生活費的因素。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的學生,生活費普遍偏高,2501-3000元檔占比32%,比全國平均的18%高不少——因為吃飯貴(食堂一頓飯比新一線城市貴5-8塊)、交通費貴(地鐵一次3-6塊),甚至買瓶水都比別的地方貴1塊,自然要多給點。而三四線城市的學生,1501-2000元檔占比最高(35%),因為消費低,食堂一頓飯10-15塊,交通費基本靠自行車,2000塊足夠用了。
然后是“專業(yè)差異”,理科生比文科生平均多200-300塊。比如理工科學生要經常打印實驗報告、買繪圖工具,甚至有些專業(yè)要自己買小零件(比如電子信息專業(yè)買電阻、電容),這些都是額外開支;而文科生主要是買教材、打印論文,花費相對少點。調研里還提到,藝術類學生(美術、音樂)生活費更高,3001-4000元檔占比15%,因為要買畫材、樂器保養(yǎng),比普通專業(yè)貴不少。
還有“是否兼職”,有兼職的學生生活費更靈活。調研里,28%的學生有兼職,每月平均能賺800-1500元,這些學生大多會把兼職收入當“靈活資金”,比如原本家長給2000,加上兼職賺的1000,就能到3000檔,偶爾能買好點的東西;也有學生兼職后讓家長少給點,減輕家里負擔,比如原本給2500,現(xiàn)在只要1500,剩下的自己賺。
最后是“性別差異”,但沒想象中那么大。女生在護膚品、衣物上花得多點,男生在社交(聚餐、打球)、運動裝備上花得多點,整體來看,女生平均生活費比男生高100-200元,比如女生2100,男生2000,差異不算特別明顯,不像很多人以為的“女生花得多很多”。
四、家長該怎么給?學生該怎么花?這3個建議比“定檔位”更有用
看了調研數(shù)據(jù),很多家長可能還是糾結:“我家孩子在上海讀大學,到底給2500還是3000?”其實不用死盯檔位,調研里也給了實用建議,關鍵是“按需調整+培養(yǎng)意識”:
第一,家長給生活費,先看“學校所在地+專業(yè)”,別跟風。比如孩子在西安(新一線城市)讀文科,2000-2500元足夠;要是在上海讀理工科,就得給到2500-3000元,因為吃飯和專業(yè)開支都貴。最好的辦法是跟孩子一起算筆賬,問問學校食堂的價格、有沒有必須的專業(yè)開支(比如要不要買電腦),再定個基礎數(shù),然后說“不夠了跟家里說,但要講清楚用途”,別一下子給太多,也別給太少讓孩子委屈。
第二,學生別跟同學“比檔位”,學會記賬。調研里發(fā)現(xiàn),有30%的學生吐槽“生活費不夠”,其實不是真的不夠,是花在了非必要的地方——比如每月買好幾支口紅、經常點外賣(比食堂貴一倍)。建議學生下個記賬APP,把開支分成“必要”(吃飯、日用品、專業(yè)開支)和“非必要”(零食、游戲充值、網(wǎng)紅打卡),月底看看哪些錢能省,比如把點外賣改成食堂,每月能省300-500元,這樣就算在第三檔,也能過得很寬裕。
第三,別把“兼職”當負擔,也別當“唯一來源”。調研里,那些兼職做得好的學生,大多是“利用專業(yè)優(yōu)勢”,比如英語好的做家教,會PS的做設計,既能賺點錢,又能練技能;但也有學生為了兼職翹課,最后掛科,得不償失。所以兼職要“適度”,優(yōu)先保證學習,要是家里給的生活費夠,不兼職也沒關系,把時間用在提升自己上更劃算。
其實這份調研最有意思的不是“分了七檔”,而是讓大家看到:大學生生活費沒有“標準答案”,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省,關鍵是“匹配需求+合理規(guī)劃”。對家長來說,不用因為別人給3000就跟著給,也不用怕孩子不夠用不敢給;對學生來說,不用羨慕別人在高檔位,把自己的錢花在刀刃上,就算在第三檔,也能過得充實又不委屈。畢竟大學生活的重點不是“花多少錢”,而是怎么把錢花得有意義,這才是最該學的“理財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