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職業(yè)餐飲網 張鐸
在大陸市場持續(xù)虧損的85度C,正試圖止血——計劃關閉約十分之一門店,并退出部分區(qū)域市場。鼎泰豐此前關閉近半門店后,微信商城也即將停止運營。
這并非孤例,快樂檸檬、摩斯?jié)h堡、厝內小眷村、豪大大……當年的明星品牌紛紛失速:有的轟然離場,有的在沉默中凋零。
2010年代,臺灣品牌一度是大陸同行的學習樣本,如今卻集體步入退潮期。
這場“臺式崩塌”,不僅是品牌生命周期的終章,更是餐飲產業(yè)演化速度的殘酷注腳。
臺灣品牌撤退潮
早已遠去的黃金時代
2010年代,是臺灣品牌在大陸的高光十年。
彼時,兩岸經貿往來頻繁,臺灣品牌憑借品牌化、標準化與管理體系的成熟經驗,成為大陸餐飲的早期樣板。
當時的大陸市場仍處于成長初期,需求高速擴張,競爭尚未成型。茶飲、烘焙、小吃、精致餐飲——臺灣品牌密集登陸,
從85度C到鼎泰豐,從快樂檸檬到摩斯?jié)h堡,幾乎覆蓋了所有品類。它們曾是“連鎖化”的代名詞,也是最早一批“網紅餐飲”。
然而,當大陸餐飲人迅速完成模仿與迭代后,啟蒙者的領先優(yōu)勢開始坍塌。2020年以后,臺灣品牌的關店、調整與撤退成為常態(tài),過去三年更是集中爆發(fā)。
2023年,快樂檸檬母公司雅茗集團出售上海仙蹤林70%股權,大陸業(yè)務轉為品牌授權模式。當時品牌仍有246家門店,如今僅剩73家。
2024年,鼎泰豐關閉大陸地區(qū)近半門店;摩斯?jié)h堡大陸事業(yè)部清算;豪大大雞排全面退場。茶飲品牌“厝內小眷村”三年間門店從500家銳減至57家,“桃園眷村”也幾乎全線收縮。
回溯到2016年,僅上海一地就聚集了近200個臺灣品牌,占當年臺灣品牌輸出總數的近十分之一。
如今,連部分上市的臺灣餐飲集團,也在悄然收縮大陸業(yè)務——其中不少品牌的名字,甚至從未被主流消費者真正記住。
主打泰式料理瓦城集團已全面撤出大陸市場,原子公司轉型為采購中心;高端餐飲的代表品牌漢來美食關閉最后一家“漢來海港”;
主打燒肉的干杯集團自2024年起收縮大陸業(yè)務,門店由22家減至11家。奶茶品牌六角集團控股的“杭州瑞里”,巔峰期擁有逾1100家門店,如今僅剩280家維持盈虧平衡。
當“先行者”變成“遲鈍者”
認知的滯后比虧損更可怕
表面上,失敗的理由總能羅列出一長串:經營模式老化、產品創(chuàng)新不足、營銷節(jié)奏滯后、供應鏈數字化缺失、競爭內卷、消費復蘇疲軟——但這些都只是表象。
更深層的癥結在于“組織認知差”。
對于臺灣品牌而言,理解大陸市場的復雜性與速度,是極具挑戰(zhàn)的。臺灣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市場,而大陸則是一個高速演化、層級分化、競爭激烈的超級市場。前者的組織慣性與經驗路徑,在后者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中迅速失靈。
出于“先行者優(yōu)越感”,不少企業(yè)延續(xù)舊有邏輯,決策層往往由臺灣總部主導,職業(yè)經理人居高位,卻遠離市場脈動。戰(zhàn)略判斷與執(zhí)行現實之間的落差,被不斷放大。
這種“認知滯后”,影響的不止是臺灣品牌。
日本Kura壽司退出中國時,來自臺灣的職業(yè)經理人再次成為討論焦點。(其大陸的運營主體為臺灣的亞洲藏壽司。)
前員工回憶稱,Kura在上海的管理班底由臺灣團隊主導,對大陸消費者與本地運營“幾乎沒有概念,卻高度自信”,頻繁否決本地團隊提出的改良方案。
臺灣品牌的撤退,并非偶然的經營失誤,而是一場由人、組織與本土化失敗共同疊加的系統(tǒng)性退潮。
當啟蒙者被學習者超越,新一代大陸餐飲品牌,正以更熟悉市場、更高迭代速度,占據他們曾經的陣地。
仍然在場的“幸存者”
深厚積累與主動修正
但其實,臺灣品牌的退潮并非全線潰敗。
在那些選擇撤退的品牌之外,仍有一批企業(yè)在大陸市場維持著相對穩(wěn)健的存在——它們要么憑借體系積淀與運營經驗,要么通過主動修正與結構調整,重新找回在地化的平衡點。
王品集團是其中的代表。雖然整體門店數較高峰期有所收縮,但在品牌矩陣上持續(xù)試錯, “以穩(wěn)求新”。
