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是成年人的舒適圈
你好呀,我是小卿。
愿你兜里有錢,心里有甜。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節(jié)假日,聽到親戚朋友說要來“串串門”,心里就莫名一緊;
看到鄰居在樓道里熱情寒暄,恨不得隱身快速溜回家;
對于去別人家做客,也總覺得是一種負擔(dān),能推則推。
在我們這個崇尚“人情社會”的文化里,喜歡熱鬧、熱衷走動似乎是主流。
而那些不愛串門、也不喜歡別人來訪的人,常常被貼上“孤僻”、“不合群”、“太高冷”的標簽。
但其實,這真的不是冷漠或失禮。
選擇把家門作為自己世界的邊界,往往源于更深層的原因。
他們大多是以下這4種人,看看有沒有你!
01
追求內(nèi)心寧靜的“能量守護者”
正如梭羅所言,真正的富有在于內(nèi)心的寧靜。
對他們而言,社交,尤其是需要沒話找話的寒暄,是一種極大的能量消耗,而非補充。
串門意味著要打起精神,注意言辭舉止,時刻關(guān)注別人的情緒。
一場下來,身心俱疲,需要獨處很久才能“回血”。
他們并不是討厭誰,只是更珍惜自己的心理能量。
自己的家是神圣的“充電站”,在這里,他們可以卸下所有面具,徹底放松,恢復(fù)精力。
不必要的社交來訪,會打破這份珍貴的寧靜。
02
界限分明的“秩序控”
“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strong>黑格爾的這句話,精準地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這類朋友對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有著清晰的規(guī)劃與秩序感。
突如其來的到訪,或是一個需要應(yīng)酬的周末,會打亂他們所有的計劃,讓他們感到失控和煩躁。
他們的家是按照自己最舒服的狀態(tài)布置的“私人領(lǐng)域”,每一樣?xùn)|西都有其位置。
外人進入,意味著需要適應(yīng)、解釋,甚至忍受可能被打亂的環(huán)境。
他們享受一切盡在掌握的秩序感,這份秩序,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安全感。
03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精神富足者”
“孤獨不是寂寞,是與自己的對話?!?/strong>詩人伽姆扎托夫的這份感悟,正是這類人的生活寫照。
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足夠豐富,不需要通過外部社交來驅(qū)散無聊。
一本書、一部電影、一首歌、一個興趣愛好,就能讓他們度過一段非常充實且快樂的時光。
家,就是他們的“精神樂園”。
對他們來說,安靜的獨處是享受,是與自己對話的黃金時間。
他們可能正在思考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沉浸在一項熱愛的手工中,外界的打擾,無異于一種對“心流狀態(tài)”的打斷。
04
曾受過傷害的“謹慎敏感者”
“經(jīng)歷過寒冬的種子,更懂得如何筑巢?!?/strong>這份謹慎,往往源于生命的歷練。
也有一部分人,這種“閉門謝客”的姿態(tài)源于過去的某種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
或許是在社交中受過挫折,感覺言多必失;
或許是在熱鬧過后體會過更深的孤獨;
又或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讓他們對建立親密關(guān)系感到疲憊和謹慎。
他們的家,就像是一個堅硬的“保護殼”。
在這里,他們感到安全,不必擔(dān)心被評判、被傷害。
不主動串門,是怕打擾別人;不歡迎來訪,是怕被闖入自己的安全區(qū)。
無論是熱衷社交,還是享受獨處,都只是我們選擇與世界連接的不同方式,沒有對錯之分。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請理解并尊重他們的選擇。
他們的“不打擾”和“不歡迎”,不是針對誰,那只是他們愛自己的方式。
而如果你自己正是這樣的人,也請不必感到愧疚。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守護好自己的邊界,比任何虛假的熱鬧都來得重要。
畢竟,世界上最舒服的地方,往往就是那個能讓我們徹底做回自己的——家。
點個“在看”不失聯(lián)
都讀到這里了,就點個關(guān)注吧
??愿你生活有光,向陽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