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凌晨三四點,突然接到通知,說自己的孩子從家里跳樓了。
如果你是家長,能想象那種天塌下來的心情嗎?
2020年5月12日,徐世海就遭遇了這樣的滅頂之災。
他17歲的大兒子,在全家人熟睡時,從家中墜樓身亡。
徐世海滿心都是震驚、悲痛和不解:平時陽光又善良的孩子,怎么就突然走上了絕路?
直到他翻開兒子的手機,一步步追查到隱藏在網絡背后的 “約死群”。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聊天記錄,才讓他看清了悲劇的真相。
毫無征兆的自殺
哪怕過去 5 年,大兒子跳樓前后的點點滴滴,徐世海依然記得清清楚楚,每想一次都心如刀割。
2020年5月11日,也就是孩子出事的前一天,徐世海還帶著大兒子去爬了嵩山。
一路上,孩子和往常一樣開朗,樂于助人,主動搶著背最重的登山包,還時時關心同行的人。
在嵩山頂上,父子倆還拍了合照,照片里的兒子笑得一臉燦爛,看不出半點異常。
5月12日當天,睡前徐世海還和兒子聊了會兒天。
孩子又是給晚歸的爸爸倒溫水,又是端來洗腳水,孝順又懂事。
因為兒子平時一直都這樣貼心,徐世海只覺得心里暖暖的,壓根沒察覺到任何不對勁。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竟是他和兒子最后的交流。
僅僅睡了一覺,那個鮮活的孩子就變成了冰冷的尸體。
全家人把能想的原因都想了一遍,翻來覆去也找不到兒子跳樓的理由。
因為他平時性格好,和同學相處融洽,家里也從沒虧待過他,一切都來得太突然,沒有任何預兆。
就在徐世海陷入絕望時,兒子的手機讓他看到了一絲線索。
順著這條線索追查下去,他才發(fā)現,兒子的死,根本不是一時沖動那么簡單。
發(fā)現禁漫,找到“約死群”
徐世海在兒子的手機里,發(fā)現了一部被禁止傳播的日本動漫 ——《東京食尸鬼》。
這部動漫里滿是暴力、血腥的畫面,劇情壓抑又黑暗,早就因為會給三觀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傳遞負面、扭曲的情緒,被家長們舉報過。
有些孩子看完后,會整天念叨 “錯的是世界,不是我”,甚至被這種錯誤觀念誤導,做出自殘、自殺的極端行為。
所以早在 2015 年,中國就明令禁止這部動漫在國內傳播,可徐世海的兒子不僅看了,跳樓時還穿著和動漫主角相似的衣服。
一開始,徐世海以為兒子就是被這部禁漫影響了。
但他很快意識到不對勁:孩子是從哪弄到的禁漫資源?又是誰在背后引導他?
帶著這些疑問,他仔細研究起兒子的手機,發(fā)現 QQ 聊天記錄被刪得干干凈凈,這更讓他覺得事有蹊蹺。
通過技術手段恢復聊天記錄后,一個隱藏在網絡深處的罪惡圈子浮出水面——教唆未成年人自殺的 “約死群”。
群里大多是十幾歲的孩子,最小的才十三四歲。
為了弄清真相,49歲的徐世海偽裝成12歲的小學生,臥底進了這些群,親眼見證了未成年人被一步步誘導自殺的恐怖全過程。
恐怖約死群
這類群有個共同點,不管開頭聊什么話題,到最后都會被引到“厭世”上。
群里不允許任何正能量存在,徐世海一開始沒經驗,在群里勸人看開點,下一秒就被踢出群聊。
被踢了6次后,徐世海才學會偽裝:偶爾發(fā)個小紅包維持存在感,其余時間就默默觀察。
幾百人的大群,會衍生出其他幾十人的小群,小群里鋪天蓋地,全是吐槽的聲音。
有的成績不理想,被家長打罵,在網上找認同;有的缺少家人陪伴,在網上找同病相憐的朋友;有的被校園霸凌,在群里訴苦。
而聊到最后,就會有人故意引導:“活著沒意思,不如一起走?!?/p>
還有人在群里提供各種自殺方式,還特意提醒 “怎么做才不會被中途阻止”。
之后,幾個想法一致的孩子會再建一個幾人的小群,這就是真正的 “約死群”。
他們會在群里約好時間和地點,要么在各自家里,要么聚到一起自殺。
為了防止被家長發(fā)現,教唆者還發(fā)明了各種 “黑話”:用 “燒烤”“水吧”“蹦迪” 等,替代自殺相關的敏感詞,隱蔽性極強。
這么惡毒又縝密的教唆計劃,不是小孩能做到的,教唆者們絕大多數是成年人。
他們根本不是什么 “同病相憐”,而是把誘導孩子自殺當成一種 “樂趣”。
事后還會在群里炫耀自己 “幫助” 了多少人,甚至罵那些自殺的孩子是 “傻子”。
看著一條條觸目驚心的聊天記錄,徐世海渾身發(fā)冷。
他不知道這些惡魔已經害死了多少孩子,但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更多悲劇發(fā)生,他要救人!