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集團已連續(xù)五個季度保持盈利。
除傳統(tǒng)的“王品牛排”“西堤牛排”外,近年來王品陸續(xù)推出“amino amigo”“和牛涮”The Wang”“云彩坡”等新品牌,布局從墨西哥亞洲融合餐,到高端法餐、涮涮鍋與云南菜等多個細分賽道。
amino amigo與云彩坡的客單價主動下調至百元區(qū)間,以適應后疫情時代務實、理性、分層的消費結構。
相比多數早期臺系茶飲品牌的退潮,CoCo都可與一點點仍在大陸市場維持活躍。
一點點幾乎保持十年來相同的菜單與價格體系,主打“穩(wěn)定”與“熟悉感”,CoCo都可則選擇另一條路:主動“內卷”,不斷在產品結構、門店模型與數字化運營上變革,以維持品牌活力。
盡管勢能已遠不如當年,門店數量也難再擴張,但兩者依舊憑借長期積累的品牌信任穩(wěn)住存量市場。
在茶飲賽道進入飽和、競爭成本不斷抬升的背景下,這種長期信任反而成為最穩(wěn)固的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早期加盟商在完成投資回收后,也在主動“瘦身”:不再追逐高租金、高客流的核心商圈,而是回到成本更可控、客群更穩(wěn)定的二類地段。目標也從追求乘數增長轉向穩(wěn)健盈利與延長單店生命周期。
這種防御性收縮,實質上是一種重構:品牌從“擴張邏輯”轉向“生存邏輯”,以保守姿態(tài)換取時間紅利。雖然它們已脫離主流視野,卻仍頑強地留在市場中。
對大陸消費者而言,“臺灣味”依然是一種強認知符號。要經營模式與產品節(jié)奏能夠跟上時代,這種情感上的熟悉感,依然能轉化為真實的購買力。
例如,1973繼光香香雞在江浙滬市場依舊擁有堅實的消費者基礎,近日更重新進軍北京。來自香港、主打鹵肉飯與夜市小吃的“阿元來了”在上海掀起的“鹵肉飯熱”,也說明——臺式飲食的味覺符號,仍具文化感染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臺灣企業(yè)不再主打“臺灣味”,更換身份布局大陸市場。
比如臺灣的農畜巨頭大成食品,此前是鼎泰豐華北、度小月等臺灣品牌的合作方,目前在華北地區(qū)代理日式炸豬排連鎖“勝博殿”,開出20家門店。 西式休閑餐飲開展集團,代理Texas Roadhouse德州鮮切牛排布局上海。
這些“幸存者”們,或許不再代表潮流,卻是餐飲行業(yè)“更新周期”中的生存樣本。
“成功“也逃不過失敗
是商業(yè)周期的必然
“臺灣品牌的退潮”,本質上是商業(yè)生態(tài)的周期循環(huán)。在餐飲行業(yè),從未有哪一種成功可以永久復制。
當年臺灣品牌帶入大陸的“標準化、品牌化、服務體驗”等先進理念,如今已被大陸餐飲企業(yè)全面吸收,甚至內化為行業(yè)的基礎能力。
啟蒙者的經驗,一旦被普及,便不再稀缺。那些無法繼續(xù)理解、也無法快速適應市場節(jié)奏的品牌,終將被周期出清。
當前,大陸餐飲市場的供給早已過剩,行業(yè)正進入深度洗牌期。
根據美團在餐飲產業(yè)大會發(fā)布的最新數據,門店數小于10家的正餐單體店 生死線為3個月,連鎖正餐6個月存活率也持續(xù)下滑。餐飲行業(yè)堂食的客單價已接近2015年。
在這樣一個以季度為單位重置的時代,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競爭邏輯也被徹底改寫。所謂“成功經驗”,往往只是短暫的市場適配;而那些遲遲無法更新的品牌,終會被市場堅定且殘忍地淘汰。
而商業(yè)的本質,從來都是更新。更新意味著一次又一次的重構——舊的邏輯被淘汰,新的秩序被建立。
品牌更迭、模式更迭、敘事更迭,那些消失的名字并不代表失敗,它們只是完成了各自的時代使命,成為推動下一輪增長的基礎與養(yǎng)分。
職業(yè)餐飲網小結:
臺灣品牌的故事,從輝煌到退潮,是一場關于認知與周期的循環(huán)。它們曾啟蒙市場,也在退潮中提醒后來者:
唯有不斷求變,才能持續(xù)在場;否則,終將在時代更迭中,留下一個閃過的背影。
主編丨陳青 統(tǒng)籌 | 楊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