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同事元元和我聊天時,說她總是不敢在社交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和朋友們討論去哪玩的時候,為了讓大家開心,元元總是迎合其他人的建議。
一起聚餐時,盡管自己沒法吃辣,但為了融入大家,還是硬著頭皮吃了幾口。
她滿臉苦惱,“我害怕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之后,大家就不樂意帶我一起玩了”。
“但一直委屈自己,又讓我心里很難受,會不斷內(nèi)耗?!?/p>
我鼓勵她慢慢嘗試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吸引有著相同愛好的朋友。
其實,在社交中確實存在著這么一個殘忍的現(xiàn)象:
一個長期忍受委屈的人,一旦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就很容易和曾經(jīng)的朋友撕破臉。
委屈自己,換來的是假朋友
近幾年,有個很火的詞叫“討好型人格”,指的是過度關注他人需求和感受的一種人格類型。
具體表現(xiàn)為,通過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來滿足他人的期待。
討好型人格很難拒絕他人,最終會發(fā)展為讓步自己的需求來迎合他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如果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被忽視,更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即“只要我足夠討好他人,就能夠獲得他人的愛與關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為了融入某一個團體,從而刻意“討好”他人。
在《海鷗才不管那么多》這本書中,主人公萊亞就曾執(zhí)著于“合群”與“和諧”。
當面對囂張的鄰居、只顧著談論自己的朋友和得理不饒人的男朋友時,盡管內(nèi)心已經(jīng)瀕臨崩潰,但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還是繼續(xù)保持微笑。
在心理學朋友的陪伴下,萊亞最終學會了不再一直維持“假笑”討好別人,而是適當?shù)乇磉_自己的不滿。
“討好型人格”往往希望以順從和奉獻的低姿態(tài),來獲得他人的尊重和喜愛。
然而,現(xiàn)實卻會換來他人的利用和踐踏。
通過壓抑自己真實感受產(chǎn)生和維系的人際關系,不僅無法交到真心朋友,還會讓自己不斷地內(nèi)耗。
這類朋友并不是喜歡真實的你,而是喜歡你的討好和卑微。
一旦你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很容易與他人撕破臉。
真實地表達自我,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交朋友是選擇和自己相似的,還是和自己互補的?
有人說,和相似的朋友有聊不完的共同愛好,更能互相了解彼此。
也有人說,互補的朋友會打開一個新的世界,人總是會被和自己不同的事物吸引。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無論是相似的人還是互補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很好的朋友。
但這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互相尊重對方。
比如,喜歡吃辣的人更有可能相同口味的人成為朋友。
如果雙方能互相尊重對方的喜好,喜歡吃辣的人和飲食清淡的人也會建立友誼。
然而,如果你飲食清淡,但為了維持友誼而假裝自己喜歡吃辣,這樣的人際關系無疑是不健康且無法長久的。
一方面,當個體長久地處于壓抑狀態(tài)時,不僅會引發(fā)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還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消化問題等。
另一方面,真實的表達自我而非壓抑自我,才能遇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真實自我”,指的是個體在生活中所表達出的想法與價值觀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強調(diào)自我認知與行為的一致性。
研究表明,真實自我與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心理適應有著正相關的關系。
不僅如此,真實自我者由于很少內(nèi)耗,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生活和事業(yè),從而取得不錯的成就。
也就是說,當個體在社交生活中展現(xiàn)的“真實自我”越多,身心健康與幸福指數(shù)越高。
如果講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會撕破臉,那恰恰是斷絕有毒的關系,迎來新生的開始。
總而言之,正如《海鷗才不管那么多》中所說,那些總是努力讓別人感到愉悅的人,不會說出自己真實想法和感受的人。
他們或許會讓人覺得情緒穩(wěn)定、溫柔和善,但這是以壓抑真實自己、背叛自己為代價。
當你開始表達真實自我的時候,才是開啟美好生活的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