“勸生者”與“勸死者”的對決
教唆者在誘導孩子自殺,徐世海就拼盡全力拯救那些被蒙蔽的孩子。
他的辦法很直接:想盡辦法和 “約死小群” 里的孩子套近乎,假裝自己也想 “一起走”,然后用各種理由拖住對方
比如讓對方發(fā)一張周圍環(huán)境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下所在的位置,他再立刻發(fā)到朋友圈求助,發(fā)動網友幫忙定位,接著馬上報警。
徐世海知道,很多孩子只是一時被負面情緒沖昏了頭,心里其實還不想死,就缺一個關鍵時候拉他們一把的人。
所以他的 “勸生” 成功率不算低,從 2023 年第一次成功救下孩子后,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他的幫助下放棄了自殺的念頭,之后還會給他寄來小禮物表示感謝。
徐世海有個規(guī)矩,只收 100 元以下的小禮物,從不用 “勸生” 謀利。
這 5 年里,他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自己倒貼路費、話費,默默承擔著一切。
但他也有無力的時候,有一天,他接連收到 3 個孩子去世的消息。
有些孩子當時聽了他的勸說,他也聯系上了家長,本以為開導成功了,可最后還是沒能留住他們。
每次接到這樣的噩耗,徐世海都深感煎熬,甚至會忍不住 “埋怨” 自己的大兒子:“我養(yǎng)了他十幾年,他卻坑了我一輩子?!?/p>
其實他完全沒有義務做這些,孩子的死也怪不到他頭上,但他實在做不到袖手旁觀。
責任感像一塊巨石壓在他心上,有時候他也想過放棄,怕自己撐不下去,可一想到還有很多孩子在 “約死群” 里掙扎,他就又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好在,他的事跡被報道后,越來越多有愛心的人自愿加入 “勸生者” 的行列。
徐世海不再是孤身奮戰(zhàn)。他說,只要還能救一個孩子,他就會一直走下去。
動漫、游戲只是誘因之一,關鍵看家長
經歷了這一切,徐世海也總結出了 “約死群” 里孩子們的共同特點,他想通過自己的經歷,給所有家長提個醒。
他認為,兒子的死雖然有禁漫的影響,但這只是誘因,真正的根源在家庭和心理。
后來他翻看兒子的日記才知道,表面陽光的孩子,早就有了抑郁傾向。
原來兒子暗戀一個很優(yōu)秀的女生,想和對方考同一所大學,于是拼命學習,可成績就是上不去。
這種青春期的迷茫和挫敗感,沒能得到及時疏導,最后被 “約死群” 里的人抓住,一步步推向了深淵。
徐世海發(fā)現,“約死群” 里 80% 的孩子,都是從吐槽成績不理想開始,慢慢被教唆者引向自殺的。
他想對這些孩子的家長說:“別總說為了孩子的未來,就因為成績和孩子鬧得死去活來。現在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了,又何談幸福的將來?”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與其打罵指責,不如坐下來好好談心。
成績不好,別總把鍋甩給游戲和動漫,因為有些孩子天生學得慢,再逼也沒用。
還有些孩子是缺少家庭溫暖,才用叛逆、沉迷游戲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家長,更要多上心:如果家里大人能給足陪伴,帶孩子體驗現實生活的樂趣,讓他們覺得活著有意思,孩子自然不會一頭扎進虛幻的網絡世界里。
可要是既不給陪伴,又不準孩子通過游戲、動漫適當放松,只盯著成績不放,孩子很容易變得壓抑,最后被網絡上的負面情緒趁虛而入。
還有些孩子,遭遇的惡意太多,得到的愛太少。
徐世海就遇到過一個孩子,家里條件困難,假期去打工,干了沒幾天被辭退,老板不僅不給工資還辱罵他。
孩子瞬間就崩潰了,再被教唆者稍微一誘導,差點就走了極端。
徐世海心疼這些孩子,他說:“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活得像野草一樣堅強?!?/p>
更希望所有家長都能用心呵護自家的 “小苗苗”,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多給一些理解和陪伴,別讓 “約死群” 這樣的 “害蟲” 有可乘之機,別讓悲劇再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